作者簡介:成衛東簡歷[圖]
冬天的北極村人
“最冷”也成為這裡的品牌
8月是一年之中最熱的季節,20年前在黑龍江抓小魚的北極村民上岸後,還要披上棉襖烤火取暖的景象至今還在我頭腦中歷歷在目。但不知為什麼,那一年的冬天氣候幹冷卻反而無雪,拍攝最冷的地方沒有雪怎麼行?當地人説,每年開春前後一般都會下場大雪,無奈,來年4月,我又走了進北極村,但雪仍然不大。
此次嚴冬之行,要感受的就是這“北極”最冷的味道。
位於村東南方向據黑龍江邊只有200多米的氣象站,湊巧2次都是家住北極村的氣象員曲波值班。他告訴我,如今氣象站發生了巨變。20年前,觀測、發報全由人工完成,而今全部程式由局域網承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裡的氣象值班記錄成為中國氣象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被載入了史冊。據記載,這裡每年零度以下日平均氣溫長達8個月。1969年,這裡的氣溫曾達到零下52.3度,成為有中國氣象記錄以來最冷的地方。
2006年12月14日至16日,我在這裡又經歷了零下40至41度的最低氣溫。大地冒著白煙,村民們家家戶戶將火墻火炕燒得熱熱的。在室外,人們將身體嚴嚴實實地包裹在厚厚的防寒服裏,嘴裏的哈氣瞬間變成了凝固挂在了臉龐和衣帽圍巾上,而藏在羽絨服裏的手機瞬間被“凍死”,照相機拍幾張就要藏到貼身的毛衣裏用體溫保暖……連續3天的親歷體驗,我嘗到了什麼是“北極”和“最冷”的滋味。
冬天的北極村,早上八點半才天亮,白天街道上幾乎無人,而下午不到三點半天竟然就黑了。
穿行于北極村各街道間,白雪覆蓋了整個村莊,大地是白的,道路是白的,房頂是白的,炊煙是白的,就連人呼出的氣體瞬間也都變成了白霜。馬拉爬犁在雪地和冰封的黑龍江上疾駛,騾馬大口喘著粗氣,周身毛皮上挂滿了凝聚的雪霜……
如今的北極村許多民俗和20年前沒有多大變化,鑿冰窟隆溜漁就是其中最“地道”的傳統之一。昔日,他們以江中捕魚為生活收入的補充,如今,冬季溜漁仍在繼續。但村裏人告訴我,現在溜漁大都作為村民們閒暇時的一種樂趣。冬天沒事幹了,村裏那些上年紀的人到冰上鑿幾個窟窿,下幾張小漁網,隔幾天溜一次。溜上來的小魚有人買就掙一點零花錢,沒人買就留著自己吃。我注意到,如今在江上溜漁的人幾乎沒有年輕人。
為拍攝村民的溜漁,我連續3天在冰凍的黑龍江上尋找、等候。別説溜漁了,就是在江面上呆一會兒都凍得透心涼,手和臉凍得生疼鑽心,手機和相機幾分鐘就凍死了,無奈,我只有用全部的身體熱量來解凍。而村民們溜漁還要脫下手套,從鑿的冰窟中將魚網一點點拽上來。魚都不大,有時一網幾條,有時十幾條,最多也就三十幾條。雖然手凍得紅紫麻木,但當看到勞動的收穫,他們還是非常開心。活蹦亂跳的小魚從網上摘下來,在冰上沒蹦幾下就凍住了……
坐冰車、打冰嘎、堆雪人、刻冰雕仍然是北極村孩子們流傳至今的傳統愛好。
由於天冷,北極村的房子都是雙層門,雙層窗,火墻火炕,壓水井打在屋裏,就連儲存食品和蔬菜的地窖也都挖在自家的地板下。
“冒白煙”是當地人對天寒地凍的比喻。而北極村每天從早到晚家家戶戶房頂冒著的白煙,也成為北極村冬季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據了解,目前北極村有80%以上民居還都是木格楞房,取暖的主要能源仍然是木頭劈成的瓣子。
圖片專題:中國版圖最北端——北極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