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災難應急已進入科學程式
    蘆山地震後,資訊公開及時、透明,救援工作較汶川地震顯然已經更加科學、合理。經歷了大災難的洗禮之後,中國的確總結了經驗、吸取了教訓並且運用到現實當中,才能使這次地震救援井然有序。可以説,中國的地震應急已經進入了科學程式。
蘆山地震輿情banner

事件概述

蘆山地震事件概述

    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30.3,東經103.0)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約100公里。成都、重慶及陜西的寶雞、漢中、安康等地均有較強震感。

截至2013年4月24日10時,共發生余震4045次,3級以上余震103次,最大余震5.7級。

累計受災人口230余萬人,受災面積12500平方公里。截至24日14時30分,地震共計造成196人死亡,失蹤21人,11470人受傷。

截至2013年4月22日,武警部隊救災一線兵力已增至5800名,大型工程機械164台。共從廢墟中成功救出被困群眾103人,救治傷員1660人,醫療巡診650人,搶通道路18公里,搶運物資215噸。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副總理汪洋,國務院秘書長楊晶已于當日中午時分乘專機前往四川雅安地震災區指導救災。各個部門啟動地震應急啟動,展開救援。

社會各界守望互助,踴躍捐款。截至4月27日,四川蘆山地震過去整7天。根據基金會行業第三方資訊披露平臺基金會中心網數據統計,全國共有115家基金會已參與地震救援和確定參與災後重建工作,共募集善款和物資10.49億元人民幣。

四川省政府決定,2013年4月27日為全省哀悼日。

媒體關注走勢:輿論在移動掃射中連續脫靶

蘆山地震媒體關注走勢

    4月20日以來,蘆山地震成為國內外輿論最關注的熱點。五年前的汶川地震,人們的悲痛印象還很深刻,五年後的蘆山地震,同樣發生在四川,雖然震級輕了許多,卻得到了極大的關注。

輿論關注點幾次發生轉移。在地震後黃金72小時中,救援是第一任務,救災情況不間斷更新,災區尋親的資訊被媒體滾動播放。而同時,各大媒體、企業網站以及眾多微網志用戶均改為黑白背景以表哀思。隨後,社交媒體在本次地震中大展身手,微網志自發愛心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輿論力量,讓災情迅速傳播,強大的資訊傳播和互動功能為救援貢獻強大力量。

4月24日之後,搜救工作進入穩定狀態,公益慈善上升為輿論焦點。以李連杰的壹基金為首的民間慈善,公眾給予極大的肯定和信任,而以一直以來飽受輿論詬病的中國紅十字會為首的官方慈善機構則遭遇了不斷質疑,甚至被翻舊賬。

隨後,主流媒體頻繁報道“最美人物”,以樹立正面典型,發揮榜樣的力量激勵災區群眾重建家園,同時也是一次喚醒社會良知的契機。

值得注意的是,輿論中時常出現聲音對地震救災的各個環節提出質疑和指責,但最終都以“脫靶”告終,因為有更多的聲音呼籲理性克制,呼籲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對比:從汶川到蘆山,五年後的天災復檢

汶川蘆山地震對比

    蘆山地震與汶川地震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消息發佈、應急啟動、物資發放、醫療救援、救援組織等各方面均有所進步。而媒體也把這次地震形象的稱作是汶川地震五年後的“復檢”。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從汶川到蘆山,一個民族的砥礪前行》中寫到:政府、社會及民眾之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良性互動。從政府第一時間新聞發佈,到網站建起“尋親熱線”、“災情快報”,從公益慈善組織高效運轉,到志願救援隊伍迅速集結,國家力量、社會力量與個體力量相互交匯,西方媒體感嘆:“人們對普通中國人更有信心了,可以確信他們擁有建立一個更具美德社會的能力和責任感。”

台灣《聯合報》用 “跳躍式進步”來形容蘆山地震中的中國表現。英國《金融時報》網站評價説,政府的應對措施“快速且有力”,並且評價中國公民參與救災的積極性大幅提高。

同時,路透社注意到,此次地震中沒有學校倒塌。雅安市防震減災局官員説:“我可以保證沒有學校倒塌。”

《印度時報》稱,中國官方充分利用社交媒體這一平臺發佈資訊,安撫民眾。這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是難以想像的。《聯合早報》認為,與汶川地震相比,蘆山地震災區與外界的資訊傳播速度明顯提高,主要渠道是微網志和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微網志為受困求助的一方和指揮救援的一方,搭起了重要的網路生命線。

