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智庫中國 > 領軍人物

王文:綠色金融與“一帶一路”

來源: 人大重陽 | 作者: 王文 曹明弟 | 時間: 2016-08-18 | 責編: 毅鷗

 

如何在“一帶一路”推行綠色金融

“一帶一路”沿線大量地區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同時,許多國家仍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增長率很高。2016年1~5月,中國境內投資者對“一帶一路”相關的49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56.3億美元,同比增長15.8%,佔同期總額的7.7%。中國在綠色金融領域的領導力,要通過自己的金融機構,特別是牽頭推動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新開發銀行等國際多邊開發性金融機構,借鑒“赤道原則”等國際標準,在“一帶一路”中創建一套適用、高效、先進的綠色金融標準,將國內外對“一帶一路”的投融資引導到對生態環境更為友好的綠色産業上來。

生態環境是人類安身立命和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必須得到保護和改善。“一帶一路”推進進程應著力構建綠色金融體系、開發綠色金融産品和服務,推進沿線各國生態環保領域的協調協作,共同推進節能減排、開發清潔能源、發展節水農業、開展聯合科考和資源勘探等方面的合作,深化跨界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海洋生態監測、極端氣候預報等方面的協調,共同保護人類美好家園。具體來看,以下幾點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要建立資訊披露制度,增加跨國金融機構與相關企業的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尤其要讓已被全球近90家主要金融機構所接受的“赤道原則”成為金融機構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的借鑒依據,讓綠色環境法規和綠色信貸指引成為各地投融資的重要支撐,鼓勵對外投資和企業積極探索綠色債券,提高中長期綠色項目的融資可獲得性。

第二,要重點支援生態友好型的綠色産業。“一帶一路”沿線,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豐富,傳統能源富集,土地遼闊而人口稀少,具有發展綠色生態産業無可比擬的地理和資源優勢,也意味著沿線國家和地區具有發展綠色經濟的良好機遇。綠色金融要重點支援沿線的清潔能源、生態修復、環境治理、生態農業、綠色建築和綠色交通等綠色項目,將社會資金引導到綠色産業上來。

第三,要大力發展多方共贏的PPP模式。由於綠色産業的長週期、低收益特點,以及生態環境的政府代表所有特徵,綠色金融“一帶一路”的開展要注重與當地政府的合作,以PPP作為綠色項目的重要融資和實施模式,獲取當地政府的資金、信用支援,促進當地政府與綠色項目的投資者和經營者相互協調,鞏固項目的環境風險管理和現金流管理。

第四,要創新投融資模式,吸引多方資本投入“一帶一路”的綠色産業發展。推動亞洲基礎設施銀行、絲路基金等機構設立專門的綠色金融事業部,鼓勵發展沿線綠色産業基金,制定高標準的多邊環境風險管理指引;組織推動沿線的生態資源和服務交易,如專業化的節能服務、環境治理服務交易、碳金融,降低沿線綠色資本、綠色企業的準入門檻,建立沿線綠色投資者網路等,引導沿線各類資本加大對綠色産業的投入力度,創造綠色就業,發展綠色經濟,推動沿線地區改善生態環境,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第五,要創建一套適用、高效、先進的綠色金融新標準。不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要求綠色發展、保護環境,制定了非常明確的環境保護國家戰略和目標,一些國家的環境標準、法律法規甚至高於我國,比如俄羅斯的飲用水標準、大湄公河次區域一些國家的水體重金屬標準均嚴於我國。“一帶一路”建設要有符合國際規範的、高水準的綠色金融標準,才能給東道國和投資國帶來雙贏,才能促進“一帶一路”戰略持續、高效地發展和實施。

第六,要做好相關綠色項目選擇和環境盡職調查。強化風險管控、確保資金安全是“一帶一路”中綠色金融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先期通過在經貿合作關係基礎好、有條件的國家開展有關綠色項目,可秉持開放性、多元化的原則,採取先易後難、靈活多樣的方式,實現綠色投資便利化、降低綠色投資成本和風險。對於投資項目,在盡職調查中結合當地的環境監管要求,納入環境風險評估,築牢環境風險的屏障,實現穩起步再加強,逐步推動綠色金融向更高水準發展。

     1   2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