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復旦投毒案

與知識錯位的脫序之惡

復旦投毒案,與知識錯位的脫序之惡
 

聚焦

  • 據復旦大學官方微網志消息,該校2010級碩士研究生黃洋經搶救無效,于4月16日15點23分在附屬中山醫院去世。15日,復旦大學官方微網志通報稱,該校一醫科在讀研究生病重入院,寢室飲水機疑遭投毒。16日上午,上海警方證實,中毒研究生同寢室的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現已被刑事拘留,其作案動機和原因還在調查中。

     

  • 國內94年朱令案歷歷在目,劇毒化學物品管理依舊混亂

     

    黃洋中毒案曝光之後,許多人迅速翻出1994年發生在清華大學、轟動一時的“朱令鉈中毒事件”。這位才藝雙全的清華大學化學系女生因為鉈中毒,而導致全身癱瘓、大腦遲鈍,留下嚴重後遺症,生活不能自理。朱令鉈中毒事件發生之後,儘管警方曾表明能夠接觸到鉈這種高等級毒物的人並不多,並斷定兇手就在朱令的“身邊”,甚至有人説名道姓,指出“嫌疑人”,可不知為何,案子就是破不了,成為懸案。

     

    朱令案後,一些人也對像鉈化合物之類的劇毒化學品管理制度層面進行反思。雖然,警方暫時未正式公佈復旦大學這起惡性案件的毒物為何物,但恐怕也存在管理之問。按常規,無論是實驗室還是醫院,一些能致人死地的劇毒化學品都有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一般人員不易大劑量地獲取並順利帶出實驗室或科室,除非是管理人員監守自盜,或管理有疏漏。一位研究生,不可能監守自盜,可能是鑽了空子。還有一種可能,如一些網友發現,一些網站可購到毒物。不管何種情況,一位研究生輕易獲得致命毒物,都給相關行業、單位、科室的管理者提個醒,劇毒化學品管理人命關天,必須高度重視,不能疏忽。[詳細]

     

  • 國外校園槍擊案,槍是美國人難念的經

     

    2012年12月14日,美國康涅狄格州紐敦鎮,20歲白人男子亞當・蘭紮在家中殺害母親後,持槍闖入家附近的桑迪胡克小學,槍殺20名學生和6名成人,後飲彈自盡。

     

    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再次引發關於“禁槍”的辯論,“禁槍”聲浪再次高漲,奧巴馬則也表達了要管制武器的態度。但是,“禁槍”會觸動某些利益集團,其中有勢力強大的步槍協會以及他們所支援的政客。[詳細]

     

    槍擊案發生之後,奧巴馬在發表演説時流淚,表態要採取“有意義的行動”,卻沒有承諾要“禁槍”,即使承諾了,也會落空。面對持槍派和禁槍派之間的爭論,美國政府及社會希望最高法院表個態,畢竟只有最高法院的“九人”才能對憲法修正案第二條作出解釋。第二修正案明確規定,“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的,因此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得侵犯。”只有在最高法院推翻憲法第二修正案,才可能在全國範圍內禁槍。但這絕非易事。[詳細]

     

  • 兩個青春光色從此暗淡,脫序之惡引發倫理決堤

     

    發生於復旦的這起“投毒案”,之所以引起輿論共振,在於它的猝不及防、難以想像:“害人之心不可有”,是我們耳濡已久的告誡。這是人際依存的底線共識,更何況,是室友,“恰同學少年”,本該珍惜同窗情分,彼此包容。

     

    如果説,將美好事物撕裂是悲劇的表徵,那有些悲劇,于驟然而至中,已給人幾近窒息的沉重,也逼近我們心理承受的臨界點:高校、室友、投毒、去世 …… 幾個關鍵詞拼接,已繪製成灰暗的悲愴圖案。不堪想像,在犯罪片中頻現的作姦犯科情節,會發生在庸常現實中。

     

    可“投毒”之惡,無異於人性脫韁,逾越了道德底線。而案發地等背景,更加劇其悲愴程度:當事的兩名學生,成績優異、學歷不低,可將“高材生”標簽跟投毒案聯繫起來,仍讓公眾感到頗為彆扭——依照慣性想像,嫌疑人林某藏“知識”于身,對應的內在修養、道德克制能力也在提升,誰能想到,他可能是向室友下毒手的元兇。

     

    在這場淒冷的慘劇中,不幸既屬於黃洋,也屬於投毒者。兩個人的青春光色,註定因此暗淡,充滿悲痛與缺憾。悲劇鏈條,絆住了黃洋綻放的腳步,也必然成為束縛作惡者的枷鎖。[詳細]

     

  • 反思教育積累出來的是知識,還是禍害?

