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9期,總第9期 / 9月23日
中國式“公事公辦”
外交從來只有一個原則,就是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的根本利益。外交不是抽象的友誼,而是具體的利益;不僅是情感交流,而是利益博弈,不一定遵循同態復仇的原則,但是仍然需要公平與正義。
面對外交事務,中國人不習慣於公事公辦,總是力求成為一個謙謙君子,以德服人。但是美國對臺軍售,明顯挑戰了中國的核心利益。而核心利益的界定,相當於一本公開的“交友手冊”。我們樂意廣交天下,不過一旦有人觸犯其中的條款,那麼中國就應當遵守自己的承諾,公事公辦,給予“相應”的待遇。它的一面是“以真心換君心”,另一面,則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在現實社會裏,中國人仍習慣於情感先行,樂於尋求公開規則之外的路徑。當下社會流行的是胡雪岩、曾國藩的處世哲學與做事之道,人人都熱衷於飯局,熱衷於經營人脈,熱衷於投石鋪路。人人都試圖打破常規,遊走于邊界,成為獲益最大者。放眼望去,到處都是人情,沒有人在乎規矩。人們崇拜的是,未做事,先做人。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種人脈與資源,尋找讓行事更加便利的可能,讓人與人的接觸空間減少摩擦。而公事公辦,往往被視為帶有一種刻意的冷漠,堵住了通融變通的手段,在熟人社會裏不免讓人生出一種距離感。
按照原則辦,不講私人情面,這本就是博弈最少、成本最低的的運作模式。但是原則,總是被中國人習慣性簡化成“原則上”。因此,堅固的制度被現實撬動産生無數的裂縫,制度的嚴肅性可以討價還價。而其權威性,消解在妥協當中。整個社會,便在這種心照不宣的默契當中,離公平正義,民主法制……漸行漸遠。
更可怕的是,公事公辦在這片土地上異化成另外一種“公事公辦”:公家之事,生人勿近。
全文
-
館陶縣政府工作人員:“縣長的簡歷是機密,不便對外公開。” -
練洪洋:“選人者要給公眾提供足夠的資訊,以事實説明被破格提拔者的過人之處,以慰藉公眾的資訊饑渴,消除公眾由資訊稀缺而暗自滋生、迅速蔓延的信任危機,同時也安撫同僚們失衡的情緒。”
-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中國軍隊對美方這種嚴重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主權和國家安全利益的行徑,表示極大憤慨,給予強烈譴責!” -
文梓人:“畢竟任何一種反擊手段都有著兩面性,在出招反擊美國、造成對方損失的同時,我們自己也會受到傷害。不過,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付出是必需的和值得的。”
-
縣駐京辦主任張海:“不掛牌,不對外公開身份,甚至不印名片。除了熟人,想找到我們可不容易”。 -
畢詩成:“利益糾葛不清,拿項目跑撥款、招商引資、接訪維穩,嚴峻的任務擺在那裏,行政審批制度、接訪勸返機制擺在那裏,哪個地方政府主官敢輕易地從遊戲中抽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