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深圳的公務員們從政府部門走向街頭,開始了以志願服務為目的的公益作業,人們在享受這些免費服務的同時,部分市民的心裏並不買賬。一面質疑著此次“志願服務”所消耗的成本從何而出,一面擔心著數千名公務員同時離崗所帶來的政府工作效率影響。在事件背後,隱藏的是公眾對志願服務這一象徵怎樣的理解,以及對公務員們實際工作的何種期待,政府部門又應該如何繼續推進此類的親民工程呢?
 
    5月15日,深圳市25家市直機關的500多位公務員在華強北商業街開展便民志願服務,有理髮、紅酒鑒別、珠寶鑒定、食品安全科普、修理家電數位産品、免費照相等20多項志願者服務項目,“擦皮鞋”是其中的一項服務內容。
 
    深圳市直機關團工委有關負責人説,2011年11月,深圳市直機關工委下發《深圳市公務員志願行動深化實施方案》,定每月15日為“公務員志願者服務日”。深圳市直機關團工委據此組織了此次活動,服務項目均由各單位自行申報。在華強北商業街為市民擦鞋的想法,起初只是幾個青年公務員的提議,後來得到十多人響應,此舉還吸引了很多市民參與其中。
 
    然而,就是這個作為眾多志願者服務項目之一的“擦皮鞋”,卻引來不同看法。有人認為這是公務員“學雷鋒”開展志願者服務的一種形式,而很多網友認為公務員上街擦皮鞋係作秀;有人認為“擦皮鞋”可以拉近公務員與群眾之間的距離,但也有人認為人們需要的是公務員做好本職工作,而不是去“擦皮鞋”……[詳細]
 
    上街擦鞋,本該是好事,卻受到質疑,公務員感到委屈了,難怪,做好事沒有被表揚,反而被認為是作秀,誰受得了?然而,“做什麼都被嘲諷”顯得有些賭氣,也有責怪公眾的意味,其實,恰恰是誤解了公眾的意思。[詳細]
 
 
    群眾無需把志願服務的概念僅停留在“服務”上,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後的“志願精神”。
 
    志願服務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獻,即不求回報地付出。奉獻精神是高尚的,是志願服務精神的精髓。志願服務精神提倡志願者欣賞他人、與人為善、有愛無礙、平等尊重,這便是友愛精神。志願服務包含著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幫助、助人自助”。進步精神是志願服務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志願者通過參與志願服務,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我國志願服務工作的開展時間並不長,2006年由共青團中央印發的《中國註冊志願者管理辦法》中詳細規定了我國志願者的註冊及管理運作流程。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志願者們更是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平日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的志願者們普遍為青少年,這次公務員們走上街頭開展公益服務,是對民眾視野的一次新鮮衝擊,在尚未習慣非青少年的志願者們出現在身旁時,帶著一種質疑的心態是很正常的。
 
    近年來許多地方為促進某項工作,常常能見到有關部門包括領導帶頭走上街頭服務的現象,如有的宣講政策,有的清除牛皮癬,有的深入貧困戶,有的參加義務勞動……凡此種種,不能説沒有意義。為構建服務型政府,有著具體而又詳實的內容,有著明確的標準,必要的象徵意義是社會進步的精神所在,是不可或缺的。[詳細]
 
 
    公務員擦鞋,更要擦亮公務員招牌。在部分公務員心目中,人民公僕的公務員核心要義漸漸淡化,官老爺思想早已滋生,“人上人”的優越感、超越感日趨膨脹,脫離群眾,高高在上。公務員隊伍裏出現過腐敗分子,出現過以權謀私行為,出現過揮霍浪費行徑……這些都在給公務員招牌抹黑。公務員招牌蒙上一層“塵埃”,既影響形象,更影響品質。上街擦鞋,看上去不是“公務行為”,其實是以一种老百姓容易接受的方式,履行公僕的職責——與群眾交流交心,為人民群眾服務。“勿以善小而不為”,更何況有善政的內涵。
 
    主動與群眾交流,更要主動接受群眾監督。“創造條件讓人民群眾監督政府、批評政府。”批評使人進步,監督讓人警醒。接受監督已有一定的制度積累,與此同時,規避監督、逃避監督也常有發生。這也反映出接受監督的制度建設要更給力。人民群眾的監督熱情很高漲,出於公民責任與公民自覺,如何利用好這些寶貴資源,需要制度引領,需要機制載入,需要創新實踐。有誠意、有保障的制度性監督是擦亮公務員招牌的“清潔劑”,可以除去污垢,永駐本色。[詳細]
 
相關閱讀
公務員上街擦鞋
   5月15日,深圳市25家市直機關的公務員身穿寫有“公務員志願者”字樣的藍馬甲,走上街頭開展便民利民志願服務,內容包括免費為行人擦皮鞋、理髮等。
公務員擦鞋,百姓“買賬”嗎?
    5月15日,深圳市25家市直機關的500多位公務員在華強北商業街開展便民志願服務。此舉能否拉近政府部門與百姓之間的關係?
往期回顧

代管拆遷款,百姓收入誰做主

民航發展基金:一個馬甲的誕生

假維權背後的真利益
    深圳公務員的此次公益服務,是一次成功的拉近政府與人民之間關係的創新。大眾表達出的質疑,其實是一種對政府公務中實際工作內容的關心。對群眾來説,無需對如此新鮮的“官員走訪基層”活動太敏感,不如在接受志願服務的時候,與公務員們敞開心扉,表達民意。只要彼此都放下戒備與警惕,就一定能發現對方心中熱忱的誠意。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