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可視化助力兩會輿論傳播
手機提升新聞報道時效性;視頻版微網志“秒拍”帶來鮮活現場報道;圖解新聞成常態,動畫和漫畫形式獲讚譽; 微信成為“兩會”參政議政新時尚;“微兩會”異常火爆,微網志與新技術結合展現創意。豐富多彩的形式讓網民看到了不一樣的“兩會”新聞報道。
banner

    一、兩會輿情概述

    2014年全國兩會,13日閉幕,圍繞兩會議程、提案議案、各部官員以及熱點人物等輿情呈現出井噴式的增長,中國社會已然進入“兩會模式”。

    國內媒體一如既往全天候全覆蓋關注兩會,只是主題創意策劃之爭更趨激烈,外媒兩會熱情依舊,但關注側重多有不同。輿論認為昆明暴恐案貫穿了兩會前期,成為前期輿情傳播中心;而馬航事件在兩會後期成為引爆兩會內外高關注度的另一傳播中心。縱觀兩會輿情發展,資訊可視化助力兩會輿論引導成為最大亮點。

    截至14日18時,關於全國兩會的輿情數據中,網路新聞472161條,報刊新聞20019篇,論壇帖文33725條,部落格博文15555篇,微網志878349條。

圖1:2014全國兩會輿情資訊分佈圖

    (一)兩會輿情井噴 “M”型走勢特點明顯

    從上圖可以看出,兩會輿情整體呈現“M”型發展走勢。起伏變化間,輿論在詳盡解讀新一屆領導人對過去總結和對未來展望的同時,也清晰的體現出當下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跳動脈搏。

    新聞媒體從3日兩會開幕便展開大量報道,4日達到峰值,8日和9日的報道數量大幅下降,10日再度攀升且穩定在日均46000條左右,隨著議程的結束新聞關注逐漸減少。報道中,兩會第一週以消息居多,第二周對於提案及代表的評論的比例增加。

    傳統報刊關注呈曲線增長態勢,大會之初,話題解讀、獨家專訪、深度分析類報道增長明顯。9日,關注跌入谷底。伴隨兩會議程臨近尾聲,加之馬航事件的出現,其關注興奮點再度激活,報道再度攀升。

    論壇熱議兩會10日達到峰值,隨即逐日減少。帖文內容以兩會代表議題、明星委員新聞、馬航事件為主。微網志輿論場中,兩會前第一週,關注量快速上升,日均話題討論量達10萬條。隨著大會議程的不斷進行,兩會話題熱度逐漸減弱。

    (二)領導、代表委員是核心人物 社會保障是最大民生訴求

    綜合各門戶網站的網路數據,梳理瀏覽量前15條新聞以及跟帖前15條新聞分別是:

圖2:2014全國兩會網路新聞、貼文瀏覽前15名資訊

    統計顯示,瀏覽量最大的新聞以國家領導人和官員以及代表委員的言論與行為為主,而網民跟帖最多的則主要針對具體議題以及兩會的相關花絮等內容,尤其以公務員薪資、反恐、兩會安保問題和司法問題最受關注。

    在論壇中,網民最為關注的並不是嚴肅的議題本身,而對於委員和現場的關注更多,比如“雷人委員”和“雷人提案”等帖子的關注度較高。從瀏覽量大的帖子來看,兩會安保、委員兩會花邊新聞、政府工作報告以及醫改問題最受網民關注。從回復量的情況來看,委員的提案以及現場的花絮更容易受到關注。

    2月10日,人民網、中國網等中央媒體相繼推出連續兩會熱點調查,向網民收集對熱點關注問題的投票和意見留言。綜合相關數據顯示,反腐監督成為最熱門話題,建議儘快建立全國統籌、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對農民、農民工等弱勢群體的保障機制,是兩會期間最大的民生訴求。

    二、國內媒體:兩會專題“策劃”之爭

    “媒體大戰”正在成為兩會必不可少的風景線,中外媒體使出渾身解數解讀兩會。其中網路媒體們發揮出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們以最快的時效性將資訊呈現給網民,通過專題組稿的形式實時更新資訊並全面且多角度地傳播視角與理念。

