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底線社會
    自南京的“彭宇案”開始,助人為樂不再是一道簡單的道德判斷題,而是一道帶有法律風險性的社會難題。天津“許雲鶴案”的真相還沒理清,江蘇如皋公交司機又僥倖借助錄影證清白,避免了一場“羅生門”。為何老年人成為社會“道德淪喪”的導火索?為何法律守不住道德的最後一道防線?為什麼在“間接互惠”的道德體系裏,中國人卻陷入了“囚徒困境”?[彭宇案][許雲鶴案][錄影證清白]

截止2009年底,我國擁有大約1.67億老人,並將繼續步入老齡化社會。對老年人的任何評價,終將在不遠的未來加諸於己身。我們不應當妖魔化老年人,但原本是道德受益者的老年人為何成為不道德的代名詞呢?

首先,老年人處於天生的弱勢地位。剩餘價值的消失,對生存的留戀,對疾病的恐懼,與社會的脫節,使得他們需要社會的反哺。但是日益加重的贍養義務卻成為了當代年輕人心中的陰影。在一個艱難的時代,老年人們往往會被認定與年輕人爭奪著有限的社會資源。從近年來愈發突出的“公交讓座”難題可以看到年輕人與老年人在使用公共資源方面的對立衝突。老年人已經日益從道德高地上滑落,開始向著傳統文化的反方向前行,他們首先是道德滑坡的受害者。

其次,經濟條件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道德水準。孟子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相信人性本善。但考慮到孟子還説過“民貴君輕”、“有恒産者有恒心,無恒産者無恒心”。當面臨“無恒産”的困境時,則“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在救人困境中,圍觀者擔心,老年人容易産生由社會保障體系滯後而來的訛詐心理。這種高風險正是“老無所養、病無所醫”時代孕育的怪胎。利用民眾的善意來轉嫁自身的負擔,利用社會的惻隱來進行訛詐勒索,這正是一個無保障社會下弱勢群體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無奈選擇。

孫立平教授認為,“我們經常説當社會在墮落時,造就了一批為富不仁的富人,而窮人還保持了勤勞、樸實的本色,但是可能事實並不是這樣,社會墮落的時候,窮人也會隨之而發生墮落,而他們墮落的過程甚至超過了整個社會的墮落。為什麼?因為他手裏沒有資源去抵禦這個墮落的過程。”

老年人並非當下唯一受到排斥的群體。農民工子弟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權,外來人口享受不到城市的發展果實……於是,在社會狂飆猛進的時代背景下,經濟和道德兩方面的馬太效應越發明顯。當然,不是所有的社會問題都要歸咎於社會制度,歸咎於貧富差距。身為弱勢群體也並非意味著他們可以顛覆基本的道德底線。但社會中的不平等越來越呈現出以經濟地位為區分原則的特徵時,“底層相殘”將愈演愈烈,最終,誰都免不了成為受害者。我們不得不懷疑社會發展的意義何在。

在多起涉及救人困境的案件中,引起爭議的判決可能來源於《民法通則》所規定的公平原則,比如第132條: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這一齣于避免受害人無法舉證對方過失而不得已承擔所有損害的“熱血法條”,卻在實踐中導致“冷血判決”——即使毫無侵權過失的公民,也可能被責令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甚至包括見義勇為的好人在內。

在許雲鶴一案中,我們看到媒體對案件調查過程的質疑[詳細]。但最終法律並未依據事實進行判斷,而只是依據想像來進行判決。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兵説,在基層法院,類似彭宇案、許雲鶴案這種“和稀泥”的審判方式並不鮮見,資深媒體人士季衛東也提到,“司法系統往往不是追求一個正確答案,而是各打五十板,或者按照四六分成”。何兵認為這是一種“墓碑式”的判決,它傳遞了一個恐怖的信號——原告承擔舉證責任的原則可以被模糊掉,在雙方都沒有確實證據的情況下,這樣的判例意味著,“沒有證人證明我沒撞的情況下,就算我撞了”。

法律是道德的最後一道防線,培根談到:“一次不公的司法裁判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則把水源敗壞了”。當人性不可信、當法律不可靠,那麼道德的敗壞、社會信任危機和信任紐帶的斷裂,是免不了的。

法律並非當下唯一一個公信力受到質疑的對象。我們看到朝令夕改的政策,看到雷聲雷語的官員,看到名聲敗壞的慈善……有人認為,公權力是挺立社會秩序大廈的支柱。孫立平教授説,權力失控的直接結果,是社會維護公平正義的能力在降低。這將導致社會的不穩定。而按照英國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解釋,當人們缺乏對社會契約的信任時,就會重回“萬人對萬人的戰爭”狀態,在這種相當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下,他們互相反咬,甚至互相吞噬。

 
相關閱讀
民意、法律、行政的三方博弈
    現有的夾雜道德審判和司法審訊的案件中,出現了民意、法律、行政力量三者博弈的現象,這種現象對司法公正的傷害不言而喻。我們實際上需要健全的法律審判體系,專業理性的媒體關注,對案件保持中立的行政態度。
面臨救人困境時,你如何選擇?
    自南京的彭宇案開始,助人為樂不再是一道簡單的道德判斷題,而是一道帶有法律風險性的社會難題,當你面對一位急需幫助的老人時,你會選擇幫忙嗎?
往期回顧
三公經費:公開公平公正
三公經費:公開公平公正
人肉搜索:要真相不要隱私
人肉搜索:要真相不要隱私
真相:渤海漏油事件的奢侈詞
真相:渤海漏油事件的奢侈詞

    日本電影《楢山節考》講述了發生在一個貧困的山村裏的故事,活到70歲的老人要被長子背到楢山上丟棄(曰“參拜楢山神”)。老人們努力維護著這種傳統並視不守規矩者為不道德的人。貧窮似乎是高懸于頭上達摩克利斯之劍,並且催生了一種異化的道德標準。所有人都只為生存而掙扎,既沒有人爭取平等的權利,又沒有公權力來維持人性的底線。但這個故事並非告訴我們貧窮是罪惡之源,它其實在講述人是如何適應環境的。身處那樣的社會,每個人都應當於心有愧。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