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夏珠 江西師範大學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
中國共産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提出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就《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草案)》向全會作了説明。全會同意把《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的部分內容,按照法定程式,提交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重要任務,按照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優化協同高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實現系統性、整體性重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要統攬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持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和國家機構的體制機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須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尤其要努力從機構職能上解決黨對一切工作領導的體制機制問題,解決黨長期執政條件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中黨政軍群的機構職能關係問題,為有效發揮中國共産黨領導這一最大制度優勢提供完善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堅實的組織基礎和有效的工作體系。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題中之義。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表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生産關係反作用於生産力。因此,改革就是要完善和發展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以便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産力發展調整生産關係,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築。”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通過不斷調整生産關係激發了社會生産力發展活力,通過不斷完善上層建築適應了經濟基礎發展要求。黨和國家機構是十分重要的上層建築,機構設置是否科學、職能配置是否優化、體制機制是否完善、運作管理是否有效,對於生産力發展、經濟基礎發展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因此,它必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對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題中之義。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制度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産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且系統闡明瞭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方面中國特色和九個方面本質要求,從而全面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高度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要求。要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落實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要求,必然需要完善和發展與之相適應的體制機制。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頂層設計,必將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的二十大對深化機構改革作出的重要部署,以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為統領,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導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適應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要求,適應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需要,堅持問題導向,統籌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對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而深遠。
(責任編輯:華章 安然 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