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9月12日出版的財新網《新世紀》週刊一篇《巡視組的帳單》披露中共湖北省委第六巡視組在巡視秭歸期間,耗費80余萬元這一事件。
第二日,負責巡視組接待工作的秭歸縣委辦公室回應稱巡視組的開支費用為11萬4490元,而縣委辦提交的申請解決80萬工作經費的報告,是加入了縣委辦歷年接待上級領導的費用。而回應中,並沒有涉及給巡視組成員贈送高達11萬3千多元的“禮品”一事,對於給巡視組相關領導購買手機,以及巡視組將平板電腦帶走一事也沒有解釋。
由於秭歸縣目前的回應難以服眾,因此批評指責之聲不絕於耳,而秭歸也沒有再就天價巡視事件作出回應。
媒體關注趨勢
此事件發生在4月份,卻由財新網于9月份曝光,而隨後《新世紀》等商業網站把原文刪除。
天價巡視事件的發生發展,商業網站和地方都市類媒體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隨著財新網的曝光,四川新聞網連發數篇評論,把“巡視”形容成對國家級貧困縣的“掃蕩”。廣州日報、大河報、齊魯晚報、紅網、地方商報也紛紛評論。南方都市報14日在社論的位置發文《政府處夾縫,80萬接待帳單成必然》,把矛頭指向基層政府生存潛規則。從媒體分佈上可以看出,對此事件給予關注的媒體大多集中在西南地區,這也客觀反映了媒體報道的相關性原則。
相對於商業媒體和地方都市類媒體,綜合性網站對地方事件的關注度較弱。只有中國之聲《央廣新聞》關於秭歸回應的報道被廣泛轉載,推動了事件的傳播,而報道內容也基本源於財新網曝出的帳單和網友的議論。
輿情應對過程研究
此次湖北秭歸縣的輿情應對不夠成功,根本原因在於其底氣不足。
巡視組帳單的曝光無疑是把秭歸縣政府推到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秭歸縣政府解釋是借由省委巡查的機會,把歷年來的接待費用一併結算。這個理由足以解釋如此巨大的差額,但同時給自己帶來了違規操作的問題。對於給巡視組相關領導購買手機,以及巡視組將平板電腦帶走一事也沒有解釋,也就變相承認了公款送禮的事實。
雖然秭歸縣委辦公室就帳單迅速做出回應,但是所有的解釋已經無法圓滿合理。而隨後採取了消極應對,相關人員三緘其口,靜待事件熱度過去。
媒體評論摘要
説到底,80萬接待費也不是那些會務組接待員出的,還不是一分一厘盡皆“取之於民”?所以,無論如何,只能以民生視角來審視這種公務接待。否則,《愛民十戒書》最多只能是地方政要的一個紙面上的書法作品,而難以真正印入公僕那顆本該“服務公眾”而非“諂媚巡視”之心。在養肥了巡視組的嘴的官場生態下,就難以封住“芮成鋼”那種可能張口就惹笑的嘴。這種可笑之處,或才是最可怖之處。[詳細](李曉亮,觀點中國)
“天價巡視”報道自然讓秭歸縣面臨巨大的壓力,無論是為了向上級政府作出交代,還是為了應對輿論批評、展開危機公關,秭歸縣都是一定要作出回應的。然而正所謂“你不説我倒還明白,你越説我越糊塗了”,秭歸縣的這個倉促而含混的回應,非但沒能平息輿論的質疑,反而讓人們更加困惑不解,甚而進一步坐實了人們對“天價巡視”事件的判斷。如果拿不出合理的、經得起推敲的、真正令人信服的解釋,僅憑目前的這個回應,秭歸縣對“天價巡視”事件的“澄清”,註定了只能是“李逵畫眉毛———越描越黑”。秭歸縣以一個可笑的回應,進行了一場拙劣的危機公關,而自始至終都印證著“天價巡視”之可疑。[詳細](潘洪其,《齊魯晚報》)
對於今天的很多縣域政府來説,他們宛如身處夾縫之中,既需要對上級耳提面命,又直接面對民眾糾紛的直接衝擊;既需要大力發展經濟以應對地方G D P錦標賽,又需要做好本地社會的穩定工作。巡視組的到來,或許會帶來一筆數額不小的開支,但更重要的卻是帶來一次“爭取優惠政策”的機遇。因此,在基層政府的邏輯中,在本地發展的大局下,以及官員升遷的激勵下,80萬接待費是合情合理的,它既不與那些有關接待費的繁瑣規定相悖,也與《愛民十戒書》中宣揚的“人民公僕需謹慎,執政為民是靈魂”相一致。(社論,《南方都市報》)
輿情點評
從根本上説,由於湖北秭歸的天價巡視事件情況屬實,證據確鑿,因此無論如何應對,都改變不了其違法違規的事實。隨著媒體介入,湖北紀委也開始調查此事。
這是一起典型的“媒治”事件。由媒體曝光、傳播和推動了事件的發展。“媒治”的治理模式是領導看到了媒體報道,然後作批示要求處理,以自上而下的領導權威讓問題得以解決。許多地方問題的解決有強烈的媒體依賴症,只有事件引起強烈的輿論關注時地方部門才會啟動問責制。
但是 “媒治”也有其不足之處,既追蹤熱點,轉瞬即逝。倘若媒體沒有繼續追蹤和深度報道,那麼此事很容易就被公眾淡忘,地方也會採用冷處理的方式。此時恰逢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在地方展開,媒治能否健康持續下去,還面臨著巨大考驗。
透過現象看本質,天價巡視事件的發生,歸根結底還是基層政府為爭取政策支援而順從了“先放血”的潛規則,這並不是只依靠“媒治”的力量就能解決的,最終還是要依靠完善的法律。
(觀點中國輿情編輯 張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