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文革”期間,在廣闊的農村地區,群眾獲知中央政策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墻上的標語。而當時身為前樓村大隊會計的齊保東,卻花大錢通過關係買了一台收音機,每天定時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齊保東稱這為“學習”。
齊保東的“學習”,逐漸使他與身邊的人産生了不同的觀點。
據齊保東回憶,1978年底的一天,前樓大隊大隊長召集大隊主要負責人開了一個會。會上,前樓大隊大隊長點名批評了某幹部參加了一個成分不好者的家庭婚禮,認為其“沒有認清敵我矛盾”、“階級鬥爭意識不強”,要求其他大隊幹部拿出懲治這位幹部的方法。對此,齊保東表示反對,稱自己前不久在收音機上聽到了“‘文革’中被劃定為成分不好者可以和貧下中農一樣升學、一樣招工”的通知,去參加婚禮有什麼不可以的?大隊長聞之大怒,拍著桌子指著齊保東的臉説,“哪兒聽來的胡言亂語,再説連你也一塊處理”。
但齊保東並沒有挨整,短短一個多月後,齊保東就接到公社宣傳領導的指示,開始在灌漲公社各大隊墻上刷寫“落實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標語。
“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978年秋收後,窮得準備出門討飯的安徽鳳陽小崗村18位農民,冒著坐牢的危險,秘密簽下一份協議,把屬於集體的土地承包到農戶,由農民自主決定種植品種和結構,按照承包土地的數量,農民向國家和集體繳納一定的稅賦和提留後,剩下的全部歸自己所有。
這種後來被稱為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大包乾”,一年後就給小崗村帶來了驚人的變化:1979年秋收時,他們不僅結束了20多年吃“救濟糧”的歷史,而且還上繳國家糧食3200多公斤。小崗村的成功讓“大包乾”如星星之火,逐漸在中國農村大地燃燒起來。
1982年1月1日,中國共産黨歷史上第一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臺,確立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
齊保東已經記不得具體是哪一年夏收後的一天,他提著塗料桶,在前樓大隊的後墻上,寫下了“認真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搞好農村聯産承包責任制”的標語。
前樓大隊的大隊長召集全隊村民開會,傳達上面的政策,問有沒有人不願意單幹。“沒有一戶表示反對,老百姓都願意自己幹自己的。”當時身為前樓大隊會計的齊保東説。
“單幹”意味著“分田”。按照人頭平均,賈清傑一家7口,共分到了9畝多地。
承包之前集體勞動時,每天早上都有人拿著哨子吹,通知大家該上工了。可有時候連吹兩三遍都看不到一個人影出來。承包到戶後,根本不用你吹哨子,許多人家天不亮就下到田裏拔草施肥了,你早我要比你更早,相互間較著勁拼命幹,追肥、除草別提多上心了。
那個時期,農村最常見的一條標語是“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當年賈清傑家的9畝小麥産糧3000多斤,除去上繳給國家的900多斤外,還存留2000多斤,一家人吃飯的問題徹底解決了。
賈清傑説,除了上繳的糧食和留足的口糧外,剩餘的糧食可以賣給糧管所,用換來的錢購買生活用品和化肥。
以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為代表的土地政策的轉變,對農民的生活産生了深遠影響。但刷了40多年標語的齊保東認為,在他幾十年刷寫的所有墻頭標語中,普及面最廣、保留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當數計劃生育類的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