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習慣動物,習慣成自然,再不正常的事情,到後來都會被當成天經地義。權利亦然,一項權利如果長期被擱置,它就會逐漸被遺忘。但正如你睡再久也會醒過來一樣,權利無論被遺忘多久,它終有浮出水面的一天。

[被漠視的風險]北京的天氣最近一直籠罩在大霧裏,美國使館公佈的空氣品質指數是“有毒害”,而北京環保局公佈的是“輕度污染”。專家稱,PM2.5監測技術不成問題,關鍵是“時機不成熟”,目前國內PM2.5的污染情況較重,如制定標準,將大範圍超標。

公民有權利知道自己生活的城市空氣品質究竟如何,而不應生活在“被優良”、“被輕微污染”中。但在環保品質與政績掛鉤的語境下,有關部門懼怕留下政績污點。於是,在諱疾忌醫的心態下,權力玩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牧民術,以“保守”的標準遮蔽過失。“時機論”與“國情説”其實如出一轍。凡利我者,則稱要“與國際接軌”;只要是理屈的,全都歸結為“國情使然”,已是左右逢源的話語技巧。任民意洶湧,“國情説“時機論”屹立風中,永遠不倒。在“解釋權歸自身所有”的語境下,“時機論”易淪為利益塗抹的胭脂、權力卸責的道具。[詳細]

[被遺忘的村落]雲南開遠的六千多人被遮罩於時代之外。他們沒法去銀行存錢,沒法旅行,沒法考學、沒法打工,甚至不能合法結婚。只因為他們是自發遷移來當地的移民,這些外來者都沒有戶籍。

這六千多人因為戶籍所遭遇的困難絕非一日一月一年,當地管理者也應該能經常性感知。作為一個困擾了數量頗多群體的公共性問題,當地管理者理應特事特辦,或者加急處理。背離常識的結果,只能説明當地管理者的某種惰性與擔憂:給予遷徙者戶籍,不僅“落戶”的手續麻煩,相關職能機構也不願去承擔這些“麻煩”。另一方面,倘若真讓這些外來者加入當地戶籍,此前因戶籍缺失造成的歷史遺留問題解決起來勢必更麻煩。如此之下,積極作為不如選擇放棄。製造故意遺忘的,只能是當地管理者的常態缺位。即便民意沸騰,它也無法對官員的不作為形成任何的問責力度。正因為如此,一遺忘就是數十年。[詳細]

[被忽略的人群]30日,一項名為中華小孝子培養工程的項目在北京啟動,該工程計劃用五年時間在全國培養百萬“孝子”。

為老人提供養老保障,是現代政府對公民的一種公平回報。那些風燭殘年的老人,在年富力強的時候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貢獻過自己的勞力和智力,他們交納的稅賦支援著政府的正常運轉、促進著各類公共目標的達成。當他們因年老而失去勞動能力的時候,政府有責任以公共財政和公共服務回報他們一個有保障、有尊嚴的生活。解決“空巢老人”贍養等問題的根本,其實並不在於其子女是否盡孝,而在於社會是否對於“老齡化社會”有了預期的制度設計,是否實現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福利社會。“百萬孝子計劃”只是一個幌子,它遮蔽了養老的國家責任。(光明網)

[神木醫改] 哪個地方看病最便宜、最容易?全國醫改哪個地方最成功?歷經大半年的調查,中國社科院一個課題組得出的結論是,過去備受爭議的一個43萬人口的神木縣奪魁。“在供方(醫院)加大市場化、民營化,在需方(看病者)加大投入加大監管方面,神木堪為典範。”

神木醫療模式出現以後,衛生部部長陳竺認為照神木模式推廣,“大概五分之一的縣都可以做起來”。原民政部官員王振耀也算過一筆賬,全國都按照神木的標準實行免費醫療的話,4300億就可以實現了——而在每年7萬億的財政收入下,這只能説明“有了錢不會花”。不過,地方政府其實不是“有錢不會花”,而是寧願把錢花在形象工程、“三公消費”上面,也不願拿出更多的錢投入醫療衛生事業。都明白這樣幹可能更好,能夠解決民生問題及一系列的弊病,釋放積怨,但一涉及權力與利益再分配的局面及因此帶來的壓力,那一步就怎麼也不敢邁過去。遠看多麼美好,但一走近就可能令人生畏與恐懼了,不改的話則根本不會有這些新麻煩。這就是一种醫改的“葉公好龍”效應。[詳細]

[免費教育]國家級貧困縣寧陜全面推行15年免費教育,為了建小學,甚至賣掉了政府辦公樓。“寧陜模式”的出現,讓一個老問題又被翻出來:我國義務教育年限能否延長,“寧陜模式”能在全國範圍內複製、推廣嗎?