    分析主流媒體的專題,不難看出2014年兩會報道“策劃”之爭更趨激烈。

    首先,專題主題別具匠心。2014年部分網路媒體拋棄了“××全國兩會”式簡單化命名方式,代之以個性化的專題名稱,而每一個專題名稱的背後,則代表了媒體對兩會對中國改革發展的殷切希望。如騰訊網命名為“長風破浪”,新浪網命名為“改革深深深幾許”,網易命名為“革弊立新”,搜狐網命名“中國夢”,鳳凰網“踐行改革承諾”等。

    其次,欄目豐富度增加。從網路兩會報道的板塊設計來看,幾近相同,但各板塊下的欄目設置很豐富,各網站兩會欄目均達20個以上。兩會報道可關注的內容有會前準備、會場情況、代表委員、日程安排、兩會動態、提案議案、工作報告、花絮、輿情分析、熱點解讀、對話高官、深度盤點、精彩圖片、微網志互動、微視頻短片等,各大主流媒體根據以上內容融合編輯思路進行了不同的整合,使相關內容的傳播效應達到更佳。

    第三,報道方式可視化。兩會網路報道中,手機客戶端、視頻、訪談、微網志、微視、微信等均被爭相使用。

    搜狐網的“狐動漫”欄目以生動的動漫作品展現百姓關注的社會問題;“兩會”報道中央視“兩會大數據”欄目成為了2014全國“兩會”新聞報道的亮點之一。通過聯合手機百度解讀“兩會”熱點,分析用戶的搜索行為數據,來洞察用戶對“兩會”相關熱點的關注度。

    此外,人民網“Google眼鏡看兩會”、新浪網“兩會可視化”、網易網“兩會日報”、騰訊網“兩會微寄語”微網志專題;新華網的“視聽”欄目等,均以多媒體技術整合兩會大數據,將兩會重要資訊一一呈現;

    第四、特色欄目凸顯輿論影響力。鳳凰網兩會報道則以“兩會”親歷日記欄目以時間軸呈現出代表委員的聲音。而新浪“兩會”專題的推出了小明的故事“我要的不多”,以草根人群切入,傳達公眾對“兩會”想説的話,通過“請保護我的肺、胃和錢包”等故事闡述環保、衛生和金融等議題。而其特別的地方在於,利用HTML5技術,加入圖片定位的多媒體元素,使用戶通過滑動滑鼠來完成瀏覽。

    三、外媒:反恐、反腐、改革、環保、軍費、文化是焦點

    2014年被稱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各方都急於從兩會尋找觀察點,歐美、亞洲以及港澳臺等境外主流媒體紛紛將報道重點聚焦于中國政府的反恐、反腐、改革、環保、軍費等議題。儘管宏觀主題基本一致,但外媒報道視角卻不盡一致。統計顯示兩會期間外媒報道總計238760篇。

圖3:2014全國兩會外媒報道走勢圖

    (一)歐美媒體

    兩會召開前夕發生在昆明火車站的暴力恐怖案件,令歐洲媒體將中國民族政策列為一大關注熱點。英國路透社開設了“外媒看兩會——2014兩會視角”的專題,對此從多個角度進行了連續深入的採訪報道。

    3月5日,法國《歐洲時報》以引述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回答記者關於廣東官員落馬情況的提問為例重點關注兩會反腐問題。無獨有偶,在此前《李克強:中國政府對腐敗分子“零容忍”》的長篇通訊中,路透社也將報道重點鎖定中國政府的反腐敗行動。

    英國《金融時報》將環境污染列為本屆兩會的八大看點之一,報道稱近兩周的嚴重霧霾,中國的官方媒體也罕見地發出了憤怒的聲音。同樣是環境問題,法國《十字架報》稱,中國目前的污染程度已經非常危險。這不僅威脅著公眾的健康問題,還同樣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無論是富有還是貧窮的所有中國人,他們的不滿與日俱增。

