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密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在新冠疫情衝擊下,全球經濟艱難復蘇。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的預測,全球經濟將在2021和2022年分別增長5.9%。其中,2021年的增長預測比IMF在7月時的預測要低0.1個百分點。而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發達經濟體增速預期的下調,下調幅度高達0.4個百分點,甚至拖累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0.1個百分點的上調所産生的利好。按照IMF的分析,發達經濟體增長下調的主要原因是供應鏈出現了問題。由於供應鏈的不穩定,市場無法有效判斷並形成相對合理的供需平衡,導致通貨膨脹和就業增長的乏力,反過來可能造成供應鏈更為脆弱和不穩定。
這种經濟雙軌復蘇乏力的困境並非偶然,也不僅僅因為市場自身的變化,政府行動和政策環境的變化方向對於經濟社會的影響不容忽視。面對疫情對經濟帶來的衝擊,一些國家選擇採取更為謹慎和封閉的應對舉措,中國則秉承言必信、行必果的一貫原則,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為平臺,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以“舉措+落實”的方式,持續擴大開放。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進博會上宣佈的包括出臺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以自貿試驗區為試驗田不斷推進改革創新,不斷擴大外資準入並改善營商環境,積極推動國際經貿協定的擴圍和水準提高。一年一度的進博會,成為各方關注中國新的開放舉措和行動的窗口,也成為推動國內落實開放舉措併發揮實際作用的檢驗臺。第四屆進博會上,習近平主席發表的題為《讓開放的春風溫暖世界》的主旨演講,讓全世界看到中國維護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自身高水準開放、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堅定決心。
貿易是國與國經濟合作的重要方式,也會帶來包括投資在內的更多合作機會,這是進博會具備廣泛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對於各國的出口商而言,進博會是展示其産品、服務和技術優勢的絕佳選擇。各國出口商依託進博會的四大平臺——國際採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和開放合作,推動展品變商品、參展商變投資商,形成了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的融合發展。從第一屆到第四屆,進博會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其參展商品也從出口商提供什麼觀眾和買家看什麼,逐漸轉變為買家提出需求推動參展商通過競爭獲得展示機會的模式。展覽面積不斷增加,參展需求的增幅也更大,競爭效應進一步提升了進博會在促進買賣雙方對接上的效率。這種轉變不是簡單的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而是買賣雙方通過多輪互動形成的共識,將最能反映技術優勢、創新前沿的商品和服務,提供給中國消費者並由此獲得打開中國龐大市場的金鑰匙。全球供應鏈可以通過圍繞主要市場建立起更為穩定的拓撲結構,為抵禦外部衝擊發揮積極作用。
但是,進博會的作用並非局限于傳統的貨物貿易領域,服務貿易、投資等合作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伴隨貨物貿易的快速發展,海關監管和金融支援等配套措施持續出臺,為相關經驗的複製推廣提供了條件。近年來,技術的進步創造了更多可能,也改變著經濟社會的運作模式和相互關係。新技術需要商業市場的支援,創新也有相當比例來自需求的推動。進博會所描繪的發展前景並不是對傳統産業合作的排斥,而是鼓勵各方基於全球經濟發展的新環境做出積極響應。中國受益於改革開放,在發展空間和領域上仍有著廣泛的機會。面對機遇和挑戰,引導更多外資投向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節能環保,投向中國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將有助於企業減少受國際經濟環境變動的負面影響,為供應鏈重構和在華集聚、優化創造良好的環境。
獨行快,眾行遠。中國的市場開放不應也不能成為“獨唱”。無論是探索新冠疫情下支撐經濟復蘇的有效路徑,還是把握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發展機遇,無論是維護全球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還是通過能力建設等方式繼續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發展支援。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建設需要各方的共同智慧,而由此帶來的收益也會由各方共用。中國的開放舉措都需要與各方形成相互配合和呼應,進博會也為我們傾聽來自不同國家和領域的官員、學者、企業的聲音創造了重要平臺。(責任編輯:郭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