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王紅旗: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特別感謝各位在百忙當中擠出寶貴的時間,共同探討思想,相聚友誼。這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今天是我們2015年的第一次中國女性文化論壇,感謝大家的支援,歡迎大家的到來。今天的論壇嘉賓,可以説是五、六代同堂。有前輩學者朱虹教授,她是82歲高齡,是1980年代將西方女性主義文學傳到中國的第一人,也曾是鄧小平去美國的翻譯。我們都特別尊重她,今天她是自己打的來第一個到的,真的很感動。還有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航空航太大學、中華女子學院、首都師範大學、全國婦聯、中國婦女報的知名學者,中國網80後,90後的記者朋友們。
我們今天相聚在一起討論“女德”這個話題的淵源,是受中華女子學院《思考與關注》的啟發,其中的“女德班”聚焦與點評欄目選載了“女德班”教現代女性守婦道,“女德班”是一場封建糟粕沉渣泛起的鬧劇,資本如何通過偽道德綁架女性:評“女德學堂”等文章,讓我很震驚。為什麼會出現“女德熱”現象?我想,可能因為有很多人是“缺德”的,但缺德的卻不僅僅是女人。也就是説,目前雖然家庭所面臨種種問題與挑戰,的確需要道德重建。但為什麼沒有出現“男德班”教育熱,而“女德班”卻由“北上廣”不斷蔓延。我和在座的學者們打電話商量,大家都説我們作為有社會良知與責任的高校知識女性,應該對這種“女德熱”現象進行剖析與反思,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正是在諸位的鼓勵支援下促成了今天的論壇。封建傳統“女德”,是數千年中國封建社會針對婚姻家庭規範婦女的道德倫理。它的核心內涵是“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男主女從”,“男主外女主內”。是男權統治把女性囿于男人之下家庭之內的、千古奇辱的性別壓迫與歧視。雖然體現農耕文明社會家庭勞動分工的特點。但是,如今社會從“比體力”發展到“比智力”的知識經濟資訊時代,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比智力”女性是同樣可以出類拔萃。世易時移,如今再宣揚封建“女德”,對當代女性進行奴性屈從教育,不僅與男女平等、性別和諧的現代社會倡導的道德倫理相悖,而且,會給遭遇家庭不幸的女性造成更多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自我迷失。在不成熟的思考中,設置了四個方面的議題:其一,當代社會“女德教育”的複雜現象剖析;其二,封建男權文化“女德”倫理內涵的批判;其三,“女德”文化的歷史變遷;其四,如何以性別平等建構當代社會女性道德倫理。希望通過諸位發表自己的觀點來逐步深入完善。下面請我們尊敬的朱虹老師談談她的看法。下面請我們尊敬的朱虹老師談談她的看法。
朱 虹:這是一個談理論的會。我是做翻譯的,腦子裏沒有理論,但是王紅旗老師説要來,我就來了。紅旗説,討論“女”德。我第一個反應,德,美德有沒有性別?我們説愛國,愛勞動、愛環保……這都是“德,”但沒有性別。“女德”是“女性”的德。我推想,那是相對於男人而言。“女德”應為男女關係,性別關係或者家庭關係裏女人的“德。”至於王老師説那種“女德”的“培訓班,”我聽了嚇一跳。我只知道有些英語補習班那是爛的一塌糊塗,純粹騙錢,哪想到時下這種所謂的“女德”培訓班。但是作為“女德”一部分的家務勞動,我有一點點想法。第一點,女人在家裏面的勞動——做飯、看孩子、洗衣服……這些活兒拿到外面去做,或請人來家裏做就得付報酬,説明這個勞動是産生價值的。唯獨女人在自己的家裏頭做,她創造的價值就得不到社會的承認。按理,女人的家務勞動,支援了丈夫出去上班,支援了孩子去上學,她創造了價值,年老的時候應該得到“退休”金,不是福利,不是施捨,是她的勞動所得。不僅如此,家務勞動按照恩格斯所説,雖然創造價值,但本身是重復的,所以女人一輩子做家務勞動還是挺虧的,要你教書什麼的,你本人業務水準逐漸提高,職位不斷提升。家務勞動是重復性的勞動,你本人年復一年的做。所以女人的家務勞動,創造價值,可是不僅得不到社會的承認,而且還包含一種犧牲,因此更應該給予認可和補償。這是我從“女德”想到的。第二點,我感到女人的這一生,好像是一條線: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我常常聽到一句話,“家裏有個老人真好——接個電話、收個快遞、下課了接孩子,準備晚飯……”這種誇獎,常常指女性老人,這些“好”都不是為老人本人,都是無報酬的為他人。女人一生就這樣一條線畫下來?能不能換一個線路,把女人的一生畫一個圈?從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到了老年能不能沿著圈兒回到“童年”?我發現,老年過得好,也有點像童年:無牽無挂,開心地玩,學新本領,擴大社交圈子,享受生活,雖然時間所剩不多,但都屬於自己,要好好支配。譬如,原來沒有條件玩的,現在可以玩;原來沒有機會學的,現在可以學,提升生活品質。我之所以産生這個思想,純粹是偶然的。我年過80,想換一個環境,換一個活法。聽説懷柔的水比北京的水好,懷柔的空氣比北京的空氣好。恰逢去年APEC“熱,”我們外文所的西班牙文學專家林一安先生,組織我們外文所的部分退休老人和家屬到懷柔去玩,住在APEC附近的“聯建老年公寓。”我基本上未接觸過養老院,一個籠統的印像是他們要從老人身上把投資賺回來。可是在懷柔北的這個“聯建,”我覺得氣氛很平和。原來是國營,上屬北京市鐵路局。於是我就入住了,每天在網吧埋頭做我的翻譯,對其他活動不聞不問。後來,有一天,其他老人竟然侵入“我的”網吧!這些從未碰過電腦的老人現在天天來網吧玩電腦遊戲!