    此外,宏觀經濟目標的設定等業已公開改革措施的落實力度也是歐洲媒體的一大關注焦點。英國《金融時報》3月5日報道稱, “對這一數字的任何改變將幫助外界洞察,中國領導層如何看待中國經濟,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以降低經濟增長換取中國經濟模式的改革。”

    比較而言,美國媒體則對軍事預算更感興趣。美國《紐約時報》網站3月5日報道稱,國防開支的快速增長再次表明中國的目標是成為太平洋地區居主導地位的軍事力量,並擁有一支能夠在本地區投放兵力的海軍。《華爾街日報》的另外一篇報道還指出,隨著經濟的成熟和全球對中國出口産品的需求面臨壓力,中國迫切需要增加軍事預算,以確保有能力保護中國在世界核心利益。

    對於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中國政府將通過關閉更多的煤電廠等措施來減少污染,以及加大對貧困地區學校、醫療保險的資金投入,美聯社引用美國專家的話表示,這是李克強總理在向貧困和污染宣戰,反映了新一屆政府對於社會民生的重視。

    (二)亞洲及港臺媒體

    日本媒體則關注國防預算問題,《讀賣新聞》《朝日新聞》、《每日新聞》等主要媒體都對中國2014年的GDP增幅和國防預算增長情況進行了報道。

    港臺媒體則對新一屆領導以及代表委員著筆較多,試圖從他們的變化中找準中國改革的脈搏。

    台灣《旺報》6日文章指,李克強談到改革語氣鏗鏘有力,甚至用庶民聽得懂的語言,讓這份官方報告充分展現李式個人風格。

    香港《成報》報道稱,作為全國最高權力機關和最高參政議政機構,人大和政協的各類新聞發佈會和兩會閉幕後的總理記者會一樣,愈來愈成為重頭新聞發佈的渠道和政府最高層釋放政策信號的窗口。

    一些港媒體通過評論文章深度觀察本屆兩會。香港《文匯報》13日刊載《兩會“三反” 改革正道》一文,文章指,兩會的話題林林總總,而最熱門的應該是反壟斷、反腐敗、反恐怖這“三反”。

    香港《大公報》10日刊載《“兩會”民生訴求上了一個新層次》一文,文章指,“三大公平” (權力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是充分激活社會生産力,創造更多社會財富、家庭財富和個人財富的最為實際而有效的途徑。

    四、兩會輿論傳播亮點:資訊可視化引領新風向

    手機提升新聞報道時效性。隨著4G技術的發展,4G手機成為今年“兩會”報道記者手中的新寵兒。記者們通過現場搶拍照片,採訪獲得音頻、視頻,再利用4G手機迅速將內容傳輸到微網志或網站,大大提升了新聞的時效性。與此同時,4G手機打開網頁無延時、觀看視頻零緩衝的特點,也能讓一線的記者及時查閱資料獲取資訊。

    視頻版微網志“秒拍”帶來鮮活現場報道。作為本次“兩會”的新聞亮點,“秒拍”成為“兩會”期間唯一的視頻新媒體播報平臺正式啟動“兩會”模式。包括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京華時報》等傳統媒體,以及中國網、新聞網等網媒都為相關記者配備秒拍APP。在智慧手機普及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使用“秒拍”參與報道,帶來形象的現場報道。

    圖解新聞成常態,動畫和漫畫形式獲讚譽。“兩會”期間, “圖解新聞”欄目廣受好評,而多家商業網站的“兩會”專題,在設計和呈現方式上更是展開了才藝競逐。“圖解政府工作報告”、“一張圖了解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主要工作”……這些涉及數據、分類和複雜邏輯關係的新聞圖讓資訊一目了然;此外,“兩會”期間,中國網、千龍網推出兩組“習大大”漫畫,在網際網路迅速上走紅,漫畫中,“習大大”親切、平和,他在田間地頭、村民農家以及慶豐包子鋪的場景、接受記者訪問時的神態自若被生動地還原,讓網友紛紛點讚。

