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原創推薦

繼續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導向,推進穩就業工作加力提效

來源:中國網 丨 作者:王陽 丨 時間:2023-03-10 丨 責編:華章 安然 宇馨

王陽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學博士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2022年,中國經濟發展遇到國內外多重因素衝擊,穩就業的挑戰增加,為此,5月底,中國出臺實施了穩經濟所有政策和接續措施,突出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強化穩崗擴就業政策支援,就業形勢總體保持穩定。2022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年末城鎮調查失業率降到5.5%。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就業主要預期目標是城鎮新增就業達到1200萬人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同時提出,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

當前,中國就業總量壓力依然較大。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佈的數據,今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達1662萬人,規模創新高。其中,高校畢業生構成了新成長勞動力的主體。根據教育部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此外,還有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400萬到500萬的中專畢業生、幾十萬退役軍人和一定數量的中學畢業生等。

與此相對應的是,勞動力需求有所轉弱。今年,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複雜性上升,國內經濟穩增長的基礎還需鞏固,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民營企業預期不穩,一些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面臨困難,加之技術進步和“機器換人”促進生産方式變革和勞動生産率提高,這些因素都在直接或間接影響勞動力需求,穩就業任務艱巨。此外,人崗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突出。這表現為大量勞動者在産業、行業、區域、職業和崗位之間調整,一些地區的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抬頭。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呈現加快發展態勢,但是社會支援制度體系還有待完善。

2023年,國家應繼續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導向,保持政策連續性,提高針對性,加強就業政策與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配合,形成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合力。

第一,堅持把促就業作為發展的優先目標,努力創造更多高品質就業崗位。制定財政、貨幣、金融、産業等政策時,將就業優先作為重要依據和政策效果評價標準;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先進製造業發展,加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智力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産業發展;加快發展服務外包産業和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第三産業及勞動密集型産業,支援各類企業轉型升級;實施重大投資項目時應把對就業增長的影響分析作為必要條件,優先安排具有較好就業增長效應的公共投資;妥善安排政策出臺節奏,做好預期管理和風險防控。

第二,優化各類就業支援政策,提升治理效能。通過稅收優惠、社會保險補貼、小額擔保貸款等扶持性政策,鼓勵和支援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更多吸納就業。通過財稅、金融、社保、培訓以及崗位補貼、助學貸款代償等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開發一批基層公共管理和服務領域的崗位,做實做細就業服務。統籌做好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困難人員等群體的就業工作。高度重視並精心做好淘汰落後産能和企業兼併重組過程中企業職工安置和再就業工作。完善扶持創業的稅收優惠、財政補貼、金融支援、工商註冊等政策,推進創業政策落實落細,提高創業服務水準。

第三,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素質,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推動職業教育高品質發展,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培養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統籌整合培訓資源,提升就業創業培訓覆蓋面和針對性;開發建立全域統一的就業創業技能培訓管理服務平臺,完善相關職業培訓科目,增設高新工種和稀缺工種的培訓課程;繼續開展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實現就業資訊全國聯網和統一發佈。推進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加快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加強失業動態監測。

第四,加強政策支援,保障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補充和完善勞動就業法律法規,加快出臺管理條例或管理辦法。持續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建立健全職業傷害保障管理服務規範和運作機制,建立適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特點的社會保險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技能培訓政策和工作機制,支援有培訓能力的企業開發培訓課程,增強就業服務的針對性和動態性。適當放寬就業幫扶政策條件,使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可以在就業地享受更多支援。

(責任編輯:華章 安然 宇馨)


專欄
薦讀
專題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