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觀點中國


微信收費

壟斷打破時的替罪羊

微信收費 觀察 觀點中國
 

聚焦

  • 微信要收費了,吊詭的是,主張收錢的不是騰訊,而是作為渠道的運營商。更為吊詭的是,工信部竟然支援了這樣的收費主張,理由是“(通信運營商)維護這麼大的一個網路,還要投資,還要運營,除了流量以外還應該有這些方面的收費,這也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説硬要找點數據支撐,3月19日工信部發佈的《12月全國電信業統計快報》數據顯示:今年1-2月,全國短信業務量達到1576.1億條,同比增長0.7%,明顯低於2012年同期的7.6%,微信對短信替代作用明顯。[詳細]

     

  • 國外的OOT蛋糕怎麼分?

     

    以Skype作為代表。Skpe是網路實時語音溝通工具,具備IM所需的其他功能,比如視頻聊天、多人語音會議、多人聊天、傳送檔案、文字聊天等功能。它可以免費高清晰的與其他用戶語音對話,也可以撥打國內國際電話,無論固定電話、行動電話、小靈通均可直接撥打,並且可以實作呼叫轉移、簡訊發送等功能。

     

    雖然是免費軟體,但是,某些功能還需要另行支付費用,如撥打普通電話。Skype公司更多是承擔著虛擬運營商的角色,用戶通過Skype通話的費用直接支付給Skype公司,而並不是交給當地的運營商。

     

    iMessage,僅需通過WiFi或者3G網路就可以完成通信,無需再向運營商交納其他費用。Line,透過3G以及Wi-Fi免費傳送文字、照片,免費通話,推出付費表情供用戶購買

     

    在美國,電信市場競爭激烈,如果有運營商敢於提出對iMessage和WhatsApp收費,可能面對的除了監管部門的審查外,還有群情激昂的集體訴訟。

     

  • 即使騰訊收費,消費者都能理解,工信部在敲誰的竹杠?

     

    如果説提供微信服務的騰訊公司向微信用戶收費,作為微信用戶是可以理解,畢竟騰訊公司為我們用戶提供了服務,那麼就有權收費。而且騰訊公司不管是開發微信業務,還是維護微信業務,都投入不小的成本,有收費的合理性。

     

    然而,行動通訊運營商對於我們廣大微信用戶來説,並沒有提供任何額外的服務,他們所提供的網路服務,雖然也有網路建設成本和維護成本,但是我們用戶在使用微信業務時已經向行動通訊運營商支付了非常昂貴的流量費。換言之,微信並非免費服務,在已經向運營商繳費的情況下,運營商還對我們微信用戶收費,很顯然就是重復收費,失去了收費的合理性。更何況在有收費合理的騰訊公司沒有收費、沒有任何盈利的情況下,而沒有收費合理性的行動通訊運營商提出收費要求,不能不説這讓人有一種明搶的感覺。[詳細]

     

  • 工信部對免費説“不”,號稱服務成本虧了

     

    《北京商報》列舉了運營商被微信“入侵”的幾大領地:一是微信使運營商原來的語音、短信、彩信甚至國際電話業務都受到較大衝擊;二是增加運營商的網路資源壓力;三是增大運營商對用戶的管理難度。

     

    在運營商看來,微信是在他們的網路上“佔道經營”,儘管交了流量費,但微信的免費項目對他們的收費項目是一大威脅。換句話説,微信交了一定的地租後,到運營商的地盤上吆喝免費産品,讓運營商收費産品的營業額大受影響。其實除了微信之外,目前類似的OTT還有talkbox、米聊、飛聊、友信、個信等十多種。運營商拿微信開刀,是因為微信的發展勢頭實在太過迅猛了,到目前為止,微信用戶已經超過3億![詳細]

     

    事實上如果真如行動通訊運營商所言,他們在微信業務上提供的技術服務沒有得到回報,存在虧損情況。那麼就請滿足廣大老百姓一直的呼籲和要求,詳細公開行動通訊運營商在微信等服務上提供的網路服務成本,以及收取流量費的標準依據,讓公眾看看究竟是虧損了,還是對於目前的盈利現狀不滿意。否則,説一千,道一萬都改變不了公眾的基本看法。[詳細]

     

  • 巨頭想挽回地位,就靠“先嫁禍騰訊再轉嫁成本”?

