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丹萌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博士、助理研究員
2020年歲末,在我國即將進入“十四五”時期、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歷史交匯點,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如期在京召開。會議向全黨全國發出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信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仍然在農村。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的重要講話,全面總結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在發展路線、改革創新、工作落實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強調了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並指出在新發展格局下“三農”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在全面脫貧接續鄉村振興的關鍵節點,面對疫情、經濟多重壓力,領會好“三農”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握好“三農”工作重點發展思路,落實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是推進鄉村穩定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是發揮好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壓艙石”作用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農村工作的推進一直都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基礎。農村發展機制的不斷改革創新、農業發展格局的不斷調整優化,是符合我國宏觀經濟發展規律的。尤其今年在疫情對國內國際經濟造成巨大影響的條件下,我國堅持農業經濟發展,實現了“十七年豐收”,為應對風險挑戰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會議提出,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産年年要抓緊。在“十四五”時期,我國要繼續發揮農業的基礎性作用,堅守耕地紅線,繼續完善耕地保護制度,穩定農産品的高品質穩定生産。要提升農業科技水準,真正達到“藏糧于技”,為緩解耕地資源壓力提供科技支撐。同時要進一步提升農民生産積極性,通過構建政策支援、資金扶持、金融保障等方面的配套補充,降低農業風險,緩解“誰來種地”的窘境。
二是利用好雙迴圈格局下農業農村發展的巨大潛力
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當下,我國市場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國內市場不斷擴大,內需大幅度提升、內需結構多重優化,農業農村釋放出的內在潛力不斷凸顯。我國農村具有人口規模大、區域分佈廣泛、經濟增長速度快、産業發展空間大等特點,農村需求潛力較大,且隨著經濟水準的提升需求層次也在逐漸向多元化、中高檔的新興消費轉型。農民的消費結構在不斷優化,為國內需求市場的可持續運作提供堅實力量。
三是落實好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年,也是銜接鄉村振興的重要過渡期。從發展的目標和實現路徑來看,“三農”的工作重心已發生歷史性轉移,即從過去“脫貧攻堅”邁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階段。要抓住5年的過渡期,在脫貧攻堅成果總結基礎上,對成效較強、穩定性較高、需求較持久的政策予以延續;針對返貧問題構建常態化的動態監測機制;同時對於異地搬遷群體要給予內生長效的扶持機制。但同時,也要及時轉換視角與站位,針對政策的精準化向普惠制轉變、資産的後期管護運營等方面進行適時調整;此外,還應該積極對標鄉村振興主要內容,以鄉村産業模式創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生態環境持續優化、鄉村建設等方面為核心深化改革。(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