從反應速度、資訊透明度、以及一些地震現場的小細節得到的評價中,均可以看出國內外輿論對於汶川地震五年以來,中國的災難應對以及國民的救災熱情是持肯定態度的。

救援:拒絕盲目,相信理性和科學

汶川地震後,無序的交通使道路阻塞,救援人員和物資無法進入,無論是搶險人員還是志願者都陷入焦急和茫然。五年之後的蘆山地震,志願者顯然更加成熟和理智。這得益於媒體的大聲疾呼以及微網志上的配合和廣泛傳播。

在地震剛剛發生的時候,很多網友都在微網志上呼籲,“不要盲目趕赴災區,要給專業救援、生命救援留下通暢的通道。”“不是緊急事情,不要往災區打電話,將通暢的信號留給救災應急。”民間力量與政府力量的配合更加協調、更有經驗,反映出災難面前的中華民族更加頑強、更加成熟。

《中國青年報》評論部曹林發表文章稱:積極參與救災的熱情值得讚賞,但這種熱情要服務於救災,以“最有利於救援”為中心,而不能以自己的熱情為中心。民間救援不能只憑熱情,不是比拼激情,而需要專業、理性、有序組織和對救災大局的關懷。特別是在大災發生的初期,全民沉浸于那種“都想出把力”的昂揚激情中,適度節制一下這種熱情,審慎地衡量各種後果,可能更有力量。

輿論除了呼籲避免盲目救災之外,也有極少數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發出不理智的聲音。包括“地震局只有千分之一預算用作預測”、“當地政府在救援方面無作為”,甚至要求中國紅十字會“滾出雅安”。

微網志是把雙刃劍,當用在救援、慈善、祈福上就是擴大善的力量,當用在無端指責、不分輕重上時就是在幫倒忙。批評這種不理性的聲音隨之出現,及時的遏制住輿論憤怒和指責的情緒,使整體的輿論保持著充滿理性的關懷氛圍。

慈善:紅會的如履薄冰與民間慈善的一呼百應

和以往的重大公共災難類似,四川蘆山強震中,中國紅十字總會又一次站到了聚光燈下,傳言與質疑紛紛到來。紅會在積極參與援助的同時,還在忙著回應各界對紅會的質疑,最多的時候,一天之內4次做出回應。隨後又爆出紅會要重查郭美美的新聞。

從影響結果來看,紅會的捐款數額大幅下降,工作人員抱著捐款箱四處奔走卻鮮有收穫的圖片在網上廣泛流傳。而香港向雅安捐的1億港元善款也是在經歷難産後才獲得通過。這些直接且負面的影響更加深了輿論對於紅會的不信任。甚至翻出以往捐款去向的舊賬,使紅會陷入無法自圓其説的尷尬境地。

究其原因,有媒體分析稱,一方面,“郭美美事件”後一系列的輿情事件帶來的信任危機還沒有消弭;另一方面,與紅十字會救援、募捐等舉措有關的網路謠言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反觀民間慈善機構卻在本次公益募款中大放異彩,甚至有成為中流砥柱之勢。由於透明度強,監督執行規範,善款使用和賬目清晰可查,以李連杰發起的壹基金為代表的一大批民辦慈善機構,發展迅速贏得了公眾的信賴。一些企業家和明星等社會知名人士,建立起來的公益慈善機構,在災害救助中發揮了實實在在的作用。

但正如觀點中國的頭條文章所説:因為紅會以往交給社會的答卷分數太差,導致如今一分一毫都在輿論的監督之下。這種死盯式的防守,讓紅會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如履薄冰,生怕被抓住馬腳,稍有不慎就會迎來輿論炮轟。雅安救災還在繼續,我們並不指望讓輿論再給紅會一次機會,紅會也別奢望一次行動就能收拾好這幾年敗壞下來的爛攤子,還是先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的救災工作。經過這次與民間公益的鮮明對比,只要紅會過後能夠充分反思自己,不再有大搖大擺的傲慢,用行動換回輿論的認可也並非遙遙無期。

輿情點評:災難應急進入科學程式,輿論才能理性跟隨

蘆山地震後,資訊公開及時、透明,救援工作較汶川地震顯然已經更加科學、合理。經歷了大災難的洗禮之後,中國的確總結了經驗、吸取了教訓並且運用到現實當中,才能使這次地震救援井然有序。可以説,中國的地震應急已經進入了科學程式。

