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斯氏漂流記
當下人們最關心的就是,泄密者斯諾登的去向:
5月,“棱鏡”計劃泄密者斯諾登先前往香港藏身並向媒體曝光“棱鏡”計劃,並接受外媒採訪。
6月11日,斯諾登離開他居住的香港酒店後去向不明。 6月19日,維基解密發言人克裏斯丁•拉芬森在冰島報紙的一個專欄中説,一名中間人接觸他,請他告訴冰島政府斯諾登尋求庇護。
6月23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就斯諾登事件發表聲明,稱斯諾登已自行循合法和正常途徑,離開香港,前往莫斯科。
6月24日,斯諾登正式向拉美國家厄瓜多尋求庇護。而斯諾登在抵達莫斯科後訂購了飛往古巴航班,但24日並未出現在由莫斯科飛往哈瓦那的飛機上,下落成迷。俄羅斯總統普京25日晚些時候證實,斯諾登仍然在莫斯科機場轉機區域。
二、 棱鏡門引發國際關係漩渦
“棱鏡”風波不僅在美國國內愈演愈烈,在世界範圍內也引起強烈的震動,甚至造成國際關係的新漩渦。
棱鏡門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始終堅持“棱鏡”計劃的合法性和對反恐工作的有效作用。美國總統奧巴馬做出回應,公開承認該計劃。他強調説,這一項目不針對美國公民或在美國的人,目的在於反恐和保障美國人安全,而且經過國會授權,並置於美國外國情報監視法庭的監管之下。然而,影響已經在慢慢發酵,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國際公司公佈的民調顯示,奧巴馬的民眾支援率跌至45%,這是一年半以來的最低值。顯然,對奧巴馬而言,警鐘已經敲響。
與美國的堅定相對的是,除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地區,以及媒體,均對“棱鏡”計劃表達不滿和震驚。英國在野黨工黨稱其令人“寒心”。德國總理默克計劃在奧巴馬下周訪德時討論可能影響了數百萬德國人的“棱鏡”項目。與美國共用安全情報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安全機構同樣面臨國內質疑。一些澳大利亞政界人士要求政府説明是否借用“棱鏡”數據蒐集情報。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言人比斯科夫則透過法新社表示,若斯諾登提出相關申請,俄羅斯政府會考慮向其提供政治庇護。歐盟官員表示,美國此舉可能侵害歐洲公民的基本權利,並影響到未來美歐合作。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希望中美雙方冷靜、客觀看待有關問題,雙重標準無益於解決網路安全問題。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裏,維基揭秘創始人阿桑奇則是一直協助斯諾登的前輩和盟友。
雖然美國政壇對於棱鏡門的意見空前一致,但是在國際社會中卻遭到一片譴責。棱鏡計劃使“全球警察”搖身一變,成為了世界公敵。
三、 中國角度:微妙處境更要冷靜審慎處理
在習奧會上,中美就網路安全問題還展開了討論。習奧會剛剛結束,棱鏡門隨即發生,迅速成為世界最熱門話題,同時也多日佔領了中國媒體的頭版頭條。中國在此事件中的角色有些微妙,第一,習奧會剛剛結束;第二,斯諾登逃離美國的第一站選擇了中國香港,因此有人懷疑斯諾登是中國間諜;第三,斯諾登爆料中國也是“棱鏡”計劃的受害者,為中美關係前途增添不確定因素。
從對美國的影響角度分析,新京報發表《美國"棱鏡門"拷問安全和隱私邊界》認為,美國政治家,尤其當權政治家最不安的,仍是政治利益的影響。倘美國選民對自身隱私安全的不安超過臨界點,在中期選舉日益臨近的關鍵時刻,會有更多政治家感到自己的不安和公眾的不安息息相關,並開始對“棱鏡門”發出更直接的質問。環球時報《"棱鏡門",美國欠全球網民一個解釋》文章中指出,我們對美國自家的事很少做道德評價,但美國卻一直喜歡將自己置於道德高地指責別人。自由和人權是美國對外道德戰的兩把匕首,美國尤其喜歡拿這兩把匕首扎中國。美國真實的一面和它虛偽的一面,我們都應該看清楚些,不能又傻又天真。
針對懷疑斯諾登是中國間諜的言論,《人民日報》鐘聲發表評論,評論用詞嚴肅,文章指出:如果説斯諾登曝光的一些資訊讓這件事同中國發生了關聯,那也應該是由美方主動講清楚,是否採用過不光彩的手段收集情報。現在,個別美國政客以自己想像,在“棱鏡門”和中國之間建立起一種“新關聯”:斯諾登與中國情報機構合作,斯諾登可能就是中國間諜。所謂“新關聯”,完全是無稽之談!在“棱鏡門”和中國之間胡拉亂扯,無異於在中美關係的晴空佈下一塊新的陰雲。陰雲不除,貽害無窮。
對於中美關係的影響,國際問題專家時殷弘相信,這或許將對中美關係有益,因為它最終讓兩國在網路攻擊問題上“扯平了”。他表示,華盛頓在很大程度上再不能公開指責中國。
外交學院教授周永生也表示,棱鏡事件應該反而能夠促進中美關係“向上走”,因為此前美國政府刻意造謠中國搞網路攻擊,這對於中國的形象産生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而“棱鏡”事件讓美國公眾也知道,美國是搞網路攻擊最早、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下,沒有更多理由抹黑中國。”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賈慶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此事介乎法律事件和外交事件之間。他説,由於此案可能給國家安全帶來影響,中美兩國的外交人士可能討論此事。但賈慶國説,雙方都不想小題大做,特別是在習近平與奧巴馬剛剛舉行過會晤之際。
