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原創推薦

記者節,讓我們重提“媒體擔當”

來源:中國網 丨 作者:鄧海建 丨 時間:2021-11-08 丨 責編:樂水

鄧海建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2021年11月8日,是中國第22個記者節。

數字化讓職業祛魅、技術流讓資訊激增,在複雜時代和複雜中國的歷史語境之下,記者這個職業的夢想與榮光,在不斷重構、不斷迭代、不斷嬗變。但,對真相與正義的堅守、對價值與人性的慎思,初心未改、方向未變。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記者,既然被譽為“無冕之王”,擔當了社會這艘大船上的瞭望員,自然該付出些什麼、承擔些什麼。這份職業,沒有熱愛,留不下來。那麼,我們熱愛的究竟是什麼?記者這份驕傲的職業,是因為什麼才值得被歌頌?

疫情之下,逆行的隊伍裏有記者;洪澇當前,挺身的隊伍裏有記者;環保先行,護綠的鐵軍裏有記者……他們,在堅守主流媒體價值與擔當的路上,擦亮著記者這兩個簡單而複雜的字眼。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我們還需要記者嗎?在AI都能寫詩的時代,我們還看好記者嗎?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會在風中飄搖。

是的,我們仍然需要記者,甚至發自肺腑地呼喚專業記者。在短視頻佔據國人大把時間的今天,在各色媒體號、APP狂轟濫炸的今天,我們需要重申客觀資訊搬運工的偉大價值。10月8日,國家發改委就《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1年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到,禁止違規開展新聞傳媒相關業務。此事之所以在輿論場一波三折,很重要的一個關切點,就在於“非公有資本不得從事新聞采編播發業務”的提法。記者與新聞之間的關係,如果是鬆散型開放關係,或許新聞當真就成了段子、流言瞬間就有了粉墨登場的版面。

是的,我們仍然需要記者,甚至感同身受地呼喚專業記者。技術再美好、程式再複雜,與人性溫熱之間,總隔著千山萬水。更何況,在各種“演算法”之下,資訊流已經成為“財富流”的尋租新歡。這個時候,指望商業機構“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顯然很容易被啪啪打臉。資訊推送的“個性化”,讓網際網路時代的我們越發身處資訊繭房之中而不自知:我們使用的微網志、B站、知乎等社交媒體,基本都屬於強公域流量,在單項輸出之下,你看到的,也許永遠只是你想看到的。

今年9月,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等九部門發佈《關於加強網際網路資訊服務演算法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提出利用三年左右時間建立完善規範的演算法安全綜合治理格局及公平公正的演算法應用等目標。記者,尤其是媒體記者,或許是資訊時代幫助公眾獲取獨立客觀真相的守望者與播報員。

記者節,重申的是職業責任與尊嚴。有人説,打撈真相、重申常識、賦予溫暖——這是每個職業記者的底線與方向。事實上,為變局中的中國尋找最大公約數、為激浪中的公民謀求信賴感,這才是真正的記者擔當、媒體擔當。就在兩天前,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新華社建社90週年。賀信正在全國新聞戰線引起熱烈反響——心懷“國之大者”、堅守“媒體擔當”,就要自覺承擔好“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更好履行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致敬每個有良知有操守的記者,致敬那些為公意為人民而跨越星辰大海的有擔當的媒體人。(責任編輯:樂水)

專欄
薦讀
專題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