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智庫中國 > 2016智庫中國 > 智庫動態

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報告:中國宏觀經濟底部顯現與風險上揚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16-10-24 | 責編: 毅鷗

應對風險的政策建議

如果中國宏觀經濟跨越“L型”拐點,將意味著經濟運作所面臨的核心問題發生重大轉變,即從經濟增速持續下行引發潛在金融風險上升,轉變為前期穩增長過程中不斷累積的各類金融風險反過來可能牽制經濟增長。面對新的形勢變化,我們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宏觀政策目標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跨越“L型”拐點後,宏觀政策的首要目標應該由“穩增長”過渡為“防風險”,即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必須從戰略上認識到目前各類風險並沒有得到有效化解,反而在短期穩增長政策和零碎化改革的作用下不斷積累和上揚。中國金融風險在“脫實向虛”的推動下已經到了一個較為嚴重的水準,“控風險”的目標在未來一年之中應當放在更為突出的地位。對於當前各種已經暴露的風險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苗頭,必須前瞻性採取各種預防措施,不僅要在短期政策上做到預調和微調,更為重要的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下文章,從制度層面消除各類風險産生的微觀基礎和宏觀傳遞路徑。

第二,穩增長的方式要進行調整。穩增長的核心在短期是穩投資,在中期是穩消費。單純依靠政府投資和國有企業投資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存在下行壓力的根源,應當根據各種制度和體制的改革,將穩投資的核心放在穩定民間投資之上。因此,短期“穩投資信心”十分重要。同時,積極財政政策應當要有中期定位,不僅要從基礎設施方面著力,從供給短板上著力,更需要從社會建設和民生工程上著力,穩定居民的消費信心。

第三,強化宏觀審慎監管體系。宏觀審慎監管體系的全面改革必須破題,必須建立統一和無縫隙的宏觀監管體系,防止監管套利帶來的各種風險。強化金融風險的監控和風險指標體系構建,密切注視各種宏觀金融風險指標的變化,及時優化風險預警體系。短期內還應加強流動性監控,特別是對於流動性的結構性矛盾要高度重視。正確認識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正確把握國際經濟與國際資本流動的短期週期變化規律,為年底國際資本市場逆轉帶來的衝擊做好預案。

第四,調整脫實向虛的治理思路。必須明確治理“脫實向虛”不能單純依靠貨幣政策,核心在於採取系列政策舉措縮小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投資收益的缺口。不僅需要在強監管的基礎上控制流動性的氾濫,同時還必須依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提升實體經濟的配置效率,以及差別化稅收政策,改變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收益比值。

第五,謹防新一輪調控政策偏差導致房地産市場出現極端變化。房地産市場調控勢在必行,但未來兩三個季度,政策偏差可能會導致兩種極端效果:一是因城施策的舉措沒有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援而陷入做表面文章的困境之中,房地産調控失敗;二是中央採取更具強制性的行政性舉措,採取更為嚴厲的限價與限購措施,導致房地産銷售和投資等參數出現斷崖式變化,從而引發宏觀經濟投資和增長出現增速破底的風險。因此,本輪房地産市場調控要加強政策的溝通協調,找到控風險與穩增長的契合點,找到中央與地方政府利益契合的操作工具,謹防調控政策偏差導致極端變化。在切實推進因城實策中,增加一二線城市土地供應和投資力度,加快三四線城市戶籍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鎮化配套設施建設。

第六,全面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化解各種風險的基本藥方。首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更加突出結構性。去杠桿要充分考慮杠桿的兩面性,優質資産可能還要加杠桿;去庫存應該充分考慮到房地産市場的分化,一二線城市可能還要補庫存;去産能應理解為市場化去産能,避免行政性去産能引發市場反撲;降成本應該從財稅著力降成本;補短板應理解為補齊民生短板,完成政府從投資職能向民生職能轉變。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簡單局限于“五大攻堅戰”,更為重要的是強化改革的行政實施途徑的構建,通過行政權力的重構改變行政權力過度分散化和碎片化的格局。最後,具有牽引性的基礎性改革工程要全面啟動,利用基礎性改革的全面推進,來穩定改革的信心和改革的方向。

     1   2   3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