四、 國際輿論:斯諾登事件富含政治寓意
隨著斯諾登事件持續發酵,中國外交部17日就事件表態,並要求美國對大範圍網際網路監視活動作出解釋。境外媒體對事態進展及事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予以集中關注:
美懷疑斯諾登為中國間諜遭到斯諾登駁斥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6月16日報道:美國懷疑斯諾登之所以選擇潛逃香港就是事先得到某些人的引導。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邁克•羅傑斯懷疑斯諾登是否早已與“某外國政府”建立了關係。他同時指出,如果證實斯諾登是被中方誘降,那麼美國情報機關一定要就誰是內線查到底。
路透社6月17日報道:斯諾登駁斥了美國對他的批評言論,否認是中國間諜。他表示,揭露監視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是出於對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失望。他稱奧巴馬在執政期間“濫用”政府項目,且愈演愈烈。
中國首次就事件發表評論 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17日報道:中國外交部17日表示,斯諾登從未與中方有過合作,不是中國的間諜。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對記者表示,有關斯諾登可能與中方有合作、是中國間諜的説法完全是無稽之談。法新社6月17日報道:這是北京針對斯諾登事件的首次具體評論。華春瑩敦促美國向國際社會解釋其監控計劃。她説:“美方應重視國際社會和各國民眾對此問題的關切和要求,給國際社會一個必要的解釋。”
英國《金融時報》6月18日報道:中國打破其在美國情報機構原合同工斯諾登案件上的沉默,要求美國解釋斯諾登曝光的大範圍網際網路監視活動。
“雙重標準”成美政府標簽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6月18日報道:如果美國政府想向世界灌輸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並且試圖制止不良行為,那麼他們自己就不應該明知故犯。事實上,這已經成了奧巴馬政府的一個標簽:譴責別國侵犯人權的同時,卻將未遭受任何指控的人關在關塔那摩監獄。總是振振有詞地大講新聞自由的正確之道,一邊卻又發傳票索要記者的通訊記錄。一邊對中國的網路攻擊行為表示憤慨,一邊通過一個複雜的行動監視自己的公民。
中國不會為斯諾登提供庇護 新加坡《聯合早報》6月18日報道:北京有關分析人士指出,中國不大可能輕易為斯諾登提供庇護。為斯諾登提供庇護不僅會影響中美關係,甚至可能給人留下斯諾登就是中國間諜的口實。只要斯諾登願意留在香港,即使美國提出引渡,按照香港法律也得經過很長時間審理。由於香港完備的法律體系和自由制度,中國可以超然于審理過程之外,而美國則會比較尷尬。
前往第三國是最佳解決方案 香港《南華早報》6月17日報道:解決斯諾登事件的最佳方式是幫他前往第三國。斯諾登抵達香港或許對北京而言是公關方面的一個出乎意料的事件。儘管內心感到非常高興,但中國官員保持緘默實屬明智之舉。允許斯諾登被引渡回美國或在香港避難都不是理想的選項,因為這兩者可能需要經歷冗長的法律程式,令中美關係緊張,併為香港的政治局勢增加更複雜的因素。還有第三種選項,那就是中國可以提供必要的協助,讓斯諾登前往第三國。在目前形勢下,那將是最佳解決方案。
香港《成報》6月19日報道:斯諾登事件有新發展: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公開回應事件,表明司法部或尋求從香港引渡斯諾登回國。冰島政府則證實,斯諾登已通過中間人向冰島尋求政治庇護,不過官方至今未接獲正式申請,並拒絕透露會否給予斯諾登庇護。(對外傳播研究中心提供)
五、 輿情分析:“棱鏡門”突破了一個政府應有的底線
“棱鏡”事件的出現,無疑給美國政客們抽了一記耳光,他們以前以受害者自詡,以全球警察自居,如今再一次向世界證明了美國政府在網路安全方面的雙重標準。對於斯諾登是否是叛國者和美國政府是否違憲的討論成為6月國際輿論中最熱門的話題。
然而,無論是從各國政府的官方態度,還是世界各大媒體的調查評判,美國政府都成為了眾矢之的。網路戰成為美國在全球領域的另外一把利器,美國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優勢打造其網路霸權,而眾所週知的是,一旦形成霸權,來自其他方的監督就幾乎形同虛設。
“棱鏡門”的發生已經突破了一個政府應有的底線,這個底線即是美國國民受到憲法保護的隱私權和資訊知情權,也同樣涉及到其他國家的國家安全。爆料者斯諾登的命運終將如何,美國政府如何回應來自本國國民、其他國家以及全世界媒體的質疑,相信短期內依然不會有明朗的答案。中國政府作為“棱鏡”計劃的切實受害者,無論香港政府對斯諾登的處理還是外交部對美國網路攻擊的發言,均體現出客觀和審慎的態度,值得肯定。
觀點中國 張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