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食”惡不容赦

誰來守護舌尖上的中國

“食”惡不容赦,舌尖上的中國夢誰來守護
 

聚焦

  • 近日,劇毒農藥種植生薑、老鼠肉冒充羊肉等食品安全問題又佔據了各大新聞頭條,噁心著全國人民。公安部近期公佈了十起打擊肉製品犯罪典型案例,“兩高”針對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為頒布了最新的司法解釋。我們看到了“食”惡不赦的亂象急需重典猛藥,擔憂著舌尖上的中國夢,該由誰來守護?

     

  • 是可忍?食品安全老生重彈,我們習慣了什麼都不能吃

     

    從無錫這起老鼠肉等“制售假羊肉案”中,不難發現當前的食品安全問題:一是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責任意識不強;二是暴露出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多頭監管,打擊不力;同時,也反映出一些企業或者個人抱有僥倖的心理,為牟取不義之財,造假手段如此卑劣,為所欲為,已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目前,奶粉裏有“三聚氰氨”,麵粉內“增白劑”,食油中“地溝油”,鴨蛋裏有蘇丹紅,就連老鼠肉也變成了羊肉……今後我們還能吃什麼?

     

    遏制食品安全問題已提人們的嗓子眼,必須痛定思痛,痛下決心,借助於執法部門,殺雞儆猴,殺一儆百,震懾其他抱存僥倖心理的違法違紀企業或個人。[詳細]

     

    因為食品安全領域問題頻發,公眾的神經已經被刺激得很大條,但看到這則消息,不少網友依舊是覺得觸目驚心。狐狸、水貂、老鼠等動物肉品並非完全有毒,不是不能吃,但是其未經檢疫檢測,至少提高了食品安全的風險。因為其處於監管之外,肉品過期、變質也有可能,再加上為了讓這些肉看起來像羊肉,還得添加很多食品添加劑,進一步提高了不安全可能。同時冒充羊肉的行為,也是對消費者的欺騙。[詳細]

     

  • 孰不可忍!問題食品,何以能“特供”國人

     

    除了挂羊頭賣鼠肉之外,近日,央視焦點訪談報道,濰坊峽山區農民使用劇毒農藥神農丹種生薑。神農丹主要成分是一種叫涕滅威的劇毒農藥,50毫克就可致一個50公斤重的人死亡。據悉,濰坊當地出産的生薑分出口姜和內銷姜兩種。外商對農藥殘留檢測非常嚴格,出口基地的姜都不使用高毒農藥。

     

    “神農丹姜”固然生長于“人人相害”的倫理土壤中,但是,其成為國人的“特供”食品,更離不開國內食品安全監管的寬鬆和懈怠。

     

    同時,也應該看到,“神農丹姜”並非特例。國內食品生産者採取國內、國外雙重標準,有其普遍性。外銷和內銷食品安全品質的巨大差異,不僅僅在生薑、蔬菜、水果,甚至也在乳製品等其他食品領域存在。國家品質監督檢驗總局副局長楊剛就曾表示,質檢總局的數據顯示國內的乳制産品86%都是合格的,出口産品98%都是合格的。[詳細]

     

  • 一個“道德滑坡”能否解釋種種亂象?

     

    羊肉到百姓的餐桌,要經過養殖、屠宰、流通、銷售等環節,無論相關部門的監管有多嚴格,也無法做到每一隻羊、每一塊肉都進行檢測。特別是像這起用老鼠等動物冒充羊肉的違法案件,其屠宰、加工、流通環節很多是在地下陰暗處,相關部門要監管難度可想而知。當這些肉品流向市場之時,能夠做到的最多是少量抽檢。也正是因此,從這起案件中可以感知,商業道德對於一個社會的重要性。

     

    如果我們去刨根問底,為什麼中國社會的商業倫理滑坡?法治不健全、監管不到位、懲治過輕等,都是重要的原因。譬如這起案件的涉案人,不太可能不知道其行為可能害人也違法,但為了降低成本、多賺錢,以至於不惜假制售假冒羊肉。一個社會的商業環境、法治狀況,深刻影響著企業倫理的高低和全社會的道德水準。食品行業的道德滑坡,不僅僅是企業和商人的商業倫理敗壞了,實際上是全社會道德滑坡非常嚴重的反映。[詳細]

     

  • 舌尖上的中國夢,誰來守護?

     

    如今,隨著現代食品工藝的日益複雜,處於流程末端的消費者很難判斷食品有多安全。只有在危害明顯的時候,人們才會拒絕消費;當遇到偽裝精緻、危害隱性的不安全食品,則無法識別,繼續用健康埋單。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公眾的食品安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看得見的法治監管與明明白白的風險警示。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如果説,今天有什麼能牽動13億國人的神經,食品安全一定名列前茅。而打造食品安全體系,法治無疑是最有力的武器。一個“嚴”字的背後,體現了清醒務實的現實考量。近年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案件連年上升,犯罪方式不斷創新、手段更加隱蔽,犯罪的團夥性、鏈條性特徵明顯……對食品安全“治亂用重典”,就是要以對百姓安全負責的菩薩心腸,祭出對犯罪行為的雷霆手段。

     

    而這種警示,需要日益嚴密的立法,更需要“毫無例外”的執法。正如最高檢有關負責人指出的,“食品安全犯罪易發多發,與一些部門監管不力、行政不作為,一些監管人員玩忽職守、包庇縱容有較大關係”。以食品添加劑為例,哪怕制定再嚴的標準,倘若沒有執法的“力挺”,其效果也將大打折扣。[詳細]

     

結束語

成就“舌尖上的中國夢”,離不開法治的保駕護航。當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就算通過“色香味”可以騙過感官,就算通過特定方式可以“晃過”機器檢測,也依然會被監管所識別、被法網所攔截的時候,才是民眾對食品選得放心、吃得舒心的安全時刻。

調查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