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需要全方位的發展
    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要求更加緊迫。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突出強調了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極端重要性。我們必須嚴格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和國家“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使中國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早日到來。
徐世丕
徐世丕
    國家在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時候,應把著眼點放到廣大普通老百姓,讓每一個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權益,都得到保障。
文化傳承:善待歷史
文化強國應尊重善待傳統
文化強國應尊重善待傳統
    四書五經、經史子集、唐詩宋詞、話本戲劇,這些傳統文化培育和塑造了一代代中國人的精神人格。建設文化強國,理應汲取傳統文化養分,弘揚傳統文化固有的精神價值,形成新的文化傳統。因此,建設文化強國應與傳統握手言和。這意味著,必須破除以往對待傳統文化那種非精華即糟粕的二元對立思維,與傳統和諧共處。

傳統文化是軟實力最有力的支撐

    擁有5000年曆史文化的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文化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這在西方與東方的歷史上,沒有任何國家能與之相比。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的軟實力衰落下降,進入21世紀,中國需要提升自己的軟實力,非常重要。我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著力保護,實質上是對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保護和提升。

讓文化遺産有尊嚴地存在

    如果把文化遺産過於經濟、過於功能地考慮,就會使它真實的、永恒的價值受到影響;如果作為對未來時代不可替代的資源來考慮的話,就會更加慎重。

文化産業:發展創新

發展繁榮文化應跳出工具思維的框框

    一些人礙于“工具理性”的思維定勢,把文化看成獲取金錢的手段和工具。比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口號就是這樣一種表現。在這裡,文化成了本身無內容意義而專為經濟活動服務的“臺板”。

文化大發展,要繁榮不要奢華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個“大”,應落在何處?我認為,這個“大”,應是大大滿足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政府工作報告對2012年主要任務的闡述,對於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也強調“群眾的”、“基層的”、“農村”、“公益性”……這是“春雨潤物細無聲”,著眼于廣泛基本的需求。文化要繁榮,不要奢華。
文化産業化必須尊重文化發展規律
    文化的産業化是一個大的問題,一旦産業化了就必須按照商業規律來操作,商業的一個目的就是利益的最大化。國家加強文化産業基地規劃和建設,不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都不願錯過這個機會,於是一大批文化産業園區應運而生。由於有政策的扶持,文化産業被各方看好,熱錢也排隊涌入,除了求快、盲目、投機,大量文化産業園區還在挂羊頭賣狗肉。如果一味追求形式和速度,那麼表面繁榮的背後就會産生泡沫和隱憂。

文化軟實力:走出國門

文化強國首先要有清晰國家文化形象
文化強國首先要有清晰國家文化形象
    文化強國,要有一個清晰的國家文化形象。從歷史文化來看這是非常清楚的,但關鍵是未來文化強國的文化形象應該是清晰的。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這是歷史創造的。文化強國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未來、我們的追求,所以未來應該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國家文化強國的形象,有一個鮮明有力的、為我們公民所自信的文化精神。

文化軟實力的特點與提升路徑

    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轉化,不是指簡單地融入世界文化大潮之中,也不是指被外國文化所同化,而是指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對話和相互滲透日益密切和頻繁。在國際交往方面,塑造國家的文化形象非常重要。無論“請進來”還是“走出去”,我們都應該努力塑造和充分展示國家和民族的良好文化形象,如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嚴謹的科學精神、良好的道德風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開放的文化心態和積極的生活態度等。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時,勇於並且善於面向世界,充分吸收全人類文明成果,使民族文化始終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

見微者,知天下微 評

往期回顧

    總體來看,中國對外文化貿易仍是逆差,也就是説,外國文化産品進入中國文化市場的份額遠遠高於中國文化。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路徑與方法上,我們必須要學習西方。但前提是守住中國文化的本真,拒絕去學西方文化的皮毛,這樣就不會把我們自己的丟了,又沒有學到別人的長處。

中國網觀點中國  |  編輯:宋韶輝
中國網專家部落格  |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