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再現了當年的紐約街頭
7、赴美演出
電影
赴美演出中,除上面提到的一些情節,有些地方電影中演繹得很有趣。關於赴美的經費,馮子光、邱如白要梅蘭芳為貸款10萬元抵押梅宅而簽字,起初遭到福芝芳激烈反對。而赴美之後,在紐約42街劇院首演之夜前夕,先是發現《紐約時報》劇評人唱衰梅演出的前途,然後梅蘭芳通過會計報賬發現邱如白早就給過刺客撫恤金,立刻猜到刺客是邱雇傭。二人大吵。開演後首演劇目是《虹霓關》,以東方氏的刀馬旦開始了美國之行……
歷史
赴美經費問題,馮耿光作為銀行行長,出了大力,梅黨諸人與梅本人籌劃費用前後總計約有15萬。絕不是電影中由梅蘭芳單人獨臂扛起這個經濟危機。雖然梅的確冒了破産危險。此次赴美前後曲折頗多,但梅蘭芳雖思前想後,總的來説還是對赴美非常堅定,並非電影中被邱如白反覆強迫、猶豫半天的人物。所謂“報紙都登了消息,不去不好”的言辭,不是齊如山説的,而是梅蘭芳自己的話。
至於齊如山是否如電影中所講平時具體為梅蘭芳管理資金,我不太知道。雖然齊如山也頗有經濟頭腦,諸如排戲、赴美事宜也是他在多次負責,但齊的主要精力怕還是花在編劇、導演事宜上。揣想起來,管賬的事兒很難輪到他頭上。電影中《紐約時報》劇評人唱衰的情節,似乎也不太見的到,不曉得是否是事實。在演出宣傳上,齊如山還是頗花了功夫,各種中英文説明、圖冊中甚至還包括胡適胡博士的《梅蘭芳與中國戲劇》。宣傳攻勢是非常厲害的。
1930年的2月16日,梅蘭芳在赴美演出第一站、紐約42街劇院首演,當晚劇目是《汾河灣》、《劍舞》、《刺虎》等。整個赴美演出中,《汾河灣》、《貴妃醉酒》、《霸王別姬》、《打漁殺家》和《刺虎》等是重頭劇目。《虹霓關》這折戲是梅蘭芳有所創新的一齣老戲,但名氣絕不如上述幾齣,不知為何電影中選擇了這出來表現。電影中似乎也拍了《貴妃醉酒》的場景,但好像最後沒剪進來。
這次赴美,美國波摩拿學院、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分別授予梅蘭芳文學榮譽博士學位,這個也是梅黨籌劃的。目的其實是因為戲子在國內地位低,許多人與梅蘭芳交往時往往有身份之虞,為梅謀個“博士”稱號,至少在稱呼上可以免去這種尷尬。這也算是梅蘭芳曲徑通幽地提高伶人地位手段之一種,電影中則未涉及。
8、日據時期
電影
日據時期,電影也有極為戲劇化的情節安排。日本軍官、少佐田中隆一發出了“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支那文化;欲征服支那文化、必先征服梅蘭芳”論調,他15歲即觀看過梅蘭芳赴日演出,對梅在“征服”之餘,也抱持了最大的敬意。而其上司在田中未能勸服梅蘭芳出演後,直接拘禁了梅,並審問式地羞辱梅“你在臺上就是個娘們”云云,梅沉著反擊:“在台下我是個男人。”之後關於邱如白髮布梅復出新聞、梅召開新聞發佈會等情節,前面已述。更戲劇化的是,田中隆一在國家與藝術、情感與命令之間痛苦掙扎,不願繼續逼迫梅蘭芳,最終飲彈自殺。
電影以抗戰勝利、梅蘭芳復出演出作為結束。1945年10月10日,上海美琪大戲院的大幕在轟轟烈烈的掌聲中拉開,電影《梅蘭芳》全片謝幕。
歷史
日據時期,梅蘭芳先是從上海去香港避禍,回上海後即蓄鬚拒演,賣畫維生。被日本人拘禁的事宜,是沒有發生過的。梅在抗戰前就赴日演出兩次,與日本人的關係其實是極好的,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梅蘭芳在北平聯合義演,還捐了1萬大洋給日本。基本上沒有哪個日本軍官敢拘禁梅蘭芳。
電影中為梅蘭芳而死的日本軍官田中隆一,沒有原型人物,但多少有些日本戲劇學家波多野乾一的影子。波多野與梅蘭芳是老朋友,梅一生三次赴日都有他陪伴,頭兩次都是由波多野做嚮導陪伴。他還是最早出版過關於中國京劇著作的學者,有兩本關於中國戲曲的著作。梅家與波多野家大概是世交。波多野乾一的兒子波多野龍,是日本第一代電腦的開創者之一,他的女婿是一位北京人靳飛。靳飛近年來日漸成為中日戲曲、文化交流達人,今年上半年素有“日本梅蘭芳”之稱的歌舞伎大師坂東玉三郎與蘇昆合作的中日版《牡丹亭》,就是他一手促成。
最後八卦一句,電影結尾的梅蘭芳復出演出只有一個舞臺鏡頭,沒有演當時盛況,那天晚上的劇目全是崑曲:《思凡》、《刺虎》、《斷橋》、《遊園驚夢》。當時戲台下坐著一個9歲小孩,他叫白先勇 。“當時我並不懂戲,可《遊園》中那一段婉麗嫵媚,一唱三嘆的《皂羅袍》,卻深深地印在我的記憶中。”大概六十年後,白先勇以這點記憶為精魄,帶來了青春版《牡丹亭》,讓崑曲再度迴光返照,成為這個戲曲衰敗年代的一個未知終點的“熱點”。(撰文:納蘭公子容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