在發達國家,有多少財政開支,不是主要用到教育、衛生等基礎民生上的?以美國密蘇裏州為例,2005年該州財政預算削減,可教育預算支出佔州財政總支出比例仍超過47%。如果要説這是“奇跡”,這是由於在我國其他地方,教育的地位還不高,財政投入還太少。這是把一個地區的教育發展維繫在一個領導的英明決策上的模式,很顯然,就連這種模式能否在當地長期維持都成問題當領導卸任或者調離,新的領導不再堅持前任的政策後,這一政策可能就變調了,而變調的理由也很充分,諸如不符合國情,全免費不利於提高當地教育水準等就更不用説在其他地區推廣了。[詳細]

[尷尬的財務公開]早在今年中央部委公佈“三公”經費一年多前,四川巴中市白廟鄉就因率先曬出每筆公務支出而引發關注。如今白廟鄉政府已漸由財務公開邁向政府決策過程全公開,它的“透明政府”頭銜正成為招商引資亮點。

幾乎所有的“公開”,其阻力都來自於一些暗渠潛規被曝光的擔憂,進而演變成對既得利益受損或受限的恐慌。當今社會風氣真還就是這樣的。你想辦啥事,若不擺一桌讓掌握資源的人好好撮一頓,想辦成比登天還難。上邊領導下來,你不招待,或招待差了,隨後定然有“好果子”給你吃。現在的官員都有法治觀念,誰都知道不該吃,可不吃你就是“另類”,易被甩出潛規則的圈外。反正吃的又非自個口袋裏的錢,於是為討好領導,領導吃著舒心,自己也跟著改善改善,何樂而不為?日前曝光的湖北省委巡視組赴貧困縣秭歸縣巡視,20余天花了80萬招待費,湖北省紀委稱該巡視組在秭歸縣巡視期間,開支總額11萬餘元。所謂的“80萬元帳單”,實則包含了當地其他方面開支,是當地在借巡視組名義報銷其他費用。至此,“揹黑鍋”的巡視組脫了干系。然而,“秭歸巡視風波”就可以畫上句號了嗎?總之,誰也不想去作白廟鄉這樣的“另類”。[詳細]

[微網志打拐]1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于建嶸教授開通了微網志“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期望借助博友的力量,為尋找被拐兒童提供線索。在網友的推動下,公安、社會組織與機構、媒體、明星微網志也紛紛行動起來,共同參與解救行動。

從微網志打拐可以看到,微網志不僅僅是帶來了傳播革命,更重要的是推動了公民力量的成長,公民意識的覺醒。這些人站在公民的立場上,運用合法手段,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行動起來,去推動公權力的公開透明,去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微網志打拐成功的背後,是千千萬萬的網友,通過手機拍攝匯集照片而進行打拐,其所見證的是公民行動起來所産生的巨大的“微力量”。“微網志打拐”是一次官方與民間的良性互動,體現了民間力量參與社會管理的巨大作用。通過全社會的有組織的呼籲,形成規模的呼籲,自下而上的呼籲,進而引發了公權力的關注,促進了公權力部門的努力行動,監督了公權力盡職履責。

[免費午餐]由民間愛心人士鄧飛等共同發起的“免費午餐”公益行動,自從啟動半年來,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近日,國務院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這也被輿論普遍解讀為是民間探索引領國家行動的範例。

民間探索引領國家行動的實惠無須贅言,官民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受益的必然是整個社會。而社會的改變和美好,除了國家層面的管理,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環節,那就是公民參與。如果官民缺乏良性的互動,那麼即便物質再優越、福利再完備,恐怕也很難讓民眾找到歸屬感。一個由公民共同建造的社會,一個由民眾共同推動的時代,才是我們的世界,而不是他的王國。

 
相關閱讀
北京 空氣品質
    這是圍繞北京空氣品質的認真爭論嗎?顯然不是。這一次爭論的其實就是“態度”。提升政府公信力是解決當前各種奇怪爭論最重要的“基本建設”。
調查
    連續幾天的大霧天氣讓市民非常揪心,空氣品質明顯下降。北京市環保局的監測數據與美國大使館監測數據有明顯偏頗,北京空氣品質的好壞,到底誰説了算?
往期回顧
小悅悅
道德何在:理想國度與冷酷世界
補丁社會
補丁社會:升級是最終解決方案
拼爹
拼爹時代:以父親的名義成長
    政策不能像擲骰子玩大富翁一樣。視線偶然關注到哪,哪才可能獲得救贖。每個人都擁有美好生活的權利,在被官方遺忘的角落裏,應當允許民間自救。但是,我們更期待的,仍然是政府官員“在其位,謀其政”。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