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毛門”之步步驚心
    不管是“縫肛門”、“八毛門”、“錄音門”,還是其他醫療領域的醫患糾紛事件,大都暴露出醫患緊張關係下的深度不信任。而在未來,社會急需想方設法修復信任,讓醫患之間恢復平等地位,重塑醫生的專業權威和職業道德,避免因信任淪喪而導致嚴重的醫療危機。
八毛門

9月5日,深圳新聞網首發消息稱,深圳兒童醫院診斷需要花費十萬做手術的患兒,被送到其他醫院,只花8毛錢,症狀就消失了。院方回應稱10萬手術費屬虛構,並表示“8毛”只是通便,是否巨結腸仍要觀察。

9月12日,患兒再赴廣州市兒童醫院醫治後匆匆離開。主治醫生描述,小志病情較重,進行了洗腸。之前的“8毛錢”並未治好孩子的病。

10月11日,患兒父親帶著孩子來到武漢同濟醫院,同濟醫院與深圳兒童醫院的診斷一致:先天性巨結腸症。

10月28日,經過手術和恢復的患兒出院了,其父親委託武漢同濟醫院向社會公佈了他的一封感謝及致歉信,信中感謝武漢同濟醫院治好了孩子的病,同時也向深圳兒童醫院道歉。

“八毛門”事件,斷斷續續跨越兩個月的時間,引起三次媒體關注: 9月上旬,8毛門産生,由於醫患矛盾一直是熱點話題,8毛與10萬,懸殊的差距立刻引起了輿論。而院方的及時澄清幾乎沒有得到任何關注。9月中旬,患兒入院,8毛門的新聞點從原來的過度醫療轉移到家長無知。10月末,患兒出院,以其父親致歉為事件結尾。輿論一片譁然,評論開始深入思考醫患關係的解決之道。

八毛門報道之初,輿論壓力在深圳兒童醫院一方。從心理角度,家長對於剛出生的嬰兒要動大手術的事實從感情上無法接受,另外,患兒的父親從事醫療行業,所以深諳過度醫療的現狀。而8毛與10萬、普通肚脹與巨結腸的心理落差之大,也引起公眾的注意和認同。事情雖然沒有最後定性,但治療費用的天價差距,讓人很自然地聯想到了過度醫療。

對深圳兒童醫院群起而攻之的狀況隨著患兒入院確診終止。由具有新聞價值的醫患矛盾事件突然變成了烏龍,媒體關注度自然下降。雖然部分媒體之前的批判性評論慷慨激昂,但遭遇事態突變,媒體的立場也變得很尷尬。從指責醫院突然轉向怪罪患兒父親或者媒體炒作,前後矛盾的報道方法會重傷媒體的公信力。

作為當事人雙方,患兒家屬造就了此次“烏龍八毛門”,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專業知識,二是對於醫院的不信任感。廣州社情民意中心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市民對醫生看病的診療效果滿意度比兩年前下降5%,因而病情不重時,近五成市民寧願選擇“自診”而不去醫院。 “網路治病”的現象已經越來越普遍,患者生病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去醫院找醫生診斷,而是在網路上搜索相關病症作為對照,自行診斷。這樣很容易因為不專業和不可靠的網路資訊而延誤了病情。

院方雖然成為“被害者”,但同時也是“自作孽”。有專業人員分析,“8毛門”的産生是醫患資訊嚴重不對稱的後果,那麼誰又是資訊嚴重不對稱中的弱者呢?顯然是患者。無論是從對疾病的了解、治療、費用,還是病程及預後等方面看,患者幾乎都是兩眼一抹黑,一切治療都只能聽醫生的。在這種情況下,誤解當然會産生。如果醫院對待病人更加人性化,對病患和家屬答疑解惑,那麼患者也不會如此質疑醫院的診斷。

而媒體和公眾的輿論對於此次烏龍事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深圳新聞網作為消息源,已經向社會道歉:“我們錯了!”我們深圳新聞網作為最早報道“八毛門”事件的媒體之一,向深圳市兒童醫院,向受眾表示歉意。致歉——正視自己的錯誤,是有理想的媒體應有的擔當。致歉也為了提醒自己,在喧嘩與躁動的時代,作為“船頭上的瞭望者”的新聞人,要讓自己的內心沉澱下來。這也是所有媒體應該引以為戒的,作為輿論的引導者,要正視自己手中的權利,切莫由於濫用而傷了公信力,成為下一個被質疑的“醫療體系”。

