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天使”在哭泣
    暴力只能加深仇恨與隔閡。醫療體制問題被簡單粗暴地轉嫁到個體醫療人員上,顯然是找錯了宣泄的出口。面對醫生和患者從親密互愛到互相警惕敵視的沉重現實,我們的醫療改革需祭出利劍,讓醫院回歸公益本性,還醫學以科學的本來面目,給醫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為患者打造一條放心的救治渠道。而這一次,無論是媒體還是醫療制度制定者,請聽一聽,“天使”在哭泣。
哈醫大血案

3月23日,哈爾濱醫科大學屬第一醫院一名未成年患者持刀砍死一名28歲實習醫生、砍傷三名醫務人員。兇手李某被抓獲後表示醫生故意刁難他,不給他看病,於是心生不滿,釀成血案。

死者王浩,哈爾濱醫科大學09級碩士研究生,出事前剛剛收到香港大學博士錄取通知書。

3月26日,針對“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生被殘殺”事件,衛生部部長陳竺要求嚴懲兇手、嚴厲打擊殘害醫務人員的罪行。衛生部3月27日發出通知,要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和衛生行政部門切實履行好內部治安保衛職責,積極配合公安部門做好治安保衛工作,確保醫務人員人身安全得到保護。

“高興”被放大,輿論暴力存在非理性成分

圖片來源於網路截圖

媒體在轉載這一新聞時,網頁附帶了“高興、同情、憤怒、搞笑、難過”等表情投票選項。而在6000多投票中,有4000多選了“高興”。由於“高興”等選項是此網站多數新聞網頁程式設計上的通例,網友選擇“高興”並不代表真的在為患者行兇叫好,而更多的是對患者家屬的支援和同情,其背後反映的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心態:在醫患矛盾中,輿論傾向於弱者,而把責任歸咎於醫院和醫生。況且,此新聞並沒有把事件的細節詳細陳述,所以不該把網友情緒簡單地總結為“高興”。相關媒體獵奇心態作祟,錯誤的引導了輿論方向。

在網易論壇對“哈醫大殺醫案”發起的話題中,有位網友跟帖“應該舉國歡慶啊!鞭炮響起來!小酒喝起來!音樂開起來!”引起爭論。一部分網友對這種態度表示反對,認為“人命關天,醫生很冤枉”,另外一部分網友直指看病難看病貴是醫療制度的問題,還有一部分人表示患者殺人事出有因。三個觀點的支援者爭論激烈,形成強大的輿論場,放大了長久以來的醫患矛盾和公眾對醫療制度的不滿。這一事件背後反映出來的是社會公眾普遍的現實焦慮,但其中對於醫護人員以及死者人身攻擊的話卻充滿了輿論暴力中的非理性成分。

醫生情緒長久被忽視,委屈滿腹無人聽

醫學藥學生命科學專業網站——丁香園發起了"為醫生生存和尊嚴:一句話,一張照片"的活動。眾多醫護人員參加了活動,用一句話,一張照片表達對受害醫生的悼念,對自己和同行的鼓勵,對被誤會的不解和困惑,並希望有一個安全的環境能安心工作,希望十年學醫路能夠換來個公平的尊重和光明的未來。

在醫患矛盾中,無論媒體還是公眾,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患者身上,卻忽略了醫護人員的情緒。“白衣天使”這個稱呼似乎越來越少被提及。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每年被毆打致傷的醫務人員已超過1萬人,2000~2010年間,共有11名醫務人員被患者殺害。中國成為全世界醫生遭殺害最多的國家。

醫學生網友稱:五年來,我掉過身份證、學生證、銀行卡,但是有兩樣東西我一直小心翼翼的帶在身邊。一張醫學生誓詞和平安護身符。沒有平安我的性命受到威脅,望了誓言我的生命沒有意義。請讓醫生有尊嚴的活著,但願中國不只剩下人人死而平等!

醫生網友説道:當有一天,我們只能用職業操守來説服我們在醫生這個崗位上繼續幹下去。 我們不知道我們的下一代生病了是否還會有醫生。而我們是絕不會讓下一代從醫的!

