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文係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曹明弟係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中心研究員。本文刊于《中國金融》2016年第16期。
在經歷了業內普遍認定“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元年”的2015年之後,“綠色金融”在2016年再次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伴隨“一帶一路”倡議的進一步深化和落實,“綠色金融”理應成為對外戰略的“潤滑劑”,改善國家形象,提升中國國家話語權,助力中國可持續發展,最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實質性的推動力量。
綠色金融的迅猛發展,為中國崛起提供“彎道超車”的可能
2015年4月,在先前綠色金融小組的基礎上,在中國人民銀行的領導下,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成立,成為中國歷史上首個以綠色金融為主題的行業指導機構。截至2016年4月底,成員單位擴大到140家,成員單位中的金融機構所管理的金融資産餘額135萬億元人民幣,佔中國全部金融資産的65%左右。諸多研究項目如環境效益評估、環境壓力測試、自然資本估值、綠色股票指數、綠色債券評級等都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決策層與行業界的集體發力,使綠色金融在國內外都顯示出了崛起大國的後發優勢。2015年秋季,習近平主席先後訪問美國、英國,綠色金融均是雙邊合作的重要成果。2016年,在中國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籌備期,在中國與英國主持下,專門成立了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通過四次會議討論,最終原則通過了《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如一切順利,綠色金融相關內容將在2016年9月正式寫入《G20領導人公報》中。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同樣也需要從“綠色金融”的發展中汲取到經驗。目前,“一帶一路”正在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對外戰略,旨在新時期統籌陸海開放、協調東西開放,深化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經貿、人文、科技、生態等多領域的合作交流,進一步推動中國可持續發展。
“一帶一路”作為新形勢下中國向全球提供的重要公共産品,如果能與“綠色金融”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不只有助於落實此前“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的發展戰略,更將體現出中國日益上升的領導力和國際貢獻,推動改善全球的投資品質,為復蘇全球經濟、應對氣候變化發揮積極的作用,最終塑造中國在綠色發展方面的負責任大國形象,為後發國家“彎道超車”增加了幾率。
“一帶一路”進展需要綠色金融
目前超過70個國家參與支援“一帶一路”倡議。雖然“一帶一路”戰略希望加強與沿線各國的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五通”,但對生態保護的關注往往成為“通”的顯性顧慮,也對可持續發展提出嚴峻的挑戰。
近現代以來,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受資源稟賦、産業分工、地緣政治等因素制約,在現代化進程中明顯落伍。陸上絲綢之路所經過的歐亞大陸,主要是中國和歐洲之間的內陸亞洲地區,其地理特徵是氣候異常乾燥,降雨量極其稀少,土地荒漠化問題十分嚴重。我國西部三分之一是沙漠,新疆沙化率達到64.34%。沿線的中東、中亞等地區,荒漠化也日益加劇。例如,哈薩克66%的土地在逐步退化,近1.8萬億公頃土地沙漠化,其面積在中亞國家中高居首位。海上絲綢之路則面臨嚴峻的氣候變暖風險。
同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落後、産業發展滯後、對外開放程度不高、社會發展水準較低,雖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願望十分迫切,但如何運用政策工具做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卻仍然是一大難題。一些國家也因為水資源短缺問題,進而産生了水安全問題、糧食安全問題以及國家安全問題,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據世界銀行統計,2012年,沿線國家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尚不到世界平均水準的一半,多數屬於低收入國家,還有9個最不發達國家。2013年,跨國政府氣候變遷項目小組(IPCC)的一份氣候變遷研究報告明確指出,如果溫室氣體持續排放,在21世紀結束前,海平面或將升高將近1米,將會危及許多沿海地區與海島國家。
生態脆弱嚴重威脅“一帶一路”人民的生存、發展和安全,也將影響到“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推進。要想讓“一帶一路”區域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關鍵是要讓金融活動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影響,把與生態環境相關的(潛在)成本、收益、風險、回報等因素納入相應的投融資決策中,通過對經濟資源的引導,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簡而言之,即不能讓綠色金融缺位。
作為一種市場化的制度安排,綠色金融可以通過多種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發揮金融杠桿作用,提供與“一帶一路”戰略相匹配的綠色金融供給,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改善相關國家的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例如,中國農業銀行在2015年10月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上市首單10億美元等值的綠色債券,募集資金投放于按國際通行的《綠色債券原則》(GBP)並經有資質的第三方認證機構審定的綠色項目,覆蓋清潔能源、生物發電、城鎮垃圾及污水處理等多個領域。這是“一帶一路”國家的金融機構共同合作,支援綠色産業、聯合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所做出的一項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在綠色金融相關的環境和社會風險管控政策尚未落地之前,需要讓那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經濟發展中遇到工業化進程和全球産業轉移帶來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多種問題時,逐漸産生推動經濟轉型、走綠色發展之路的意識。
如果中國能夠讓綠色金融融入“一帶一路”的建設中,採用金融手段優化配置資源,引導更多的金融資源投向綠色産業,控制並減少污染型投資,健全關於環境、社會和治理(統稱為ESG)方面的一系列標準、指引和操作流程,督促相關金融機構有效地識別、計量、監測、控制投融資活動中的環境和社會風險,在投資項目的具體運作中以綠色金融政策落地為抓手,那麼,當地國家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可能由於投資方向和風險管理失誤産生負面的環境影響,有時會引起抗議、暴力衝突甚至死亡等事件的可能性將會大大降低。
從這個角度看,綠色金融將會大大潤滑“一帶一路”的推進進程,讓投資項目的運營儘量減少由於生態破壞産生的不可控性和不必要的嚴重的經濟損失,也將減少給來自於中國的投資項目和投資者帶來潛在的不利影響。
另外,綠色金融工具在“一帶一路”地區的推廣和普及,將是對金融機構國際投融資策略的一次重大提醒,讓金融機構不僅應該滿足當地某些社會群體的短期需要,而且要顧及該地區長期發展的需要。比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投資方向之一是生態環保等項目建設。有理由相信,絲路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未來的投資決策中將踐行綠色金融理念,在相關投融資中高度重視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