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社會並不缺乏道德模範,也不缺乏對道德的讚美和頌揚。像勇敢地徒手接住墜樓女童的杭州“最美媽媽”吳菊萍;扶助摔倒老人、雖被冤枉卻依然無悔的南通大巴司機殷紅彬;當然,更不用説汶川特大地震之後的舉國相助和志願者的馳援……假設面臨同樣的困境,我們也認為自己或者他人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畢竟守望相助、扶危濟困,天經地義。但當現實取代假設,18名路人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他們並非身處道德傳統之外,那麼,究竟他們為何會罔顧道德的約束,而選擇了突破底線?

毋庸置疑,18名路人應當受到譴責。但道德脆弱的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在近年來一系列引發人們道德焦慮的事件中,人們發現,道德的標準並未退步,每一次的道德審判,都強化了道德的約束力量,而恰恰是因為其他因素的潰敗,導致了道德在社會中孤獨站立,面對著現實的乖張,支撐著正義的伸張。因而道德本身往往成為直接的受害者,在現實面前投降,從而形成了一個公德缺失、私德淪喪的社會風氣。

比如南京“彭宇案”中,更值得質疑的並非只有道德,顯而易見的是對司法公正的失望。法律本應站在道德之前,充當社會的運作規範,但最終道德反而受到法律的戕害。人們激憤于法官的判決荒唐可能冤屈好心人;還有對醫療費用高昂的恐懼,事故中獲得救助的人反而賴上好心人,往往是向對方勒索鉅額的醫療費用等,這本身正暴露了看病難看病貴、醫療體質改革的沉疴難除;有對社會政策缺失的擔憂,比如,類似事件中許多起都為交通肇事,暴露了當前城市公共建設沒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對行人安全的保障不力;有對公權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能力的不信任,人們怕惹禍上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能明哲保身、以求自保等等。[詳細]

比如小悅悅被碾壓案中,負有直接責任的是應當是幼兒安全教育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缺位,中國法律在保護未成年人方面十分無力且可操作性小,家長對孩子的監護也非常粗放。在社會治安日益惡化,不確定的危險因素與日俱增的情況下,這樣做無疑讓這些孩子處於不安全的境地;司機則很可能抱有“撞傷不如撞死”的誤解。醫療費的不確定性,成為令人恐懼的“無底洞”,導致了肇事司機在承擔民事責任方面的風險,使‘撞傷不如撞死’的説法得以流傳。事實上,即便遇到“撞傷賠付多過撞死”的極端情況,車主也可以通過強制購買的交強險和自主購買的三者險加以規避。另外,公民遇見此類狀況應該如何處理,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仍然不見蹤影。(@彭曉蕓)最後還包括建材城的管理,流動人員子女的生存狀態等等,都是在道德審判之前最值得探討的。(@王志安

在這方方面面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情況下,在輿論風暴中,道德代替它們承受了所有的指責、所有的壓力,成為負重前行的駱駝。因此,人們越是擔憂道德淪喪,越是指責道德乏力,道德就越會力不從心,就越岌岌可危。光靠道德自己是拯救不了道德的。人們不能指望全社會靠道德自律,就能解決道路交通忽視行人權益的問題,也不能指望僅靠道德規範,就能使肇事司機自覺擔責、旁觀路人可以打消各種自身權益顧慮而立即施加援手、醫院可以不收醫療費而對小悅悅全力救助,等等。在這一事件中,拾荒阿姨的高尚品德熠熠閃光,這種閃光的品德無疑是值得推崇的、必不可少的,但除此之外,司法更加公正高效,醫療等社會保障更加健全有力,道路等公共建設中的以人為本理念更加落實,公權力自身更加守信,等等,可謂更為重要。[詳細]

儘管有著制度或者學術上的解釋,但毫無疑問,18名路人應當受到譴責。“旁觀者效應”並非鐵律,道德和良知也並非強加於人的責任,任何藉口都不足以支援這一事件中路人的利己主義選擇。

那18個人不是特定安排的,從概率學上説,他們就是佛山社會的普通人。佛山的事情説明,有一種冷漠和無情在中國社會潛伏甚至遊蕩著,它們隨時有可能被激活,像毒氣一樣窒息一個特定環境下人們的道德感,製造出令社會道德底線無法接受的表現。佛山那18個人的冷漠,以及肇事司機的逃逸,就是中國社會道德面貌的一個真實細節,它度量出了中國社會道德水準線的“最低值”。[詳細]