央視記者張泉靈微網志稱:哈醫大發生砍殺醫生事件,讓人唏噓。他們從事的是高風險職業,他們每天面對承受病痛的不快樂的人,他們是有問題的醫療醫保體制的替罪羊,他們的灰色收入話題被放大到遮蓋住他們的敬業付出的努力。如果偶爾出現的偏執狂......但此時的叫好聲就是他們不能承受之痛了。

“哈醫大血案”讓更多醫生態度變得消極,尤其對於即將走上醫生道路的醫學生來説,他們對於未來的職業道路開始疑惑,對於始終堅持的信仰有所動搖。而醫生的家屬更是對自己的家人安全表示擔憂。

希望此次“哈醫大血案”讓公眾傾聽醫生們的聲音,喚起社會對於白衣天使們的尊重。

醫生不該為制度漏洞買單

數據來源於《新華日報》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醫患關係不和諧的問題日漸明顯,通過協商的和平方式解決矛盾的比例卻很小,近半的糾紛會演化成“醫鬧”的結果。88.1%的人認為維權渠道不暢是造成“醫鬧”事件頻發的原因。

鐘南山院士日前公開批評一些醫務人員“連基本的道德底線都沒有”,網上支援者眾。許多醫療糾紛表面上看是患者對就診醫生不滿,但實際上已超出對具體醫療人員的意見,他們是對醫療行業、相關政策和制度的不滿意。

“哈醫大血案”只是長期醫患矛盾的一個出口,其本質問題還是在於醫療制度不完善、維權渠道不暢通。而讓前途一片光明,患者眼裏的耐心醫生王浩來承擔這樣的後果,對其家人以及整個醫生行業來説,都太過沉重了。

輿情點評

現實中不乏用暴力來傷害無辜的人,以此來表達對其所在行業和現有制度的不滿的案例。記者在單位門口被砍、城管在執法途中被打成重傷、醫生被患者殺害......無論被害者行為失當與否,行兇人是不是心智錯亂喪失理性,用暴力的手段始終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最後必將導致兩敗俱傷。

暴力只能加深仇恨與隔閡。醫療體制問題被簡單粗暴地轉嫁到個體醫療人員上,顯然是找錯了宣泄的出口。面對醫生和患者從親密互愛到互相警惕敵視的沉重現實,我們的醫療改革需祭出利劍,讓醫院回歸公益本性,還醫學以科學的本來面目,給醫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為患者打造一條放心的救治渠道。而這一次,無論是媒體還是醫療制度制定者,請聽一聽,“天使”在哭泣。

 

哈醫大血案
哈醫大血案
東方網:何必揪著殺醫案的“高興”不放
揚子晚報:有種“高興”叫沒人性
觀點中國:人性化表達從取消“高興”開始
紅網:病態狂歡傷害的終是患者
南方日報:沒有權利保障,醫患都是弱者
協和章蓉婭: 醫生難醫命終之人,佛陀難渡無緣眾生。醫生是人不是神,許多事情也是無能為力,例如醫生無法改變死亡結局,只能延長生命、改善生存治療;例如醫生無法進行醫療體制的改革、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這種宏觀問題需要政府和社會保障體系來解決。
丁香園: 我們這個行業,辛苦受累獻青春,雙手柳葉刀,療患者病痛。從未巧取豪奪,魚肉鄉里,沒幹過什麼傷天害理之事。手術成,病床旁邊稍欣慰,療效差,誠惶誠恐不成眠。熬五七載苦學業,掙七八吊養老錢。零落成泥,隨風散去。奈何患者常來砍,挨打家常便飯。看曾救性命于水火,能否值回些人間溫暖?{高曉松體}
白岩松: 前幾天讀到台灣慈濟人寫的一本書上説了這樣一段話,面對很多我們不喜歡的醜惡現象的時候,以暴制暴是一種方法,但不是我們採取的,我們要擴大善,當真正把善擴大到足夠地步的時候,惡不就剩不了多大的空間了嗎?在這個夜晚特別還想説上一句,明天太陽會照常升起,但是明天的太陽可不可以更光亮一點,更溫暖一點呢。
bookcool: 關鍵是溝通,有溝就絕對有通得了的辦法,患者及患者家屬相對來説是無知的,任何人都需要一個從無知到有知過程。所以同胞們,當你們因為診病治病很忙很疲勞的時候,也不要忘了,多給患者及患者家屬一些目光、一些微笑,一些語言——我們的專業和關心就是他們的靈丹妙藥!
爆技狂徒星: 哈醫大被襲身亡的醫生我感到悲痛和惋惜。無論他是否是醫生人的生命都應該得到尊重。這次偶然事件其實是醫患關係緊張的必然,只是這個不幸的偶然落到他的身上。我問自己,去醫院看病是出於信任還無奈?我選擇無奈,無奈來自於我現實的生活並非媒體,我並不真正信任現在的醫生,不信任又怎麼能不緊張呢!
“哈醫大血案”您支援誰?
第二十期

高中女生被二次拋屍
第十九期

蘇泊爾錳超標
第十八期

為患者,非虎也
第十七期

廣西鎘污染
中國網觀點中國出品 | 責任編輯:張林 |電話:010-88828215 | 電子郵件:zhangl@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