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的好形勢

    今年是個特殊的年份,是“十二五”承上啟下的一年。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講到今年的工作時,特別提到要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總水準的基本穩定。保物價首先要保供給,保供給首先要保農業,所以今年鞏固農業農村的好形勢,繼續爭取增糧增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鄭風田
鄭風田
    糧食安全是國家的安全戰略,未來糧食要繼續增産,面臨很大約束,包括氣候變暖、資源約束等, 突破瓶頸根本途徑是科技創新。
糧食安全要依靠科技來解決
科技興農首先要智助糧農增産增收
科技興農首先要智助糧農增産增收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推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根本出路在於更加依靠農業科技的創新和進步。可以説,我國已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糧食增産增收、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新階段。正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這次兩會期間所説:“中國的糧食安全要依靠科技來解決。”

中國未來“誰來種地、誰來養豬”!

    做現代農業,種地照樣是可以大賺的。何謂現代農業?簡單地説,一是現代農業科技,二是現代生産方式。顯然,農業要現代化,起碼的一點就是土地要規模經營。土地如何集中?若土地承包再不改,日後耕地撂荒會比現在更嚴重。未雨綢繆,所以推動土地集中刻不容緩。政府眼下要做的,就是賦予農民耕地産權。這樣一來不僅有利土地集中,農“地”入股還能取得收益。兩全其美,豈非善哉!

日本的“合作農業普及事業”

    在日本,普及農業科技被稱作“合作農業普及事業”,國內從上到下都非常重視。日本立法機構出臺了一系列法律,從制度上確保農業科技普及工作得以落到實處。中國也應該制定相應的法律,明確各級政府和科研機構在普及農業科技方面各自的義務,從體制上對普及農業科技加以保障。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有機整體

戶籍制度改革本來不是難事

    按現在的戶籍制度,一個農村孩子在讀完大學後,很有可能變成一個懷揣戶口卡的人,也即一個“黑人”。不過,還有比他還命運不濟的農民工。保守地説,在中國所謂的農民工中,有10%左右的人在城市有固定住所,且不是違章建築,還在城市盡了納稅的義務,但他們照樣沒有城市戶口。

新農村建設不等於新村建設
    有一些地方,把新農村建設等同於形式上的新村建設,不管是否具備條件,不管農民是否願意,就開始拆村建房,強行讓農民“上樓”、“進別墅”。有的甚至引進房地産開發商,一邊拆掉農民舊居,一邊硬性賣給農民新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有機整體,“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內涵十分豐富,既相互關聯依託,又相互促進發展。生産發展了,農民的生活才能寬裕起來,社會保障健全了,農民才能安居樂業,在這樣的基礎上推動村容村貌的美觀漂亮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如果城鄉統籌能早在珠三角開展
    城鄉統籌的實質是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在成都,其主要工作是在城郊農村地區開展“三個集中”。一是大力推進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二是鼓勵引導農民向城鎮和新型社區集中,三是積極推進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對比廣東珠三角一些大小城市中的城中村,以及廣東普遍存在的城鄉“二元”發展景象,在內心不由地為廣東沒有能成為城鄉統籌試點感到深深的惋惜。

新農民文化指數與增收並進

“一年二三十萬”不能代表農民真實收入
“一年二三十萬”不能代表農民真實收入
    在實行大規模農場作業的美國,“農民”是指擁有上百萬美元私人農場的農場主,而多數農場工人的收入低於最低工資保障線,被劃為“窮人”。我國雖不存在農場主這一職業身份,但若報道對地方農地承包者和普通農民的身份不加區分,難免會貽笑大方。無論是在人們的印象中,還是在官方的文件中,農民收入都是比較低的,農業生産的規模也是比較小的,而這也正是“三農”工作需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

讓農民享受文化改革發展的成果

    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實現全面發展,不僅需要物質財富的富足,還要有精神的充實和文化的繁榮,更要有廣大農民群眾文明程度的提升。這些年來,隨著農村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在精神層面求新、求樂、求變的願望日益強烈。只有進一步加快農家書屋建設等農村基本文化建設,改善農村文化服務條件、增加文化服務內容,才能縮小城鄉之間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差距,保障農民的基本文化權益,真正體現文化的公平。

見微者,知天下微 評

往期回顧

    一粒種子可以産生一場革命;一台機器可以將生産效率提高十倍甚至百倍。我國目前每人平均大概只有1.38畝耕地,地少人多,要實現糧食連增,乃至於農民變富,非農業科技創新不可。農業科技創新涉及農林水氣等多行業、多學科、多領域,産業類型複雜,技術需求多樣,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抓住重點、集中突破。

中國網觀點中國  |  編輯:戴麗麗
中國網專家部落格  |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