也許,在譴責他人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對“人性”有一個起碼的反省和拷問。每一個看到這則新聞併為之痛心、義憤的人,不妨放下報紙、走下道德審判之臺,捫心自問——如果當時是我走過鮮血淋漓、慘不忍睹的小悅悅身旁,我會怎麼做?我真的不會同樣“理性”地做出與那些匆匆離開的路人們同樣的選擇嗎?我真的有勇氣像那位值得尊敬的拾荒阿姨那樣下意識地趕快扶起重傷女童嗎……甚至於,我們還應該進一步捫心自問——如果,我是那名肇事司機,我真的一定就會義無反顧地立即停車、採取救助措施嗎?我會不會在那電光火石的瞬間,也“理性”地做出逃逸、甚至“碾傷不如碾死”的“最優選擇”……[詳細]

人們把社會的冷漠、人與人間的互不關心,把悲劇面前人們的無動於衷,歸咎於社會風氣的敗壞,以及法律條文和相關案例的負面作用,這些並非沒有道理,但任何社會、任何風氣,都是從一個個“我”開始構建的,倘若每個人面臨類似情況時,都能首先要求“我”多一份熱誠,多一點關心,那麼即使社會風氣不能就此得到根本扭轉,體制弊端不能因此得到根本改變,也仍然會讓遺憾和悲劇少一點。[詳細]

突然發現,只要是路人,百分之百都是見死不救的;只要是網友,百分之百都是義憤填膺的。就此經過簡單的分析,可以推斷,在咱們國家,所有的網友都是不上街的,所有的路人都是不上網的。(@地下天鵝絨

顯而易見,所有針對18名路人的評價都是一面倒的譴責。而事件發生之後,微網志調查的結果也是如此,在近萬名網友投票中,只有不到3%的人認為自己當時若在現場,會像18名路人一樣走開,也就是説只有3%的人會選擇“冷漠”。但這一數據不由讓人心生疑惑:難道小悅悅碰到的就是現實中的3%?18:1的小概率事件,將97%的虛幻的主流道德擊得粉碎。

現實滑向理想的反面,人們一面在理想中塑造完美的道德標準,一面在現實中選擇真實的冷漠行為。理想的潔癖與現實的墮落同存,美好的願望與殘酷的現實割裂,這是道德審判中的吊詭之處。這種巨大的反差,也正是中國社會危險之所在。

不僅僅是道德,曾幾何時,在網際網路上,有一個理想國度,那裏沒有腐敗,每個人都是公權的天然監督者;那裏充滿美德,友人守望相助,陌生人也充滿信任;那裏人們熱衷於慈善,都是標準的利他主義者;那裏沒有潛規則,任何人都循規蹈矩。……人們所期望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在並且只在那個言語中的國度存在。更多的人習慣了身處的另外一個現實。

人們為什麼在現實中選擇對底線的退步進行寬容?人們為什麼都自覺地成為體制的一部分?究竟是什麼力量,阻止了社會變成冷酷世界而並非那個理想國度?

在批判社會道德淪喪之前,請先回答這個問題。

 
相關閱讀
拾荒阿姨挽救文明顏面
    一個社會倘若到了“禮崩樂壞”的地步,社會底層的素質固然肯定不高,但是更應該受譴責的,大概還是那些精英,因為他們能主導社會的方向。
你會對小悅悅見死不救嗎
    一個兩歲的佛山女童,被麵包車兩次碾壓,肇事車逃逸後,18名路每人平均見死不救。最後,一位拾荒阿姨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其家長。如果你碰到類似事件,你會怎麼做?
往期回顧

補丁社會:升級是最終解決方案

拼爹時代:以父親的名義成長

無底線社會:每個人都是受害者
    “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裏,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捽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生活不會簡單地重復,但總會有些似曾相似的東西。九十年前,魯迅用鞭撻之筆勾勒了一個人性麻木的社會,九十年後的今天,當時間試著擦乾歷史的痕跡,人們卻豁然發現,昨天的歷史,仍舊為今天所演繹。理想依然是理想,現實依然是現實。小悅悅事件中,可怕的不是道德缺失,而是人們明知道什麼是對,但現實中仍會選擇錯。那些阻止社會進步的力量,時不時的作惡。這一回,道德充當了它的傾瀉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