此次“八毛烏龍門”的社會根源在於醫院的過度醫療已經成為社會公憤。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5月4日發佈的首部《社會心態藍皮書》認為,“群體性怨恨”成為中國最明顯的社會心態,提醒要警惕“群體性怨恨”擴大為整個社會的情緒。8毛門凸顯了公眾看病焦慮,是公眾對誤診、過度醫療和亂收費等現象的強烈擔心和不滿。這種懷疑精神作為過度醫療的産品已經開始起副作用,亟需重塑社會道德秩序來醫治岌岌可危的醫療公信力,只有公正的監督和透明的機制,配合良好的溝通以及負責任的傳播才能做到。

相關評論摘要:

“無病當有病看,小病當大病看,大病當絕症看”、“無論有沒有病,先來一次大檢查”、“男性也要檢查淋病”等現象仍然不絕於耳,深圳兒童醫院這一次固然沒有錯,但整個醫療體制的公信力在逐漸淪喪。公眾對於醫生遵守“希波克拉底誓言”仍然有許多的期待;公眾對於醫院回歸公益仍然有無盡的渴望——這才是“8毛錢”事件之所以被以訛傳訛的真正原因。[詳細](觀點中國,王傳濤)

事實上,在國外嚴肅媒體中,普遍設置了專職的科學記者乃至於醫療衛生記者,以負責專業領域新聞事件的報道。而這些科學記者或是醫療記者往往具有相關學科的專業背景,甚至有不少人本身就是業內專家。在此情況下,誤解誤用專業概念進而造成事實錯誤的幾率自然大為減少。與之相比,國內媒體則囿于資源限制,社會新聞記者也時常需要報道專業性較強的醫療新聞,這其中出現紕漏,似乎也是在所難免。[詳細](新華網,沈旭文)

不管是“縫肛門”、“八毛門”、“錄音門”,還是其他醫療領域的醫患糾紛事件,大都暴露出醫患緊張關係下的深度不信任。而在未來,社會急需想方設法修復信任,讓醫患之間恢復平等地位,重塑醫生的專業權威和職業道德,避免因信任淪喪而導致嚴重的醫療危機。[詳細](鳳凰網,江德斌)

觀點中國輿情編輯 張林

八毛門
八毛門
觀點中國:正視烏龍事件背後的公共訴求
人民日報:如何拆除醫患“信任隔離墻”
羊城晚報:“八毛錢”醫不好的社會病症
新華網:“8毛患兒”再入院,媒體當反思
紅網:娛樂至死時代誰都不願傾聽
張頤武: 可參考,所謂“八毛門”又不是像我們想像的,真實有時候會嘲笑我們的一廂情願。當時沸沸颺颺,現在卻不理了。個人有時候也會不講理,機構也會是對的,事情都不那麼簡單的戲劇化到“八毛”。什麼事就怕起鬨架秧子,唯恐天下不亂,大家不盲信一面之詞,就不會傻乎乎的耍自己,也耍別人。
理想國概念: 媒體關懷相對弱勢之舉,我仍堅定支援。這本是輿論監督的一環。但應嚴謹而不見獵心喜燥迸,求證工夫要紮實以免偏頗失真…
@RX-75是坦克: 能看到8毛的道歉信還是很欣慰的。真希望全社會都了解醫生不是神,病人不是貨,別把醫療看簡單。學會接受生老病死,學會接受診斷錯誤。警察抓不到小偷的時候民眾會投訴警察和嗎?強人所難
流星鴉: 社會的信任度下降並非全部由記者引起的,但是記者的不客觀的報道的確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如果記者可以以一種客觀的,全面的,科學的態度去報道一個事件,那麼世界上許多事情並不那麼複雜,也並不會有那麼多的仇恨情緒。
李佳蔚的: 一個父親的感謝和致歉:陳剛,“8毛門”中患兒的父親。“因我對專業知識的無知及一時衝動,使深圳兒童醫院受社會輿論的衝擊…對不起!請原諒!”我多次和他短信電話溝通,其誠懇態度讓我印象深刻,可他的致歉對象中少一個人,就是他的兒子。該出來道歉的也不止陳剛一個人!
    八毛門事件,從原來的醫患矛盾轉變為一場荒唐的烏龍,患兒家長、媒體、醫院,責任究竟在誰?
第八期
叫板縣委書記
躲不過的微網志叫板
第七期
綠領巾
綠領巾 教育偽創新
第六期
公車陪嫁
公車陪嫁 權力做媒
第五期
副縣長千金炫富
“尤美美”坑爹
中國網觀點中國出品 | 責任編輯:張林 |電話:010-88828215 | 電子郵件:zhangl@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