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8月25日至9月1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訪問歐洲,這也是新冠疫情之後中國外長的首次出訪。此次王毅共訪問了五個歐洲國家,既包括歐盟國家,也有非歐盟成員國,既有德、法、意等歐洲大國,也有荷蘭、挪威等有地區影響力的重要國家,與各國領導人和高級官員會面,出席了多場公開活動,與歐洲媒體、智庫密切互動,受到歐洲各界廣泛關注。
此次訪問對於後疫情時代的中國外交有著重要的指向性意義。線下外交“復工復産”甫一開啟,外長首訪就選在歐洲,説明瞭歐洲在中國外交中的份量。而從此次訪問行程的精心設計和傳達的資訊也可看出,中方帶著滿滿誠意和準備而去,帶著與歐方加大溝通、解決問題、提升關係的期望而去。
新冠疫情對國際政治經濟和國際格局造成了極大影響,而中歐關係也受到了一些干擾。
首先是歐洲對華的“認知赤字”、部分媒體片面甚至不實報道以及一些長期存在的偏見和誤解扭曲了中歐互相幫助、攜手抗疫的事實。某些時候,中方的投桃報李被歪曲成 “口罩外交”和“別有用心”。
其次是面對疫情這一突如其來的巨大衝擊,歐方在反思疫情衝擊的同時也出現了非理性、政治化、尋找替罪羊的衝動。一時間關於中歐是“體制性競爭對手”的説法在歐洲又甚囂塵上,一些歐洲媒體和學者甚至鼓吹借疫情“重設”對華關係。
最後,疫情激化了美國一部分政治勢力對中國的偏見和仇視,試圖將中美關係推向所謂“新冷戰”的招數更多、力度更大,也從側面給歐洲製造了壓力。
此次訪問對上述問題做出了有針對性的回應。王毅在談到訪問目的時,特別指出“中方不會忘記歐洲在中國疫情嚴重時伸出援手,更不會在歐洲同樣陷入困境時袖手旁觀”,強調中歐要繼續攜手抗疫。在與挪威外交大臣共同會見記者時,有力地回擊了“病毒起源説”和“中國責任論”。王毅特別強調“中歐是合作夥伴而非競爭對手”,巧妙否定了歐盟文件中“體制性競爭對手”的表述,以正視聽。
在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回答現場觀眾提問時,王毅指出當前中美關係問題的根源,鮮明表態中方反對冷戰和脫鉤,表達與美方共同構建協調、合作、穩定的中美關係的意願,表現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冷靜、理智和擔當。相信這些有針對性的表態和面對面溝通,能改變疫情以來歐洲一些人士對中國的誤讀和誤解,緩解歐洲對中歐關係、中美關係走向的焦慮。
此次訪問也點明瞭下一階段中歐關係努力的方向。
首先是進一步做好疫情相關工作。除了推進疫苗和藥物合作之外,中歐也需在推動疫後經濟復蘇上攜手共進,有序推動中歐恢復人員貨物流通、就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深化合作。
其次是推動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的合作。近年來歐盟在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領域動作不斷,除了幾項雄心勃勃的“新政”之外,也試圖通過此次抗疫復蘇基金來引導相關業態發展。在綠色和數字領域中歐各有優勢也各有短板。中歐在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的産業、技術、市場、標準方面均有巨大的合作空間。
最後是將中歐對於多邊主義的共識轉化為全球治理領域的合作行動方案。中歐對於多邊主義的共識已日漸成為中歐關係的關鍵紐帶,也因國際政治生態近年來飽受單邊主義、冷戰思維、強權政治毒化而顯得彌足珍貴。這不僅是中歐這對夥伴關係的靈魂所在,也是穩定的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的重要擔保。未來一段時間,中歐將在氣變、生物多樣性、國際多邊組織改革等議題上有諸多合作項目,也需盡可能地將中歐對多邊主義的共識轉化為更多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為經濟、軍控和核裁軍、氣候變化等與人類未來休戚相關的全球治理問題上貢獻力量。
中國對中歐關係的理解和期待始終是互相成就,而非零和博弈。此次訪問展示了中方對共識與合作的追求。相信“後疫情時代”,中歐作為維護全球和平穩定的兩大力量、對全球發展與繁榮至關重要的兩大市場、和而不同的兩大文明,將更加穩健成熟,邁向更高水準。(責任編輯: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