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的時刻,敬慕的氛圍,我們用崇尚的心迎接英雄回家。9月2日,我國迎回第八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109名烈士的遺骸以及1226件遺物返回故鄉。2014年至今,已有八批825位中國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離開祖國多年的烈士英靈終於魂歸故里。他們離別時滿目戰雲密布,歸來正是繁花似錦。在“去”與“回”的輪迴之間,早已換了人間。禮兵護送、戰機護航、“過水門”,祖國以最尊崇的方式迎接他們——這是對英烈的崇尚,這是對英靈的致敬,更是對那一場“立國之戰”的不忘。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抗美援朝這一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鋼鐵意志。勝利不是輕輕鬆鬆得到的。71年前,許許多多花一樣年輕的戰士走上了抗美援朝戰場,有些人回來了,而有些人永遠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9月3日,抗美援朝紀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在全國影院上映。影片用全新的視角聚焦71年前參加抗美援朝的普通年輕人,通過不同軍種、不同時期參戰的老兵的真人講述,以一句句平實細微的話語呈現出他們曾經熱血的青春與夢想,也還原了最真實的戰場,給當代的年輕人帶來觸動內心的震撼與共鳴。
“雖然我長到19歲,但背個人還是太費勁了,我都不知道那個勁是哪來的……”“今天連明天在不在都不知道,那我得幹啊,我是戰鬥員。”沒有人能真正還原戰爭,除了經歷過戰爭的人。《1950他們正年輕》用鏡頭對準當年還都不到20歲的志願軍戰士,他們披上戰衣,蛻變成戰士,在最好的年紀寫下了民族永恒的記憶。從藝術角度來看,《1950他們正年輕》沒有和傳統紀錄片一樣,執著于用時間軸、章節劃分來進行主線把握,而是更偏向於用內在情感的連結來為整個電影搭結構。畢竟,對於這些當時15至18歲的故事主人公來説,一場血與火的戰爭就此劃分出人生的巨大轉折——有人不幸倒下,有人繼續前進。影片以大篇幅聚焦于一個個鮮活的人,呈現了戰爭背景下的個人命運。在時代的宏觀敘事之下,每個真實的個體都不能被忘記,“因為那段歷史,需要有人銘記、以史為鑒。”
電影,最終是以眼走心的藝術。在社交媒體上,很多觀眾反饋看到影片預告,感受到了熱血和溫情。有網友説,“被《1950他們正年輕》這部電影感動,我爺爺奶奶也曾是志願軍戰士,當年他們跨過鴨綠江,為了民族未來去戰鬥,197653名志願軍戰士的生命換來如今山河無恙盛世繁華。”相對於觀眾的觀影熱情,製作者們認為這個影片的關鍵詞之一是“珍貴”。導演宋坤儒説,“紀錄他們的故事,再不拍就來不及了”。1956年,四川榮軍院中傷殘抗美援朝老兵有兩三千人,到去年,就剩下了9個老兵還健在。本來少年,此去一生。把健在的英雄搬上銀幕,于每一個後來者而言,是榮幸,更是責任。
《1950他們正年輕》,紀錄一首“青春”的戰歌。雖然面對鏡頭,老人不承認自己是英雄,但他們確實曾用血染的青春換來安寧的盛世。電影終究是忠實的記錄者,隨著光與影的延伸,一個個令人敬仰的形象站立在眼前,一段段歲月可證的歷史越發清晰起來。無數觀眾也得以看見,那場戰爭不僅僅是愛國精神的勝利,更是中國人樂觀、不服輸的民族精神的勝利,以“鋼少氣多”戰勝敵人的“鋼多氣少”正是抗美援朝的勝利之道。有熱血青春這麼一股子精氣神在,還有什麼敵人不能打敗!還有什麼勝利不敢奪取!(謝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