而輿論在地震之後起到了兩方面作用。一方面,輿論關注有過熱之嫌。過分嘈雜的輿論環境不利於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比如紅會的“説什麼都是錯”,比如地震局“預報不準不如不要”。雖然輿論監曾經在災難救援時發揮過重大作用,甚至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但是,一些非理性言論很容打亂部門機構的正常工作流程,疲於應付負面言論而使工作目的本末倒置。

另一方面,人性化的考慮和理性言論佔據主要陣地。各大媒體開通尋親熱線、捐款平臺、不過度渲染悲情、不過分苛責紅會、為專業救援讓路、不逼問企業捐款數額、寬容災區幹部忙中出錯等等。地震後的輿論場上出現一種常見現象:只要有過激言論出現,必然有理性客觀的聲音來對陣。而這種理性的力量總能被公眾所接受,成為主流。這是由於震後救援科學有序,輿論才會理性跟隨。而理性、寬容、人性化的聲音帶著善的力量,更容易被公眾接納和傳遞。

蘆山地震之後,中國的災難應急做的雖然不算完美,但進步之大是人人都能看得見的。如果能頂得住輿論壓力,全力救災,最終必定會得到理解和支援,正如微網志上傳播最廣泛的那句話:救人最重要。

>>>>閱讀文章

觀點中國 張林

四川蘆山縣7.0級地震
四川蘆山縣7.0級地震
環球時報:“救災共同體”乃不幸中之幸
華聲線上:紅會“浴火重生”莫錯失良機
觀點中國:借地震貼標簽是理性認知的懶惰
廣州日報:如何防止救援“冷熱不均”
中國青年報:雅安需要一個恒定的關懷溫度
張天蔚: 像珍視逝去的生命一樣,我們的社會也會以更大的熱情對待每一個受災的親人,傾盡熱忱和能力,幫助他們走出困境,重建生活。僅就傷亡人數和直接損失,蘆山地震不及汶川地震的百分之一,但災後重建的工作卻幾乎同樣繁重和艱難。
楊公振: 雅安救災還在繼續,我們並不指望讓輿論再給紅會一次機會,紅會也別奢望一次行動就能收拾好這幾年敗壞下來的爛攤子,還是先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的救災工作。經過這次與民間公益的鮮明對比,只要紅會過後能夠充分反思自己,不再有大搖大擺的傲慢,用行動換回輿論的認可也並非遙遙無期。
拉烏德斯 費爾南德斯: 自然災害難以避免,很多情況下也無法預知,但是利用科學適合的方式可以盡可能地挽救更多的生命,在這方面中國政府一直以來在西部地區做著努力,讓成百萬的邊遠地區的居民有安全住所,通信暢通。汶川就給了我們一個好的榜樣,蘆山和寶興也將是會這樣。
譚浩俊: 面對部分港人的疑捐、抵捐和抵贈行為,不僅給了中國內地慈善工作沉重而傷心的壓力,也促使中國內地對慈善工作的深入反思。實際上,從1997年回歸到現在,香港與內地的互動一直是十分正常的,也是越來越和諧的。對中國內地慈善機構和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來説,在認真反思的基礎上,不妨將部分港人的此次舉動,看作是一種監督、一種鞭策、一次警鐘。
評論員鄧海建: 郭美美的清白與否,未必是紅會洗心革面的一把鑰匙。甚至可以預言,若調查印證了公眾猜想,只會讓紅會摔得更慘痛,而若結論繼續與公眾邏輯背道而馳,只會加深公眾的嫉恨之心。並非是要否認復查的正義性與正當性,紅會後知後覺,其實早當如此。但如果僅僅將民意理解為因郭美美事件“點到為止”,這個誤會就鬧大了。
如何看待紅會屢遭質疑?
第五十一期
H7N9
H7N9防控戰中政府管理日漸成熟
第五十期
第一夫人,自信了國民驚艷了世界
第一夫人,自信了國民驚艷了世界
第四十九期
治污染不看廣告看療效
治污染不看廣告看療效
第四十八期
霧霾散去,來給政府打分
霧霾散去,來給政府打分
中國網觀點中國出品 | 責任編輯:張林 |電話:010-88828215 | 電子郵件:zhangl@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