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10月18日,華商報圖文並茂地報道了西安未央區第一實驗小學一半孩子戴著紅領巾,另一部分孩子則戴著綠領巾。通過採訪得知家長和佩戴綠領巾的孩子對綠領巾表示不理解,認為綠領巾是差生的標誌。學校相關負責人稱,學校把帶綠領巾的學生稱為“苗苗少先隊”作為預備培養,綠領巾是一種教育探索。
10月19日,中央電視臺記者走訪該校,得知學校2008年被確定為當地改革試點單位後,校方提出了“辦特色學校”的理念。這次為一年級還沒有入隊的小學生佩戴綠色領巾的做法,被視為探索之一。同日,陜西省少工委已介入調查並要求校方立即改正,叫停綠領巾。
10月21日,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堅決反對學校以任何方式對未成年學生進行所謂的“好”與“差”的區別。
媒體關注分析
搜索網上關於“綠領巾”的資訊發現,在近十年以來,南京、寧波、甘肅、西安、大連、北京、上海、宿遷、瀋陽、新疆、天津、江西、重慶、合肥的小學中均出現過低年級學生戴“綠領巾”的新聞。而這一話題從2003年引起關注,至今已有8年。對於“綠領巾”的討論和爭議也不絕於耳。“綠領巾”曾被賦予三種標示:少先隊員預備期;兒童文明志願者;差生。
在2004年11月,甘肅的“綠領巾”事件引發爭論,最終以團中央全國範圍徹查綠領巾為結尾。
近期的“綠領巾”事件,雖然時隔7年之久,卻幾乎是2004年的“綠領巾”事件的翻版,起因經過結果基本相同。不過資訊的傳播速度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加上公眾的時事參與度增強,因此,此次“綠領巾”事件較之前出現了更多的討論和爭議。公眾通過媒體評論、微網志、論壇等途徑積極參與到事件的傳播中來。
輿情特點分析
“綠領巾”事件的輿論呈現出3個特點:
1,時間跨度長,“綠領巾”事件從引起公眾注意至今,已有9年時間,重復著媒體曝光、社會爭議、學校收回綠領巾、相關部門表態的流程。不同於其他事件的逐步進展的狀態。
2,意見領袖參與,“綠領巾”事件在微網志上引起廣泛關注。白岩松在主持央視《新聞1+1》的時候戴綠領帶聲援“綠領巾”少年。而央視主持人張泉靈也發微網志:這條新聞在開罵前需要先核實一個內容。以前上海也有過綠領巾,因為夠7歲才能入少先隊,但一年級學生很多在上半年不夠七歲。所以當時很多學校為滿足學生對紅領巾的渴望,也有激勵作用,就先讓戴綠領巾。所以第一實驗小學的綠領巾到底區分的是好差生,還是我説的前者?別因報道不全面再傷了孩子的心!。由於意見領袖的公眾關注度較高,會對媒體的報道起到監督和糾正的作用。
3,討論呈現一邊倒趨勢,媒體和公眾普遍認為“綠領巾”存在教育歧視之意。即使校方或許是出於教育探索和激勵學生進步的本意,但這種標簽化的教育方式還是不被大眾認同。
輿情點評
“綠領巾”被賦予了教育歧視含義,這與學校聲稱的“激勵”作用背道而馳。此次的輿論聲浪集中在批評學校對學生標簽化管理的不妥上,也迫使該校、陜西省少工委以及教育部做出回應,收回綠領巾。
西安未央區第一實驗小學自被確定為當地改革試點單位後,校方提出了“辦特色學校”的理念。而“綠領巾”則被視為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教育系統學習引進的創新成果。校方未必想清楚綠領巾對於學生的心理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這就反映出,學校一旦被定為改革試點,就必須拿出點“創新”成果來,才能爭取到更多的財政支援和榮譽。此時的學校已經帶有商業化、行政化的色彩,急功近利使他們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標。
“綠領巾”最早出現在的1980年的上海。而早在2003年就引起過爭議,經歷了幾次波峰波谷,終於在今日又出現在公眾的視野裏。“綠領巾”風波究竟會不會至此平息還是未知數。從媒體角度來説,記者在報道之前,應該做足功課,調查背景,給讀者提供儘量詳盡和客觀的閱讀依據。避免偏向性過強的報道手法。
雖説此次“綠領巾”事件,媒體有炒冷飯之嫌,但從教育角度來説,為何存在爭議的綠領巾,歷經三十年依然屹立不倒?多次地方少工委、團中央、乃至教育部表態取消的綠領巾,卻依然廣泛存在?由此可見,政令雖出,但執行差強人意。為人師者,應該充分了解,少年時期的心理成長對於塑造孩子的性格和人生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何初衷,都不該因為行政原因而傷害了孩子們的心靈。百年樹人,切莫讓孩子淪為教育偽創新的試驗品。
觀點中國輿情編輯 張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