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鋒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12月20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等機構在京發佈《全球環境展望6》中文版報告。報告呼籲需要緊急採取跨部門政策行動,發動全社會來應對可持續發展挑戰。這份報告是對地球進行的一次重要體檢,聚焦“地球健康,人類健康”主題,系統審視遭受嚴重破壞的全球生態環境。
進入到工業文明之後,人類就在深入思考發展與環境的辯證關係。當全球總體環境狀況在以“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惡化,空氣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海洋塑膠污染、土地退化等生態環境方面的挑戰此起彼伏,無法承受污染之重的大自然只能用它的方式向人類發出警告——從導致數千人死亡的倫敦煙霧事件,到危害延續數十年的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再到今年延續數月之久的澳大利亞山火……20世紀的一次次生態危機,倒逼全人類集體反思。要拱衛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避免“流浪地球”變成現實,全人類需要攜手合作,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推動著工業文明朝著生態文明發生歷史性轉變。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也是世界的現實。聯合國環境署在報告中呼籲採取“緊急行動”以應對生態環境挑戰,“退無可退”的維度已然清晰。風雲激蕩的世界舞臺,呼喚著一些國家能在生態領域做到價值引領。此時,中國正逐步探索出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為世界各國提供寶貴的借鑒。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一度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一些地方,山不再綠、水不再清、天不再藍,以至於“異鄉的機器模糊了家鄉的蟲鳴”。在人們嚮往的美好生活之時,生態環境不能缺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個理念從提出到風行,必然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這個時期的人心所向。用心呵護生態環境,要在汲取教訓中行進,更要在綠色發展中踐行。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從“綠色發展”置於五大發展理念之列,到生態文明建設擺上“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戰略位置;從“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到“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産力”——在我們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優不優”的過程中,綠色越來越成為普遍形態。著力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不能再回到簡單以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論英雄的老路上去,不容再走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發展路子。事實已經證明,綠色發展保持對生態環境友好的同時,也産生源源不斷的推動力,就此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美好願景。
走出發展新路子,讓綠色成為最動人的色彩。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安吉余村,村民依託“竹海”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大力發展生態休閒旅遊經濟,走在“綠富美”的康莊大道之上;在河北塞罕壩,通過幾代人努力,使得112萬畝林地成為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完成了“從一棵樹到一片林”的巨大轉變;與“沙魔”鬥爭到底,甘肅八步沙林場治沙墾田四十載,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荒漠戈壁播下層層綠意;在湖南長沙,當地把廢棄礦坑轉化為活力四射的主題樂園,以前工業生産造成的“傷疤”已成為湘江河岸上的“打卡聖地”……近些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的例子不勝枚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踐行處處可見。
一串串鮮活的發展案例、一幕幕怡人的綠色場景,中國用自己的作為道出一個儉樸至真的道理——綠色發展的理念,符合人類與自然共贏的要求,更契合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規律。
踐行綠色發展,以“中國之為”作答“生態之問”。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們已經看到“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正逐漸呈現出清晰的“微笑曲線”。在全世界都面臨著生態環境大考的時候,中國的優異答卷不啻是一種振奮人心的力量。《全球環境展望6》中文版報告就呼籲各國徹底摒棄不可持續的生産、消費模式,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其他國際商定的環境目標。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也將在生態環境治理領域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責任編輯: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