    微信成為“兩會”參政議政新時尚。今年全國“兩會”服務與時俱進,首次推出“人大會議新聞中心”和“政協大會新聞組”微信公眾賬號,並設置了網路服務專區,方便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網上提交建議,同時也方便記者上網查詢。此外,從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專業的解讀,到先於新聞網站稿件的大量轉載,微信在“兩會”報道中憑藉時效快、受眾廣、傳播力度大的優勢,賺足了口碑。

    “微兩會”異常火爆,微網志與新技術結合展現創意。在全國“兩會”期間,新浪、騰訊、搜孤、網易等微網志平臺在更新“兩會”熱點消息方面,努力將網路新聞的時效性、權威性、貼近性等突凸顯出來,微網志以#全國兩會、#一起看兩會、#兩會直播等話題形成專題,擴大了“兩會”影響力。此外,微網志與新技術的結合,使得資訊的傳輸能夠迅速轉到社交媒體上,這些熱門應用與微網志結合,使得“微兩會”異常火爆,豐富多彩的形式也讓網民看到了不一樣的“兩會”新聞報道。

>>>>閱讀原文

編輯:張林 實習生孫希璐亦有貢獻

 

中國風格·評説兩會
中國風格·評説兩會
京華時報:公開是一種民主訓練
人民網:李克強總理如何向改革要動力
北京青年報:嚴控死刑,從減少“死罪”開始
新華網:養老保險改革瓶頸關鍵在制度創新
環球時報:為農村生打造更多出路
中央財經大學統計學院院長賀鏗: 【績效工資】在改革第一季,收入分配差距越來越大,分配方法越來越亂。説明薪酬制度有問題。至少有五個問題:1強調“先富論”;2“效率優先論”;3沒有規矩的“年薪制”;4獎金暗箱操作;5“走穴”氾濫。那麼“績效工資”行不行?如果只講即期績效,也很難説。我主張實行以績效為基礎的等級工資制度。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柳斌傑: 要把權力老虎關進制度的籠子裏,就不能讓老虎自己編籠子。現在的“制度籠子”不管用,就是因為籠子是老虎自己編的。老虎要權要錢要利益的法它就積極去立,限制老虎權、錢、利的法它就是頂著久不出臺。所以,必須深化改革,創新立法的體制機制,不能讓老虎自己編籠子管權,而要讓人民、社會參與編籠子。
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 李克強總理在回答房地産提問時強調,中國房地産政策下一步要分類實施、分城實施。這八個字太好了,太重要了,中國之大、人口之多、情況之複雜和多种經濟成分之存在,怎麼可能用一把尺子、一個文件和一個政策籠而概之呢?!分類分城實施房地産政策是理性的回歸,也是科學的執政理念的體現。
復旦大學副教授蔣昌建: 兩會期間,有代表委員因環境問題提出遷都建議。遷都問題並非不可討論,以下五個條件具備時討論更為妥當。一,市場配置資源的模式確立;三,政府簡政放權到位,政府規模有法可依;三,産業佈局定案,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規劃成熟;四,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有條不紊推進;五,城市功能分化分散合理。
經濟評論員馬光遠: 如果仍然把經濟增長作為最重要的目標,説明還沒有做好真正轉型的準備。在我看來,居民收入增長的目標、農民工享受市民待遇的程度、環境治理等等,應該位列經濟增長目標之前。
第七十八期
兩會調查:十八大以來善治贏得民意
兩會調查:十八大以來善治贏得民意
第七十七期
兩會調查:解決住房問題緊迫性加劇
兩會調查:解決住房問題緊迫性加劇
第七十六期
“習式風格”從霧霾中走來
“習式風格”從霧霾中走來
第七十五期
“東莞挺住”是因偏見而引起的一場虛火
“東莞挺住”是因偏見而引起的一場虛火
中國網觀點中國出品 | 責任編輯:張林 |電話:010-88828215 | 電子郵件:zhangl@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