     

    據悉,去年全國短信發送量同比僅增長2.1%,遠低於2010年7.1%和2011年6.2%的增幅。至於彩信,其用戶體驗遠不如微信,估計其壽終正寢已指日可待。在此背景下,醞釀對微信收費,其實就是幾大電信運營商對創新溝通方式的合力狙擊。

     

    一旦收費的話,騰訊很可能採取的方式是對微信運營方收費,而對用戶暫時免費。就算這樣,最終也難以避免騰訊通過其他途徑把成本分攤給用戶。羊毛出在羊身上,只要對微信收費,説到底就是讓用戶買單。既然這已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有關方面就不能關起門來單方面決策,而必須在收費前向公眾説明理由,並通過合法程式進行聽證公示。否則,這不僅涉嫌不正當營利,還將是一種赤裸裸的掠奪行為。[詳細]

     

  • OTT收費沒有先例,“成本分攤”本不是難題

     

    OTT收費,並不是什麼世界性難題。因為國外類似微信的應用,基本沒有收費的先例。其實,國外的運營商也面臨成本壓力,可能也想過收費。但要收費可能並不容易:不僅面臨法規的諸多限制,還擔心因為同行競爭而失去用戶。靠增加收費來解決OTT的成本分攤問題,可能只是“中國特色”罷了。

     

    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説,運營商應對微信等OTT服務競爭的方法有三種:下調資費,使OTT的使用變得麻煩而多餘,讓用戶自動放棄;與OTT企業合作,創新管理模式;自己開發更好用的OTT。只是,這些都太麻煩了,且需要巨大的投入,哪有直接收“過路費”來得容易。


    如此看來,OTT提供商的成本分攤,並不是什麼“世界性難題”。真正的難題,是企業如何不斷創新,拿出真正好用又替消費者省錢的新産品。而要治運營商不思創新只想收費的懶惰和霸氣,最好的辦法就是朝壟斷動動刀。[詳細]

     

  • 裝睡的壟斷者需要市場公平競爭“點醒”

     

    三大運營商不是在自身上找原因、找差距、找迎頭趕上,卻要借助於政府部門的力量,強求“贏家”來分一杯羹。這就彷彿是一場籃球比賽,上半場還沒有結束,甲方球員突然要求裁判改變遊戲規則,讓乙方將領先比分劃給甲方。這樣的做法,不但違背了自由競爭的商業法則,也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淘汰做法,更會損害了公眾的利益,因為到頭來依舊是公眾為那些缺乏競爭力的企業的失敗埋單。[詳細]

     

    就算運營商這一“陽謀”得逞,就能夠挽回傳統電信項目頹勢嗎?答案顯而易見。這樣做完全阻止不了微信大行其道,更加不可能借此拯救其必然被終結的命運。IT技術發展到今天,微信只是適逢其會而已,沒有微信也會有其他免費産品橫空出世。隨便舉個例子,只要彼此手持iPhone,使用註冊賬號即可實現網內免費發送短信(iMessage)和免費視頻通話(FaceTime)。這一趨勢,豈是傳統電信行業所能遏制。

     

    正因如此,相關方面根本不該挖空心思阻止創新力量的崛起。更理性的辦法是,主動迎合時代需求,參與到這場新技術的革新潮流中來。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時代拋棄,也才可能從新業務中分一杯羹。事實上,這個道理幾大運營商不是不懂,早在微信流行前,飛聊等與微信類似産品就頗受歡迎。只不過,由於傳統業務賺錢太容易,運營商並沒有好好扶持這個“新生兒”,結果被微信佔了先機。[詳細]

結束語

運營商不想著抓住未來機會,只盯著眼前這點蠅頭小利,這就是被政策傾斜和壟斷地位給慣出來的。眼下的微信,對三大巨頭而言,還只是一場小的危機,若真按運營商心願把錢收到了,更大的危機還在後頭。

調查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