     

    這兩種解讀都有偏頗,這雖然是“個案”,但是對其的反思,不能止于涉案者被依法嚴懲,而應該分析這背後的教育問題、社會問題——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同樣,反思這些問題,不能情緒化,而應該理性地搜尋原因,尋找對策,一句“中國教育失敗”很解氣,但無益於問題的解決,甚至還會傷害無辜,諸如“現在的大學生怎麼都這樣”。

     

    從媒體報道透露的資訊分析,這起案件暴露出我國教育嚴重的功利化問題。早在2010年,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就在第四屆復旦基礎教育論壇上批評學生中的功利化傾向,他説,“我們培養的學生,要有對個人、對整個國家、對人類的責任感。如果學校教育只注重知識,不重視德性培養,那麼培養的人越有知識,越可能成為社會的禍害。”聯繫楊校長的話來審視這起案件,令人唏噓不已。一名醫學研究生涉嫌投毒,這不正是“越有知識,越可能成為社會的禍害”嗎?[詳細]

     

  • 體制背後的行政化、功利心是根源所在

     

    我國基礎教育的應試教育,以及大學辦學的行政化,是功利教育的根源所在。

     

    功利教育的基本特點有二:其一,一切圍繞功利的目標轉——基礎教育圍繞升學,高等教育圍繞考研、出國、就業,對目標有用的就學,對目標無用的則被邊緣。大家所見的是,在我國教育中,主要是知識教育,其他的人格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都被忽視。從這種教育體系走出的學生,會在人格、身心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調查顯示,我國大學生群體中有超過20%的學生有各種心理問題,一些學生甚至遇到一點小挫折,就走極端。

     

    其二,撕裂學生群體。在我國單一的教育評價體系中,學生們被納入一個成才模式同場競技,這把促進每個個體發展的教育,異化為競技教育。近年來,我國中小學“冷暴力”事件頻發,有的老師把學生分為“優生”、“差生”區別對待,對“差生”想盡辦法羞辱,比如脫褲跑、戴“綠領巾”(老師認為這不是羞辱,而是激將法),就與這樣的評價體系有關,在這一環境中成長的學生,即便走進大學,也無法抹去競技教育留下的烙印,他們會把同學有意無意地當成競爭的對手,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優秀”,不懂得為他人喝彩。[詳細]

     

  • 強化生命教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刻不容緩

     

    可以説,在任何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都無法消除極端的個案,但是,可以採取辦法減少極端案例發生。如果不遏制我國教育的功利化趨勢,不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中關注並強化學生除知識之外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等這些影響一個人終身發展的教育,那麼,類似的極端個案還會發生。

     

    要扭轉教育的功利化,對於基礎教育來説,關鍵在於打破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倡導多元教育和個性化教育,教育應該關注每個個體的個性和興趣發展,而不是以扼殺受教育者的個性、興趣為代價,讓他們變為只會應試,卻沒有想像力、創造力,甚至沒有人性的工具。只有倡導多元發展的教育,才能讓學生們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同時才能讓他們有完善的人格。上海《教育規劃綱要》提到的教育發展理念,就是為了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很顯然,只有知識教育,而沒有人格教育,是難以實現這樣的教育理念的。[詳細]

     

結束語

倫理決堤,讓“高危”成了我們的生存狀態。而這,也需要價值秩序的再梳理,而非淺表化的就事論事。波德萊爾在《惡之花》裏説:“ 謬誤,罪孽、吝嗇、愚昧,佔據人的精神,折磨人的肉體,就好像乞丐餵養他們的蝨子,我們餵養著我們可愛的痛悔”,若無反求諸己的價值省思,追悔也註定是廉價的。

願逝者安息,生者深思。

調查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