原來,馬路對面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碩士生們來養老院義務教電腦!這時我才注意到,老人的活動很多,電影,球類,自行車運動,太極拳,體操,聲樂,懸腕寫大字,抖風轱轆,玩什麼的都有,真是多才多藝,還不算每週的茶話會。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樸實的農村老大爺,一進門就大聲説:“我要看三國演義!”有個婚介攝影公司義務給我們照相。我們不都老了嗎?他們偏偏帶來漂亮的服裝給我們換上,給我們化粧,好像非要把我們照得人人減少20歲!由此我想到,我們生命的這一條“線”可以變成一個完美的“圈”,享受老年。隨便翻翻王紅旗主編的《中國女性文化》學刊,看到她有一句話,説女人“放飛夢想”可以“從30開始,”“從40歲開始,”甚至“從50歲開始”,……説到“50歲”就變成省略號了,就停下來了,讓我給你續上吧:從80歲開始,好不好?我在電視上看關於人大政協的報道,聽衛生部黃部長説到人體器官捐獻問題,我要在這裡呼籲我們老年婦女朋友,我們應該推動這件事。我們孕育生命,最懂得生命的價值,最熱愛每一個生命,因此應該在捐獻器官上做出我們的貢獻。1978 年我第一次到美國,受環境影響,立刻簽字立了遺囑捐獻遺體任何有用的部分。回國後我到我的合同醫院,同仁醫院,説我這個遺囑能不能存在你們這兒備用。對方説我們沒有這個服務。
王紅旗:朱老師談得讓人感動。她對女性一生為家庭“無我”犧牲的傳統“女德”觀念,進行了鞭辟入裏的剖析。尤其是,她提出把女人一生的“一條線”畫成“一個圈”,以自己真實的生活,倡導和踐行新的、現代性的女德觀。下面有請魏國英老師發表高見。
魏國英:我講的題目是,傳承優秀古代傳統,構建當代性別文化。去年底,在輿論關注和政府監管部門的介入下,廣東東莞的“女德班”鬧劇告一段落。但從新聞報道中得知,“女德班”也得到了某些女性的青睞,學員中還不乏高級知識分子和幹部。2013年,《中國婦女報》曾報道廣州重點中學真光中學要招收兩個“淑女班”,開設烹飪、口才、禮儀等課程,引發了一些大學生在真光中學門口抗議和教育界的熱議。看來,在國家大力倡導復興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杜絕和防止腐朽、落後的性別觀念借機沉渣泛起,的確是需要全社會給予關注的問題。今天,首都師大女性文化研究中心舉辦“當代女德與性別關愛倫理論壇”,就很有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這裡,我僅就在當代先進性別文化構建中如何承傳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談點想法,與同志們交流探討。傳統文化是一種歷史的存在,傳統文化的影響是一種歷時的形態。任何時代的文化,除了外來的新東西以外,都必然是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與合理延續。因之,構建當代先進的性別文化,對傳統性別文化的縱向繼承和橫向轉化開拓是其不可或缺的成分。首先,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應在承繼賡續的基礎上,結合時代條件加以弘揚,使其具有新的豐富內涵。毋庸置疑,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存在的精神標識,是當代性別文化建設的寶貴淵源和巨大財富,也是男女兩性修身養性都應汲取的有益營養。例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及效忠祖國、敬重父母、尊師重教、勤勞節儉、謙遜禮貌、忠厚仁義、嚴己寬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規範個人責任和義務的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是中華兒女共有精神家園的精髓和靈魂,也是當代性別文化建設的源頭活水。其次,對於糟粕性的傳統文化,要堅決地加以否定和摒棄。在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我國是以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礎上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作為統治形式的。它必然要求建立與這種制度及其統治形式相適應的家長制和維護以宗法利益為核心的男性支配權。以“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為基本特徵和基本內容的封建女教和女德,嚴格地説,它是歷史——包括文化傳統歷史——演進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從根本上講,它是為維護男權中心主義和鞏固封建制度統治、對廣大婦女實行束縛、奴役和壓迫服務的。對於這些文化糟粕,在構建性別文化時,理所當然地要給以批判和加以拋棄,同時還要警惕它披上新的外衣,即以“新瓶裝舊酒”的形式重返文化市場。復次,對傳統文化中的某些可貴因素可以也應該進行現代轉化。如同列寧所説,“每一種民族文化中,都有兩種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我國一些具體的文化傳統往往又是良莠雜糅,精糟共存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分析、鑒別和選擇、批判的基礎上進行繼承和轉化。以傳統文化的“相夫教子”為例,從本質上説,它是主張通過男子——丈夫和兒子的社會價值,來衡量和體現女子即妻和母的功能與作用的。在觀念上,它剝奪了婦女應有的主體意識和自主精神;在行為範式上,它把女子束縛在家庭生活的狹小天地中。這是一種牢籠,也是一條繩索,即女子比普通男子除政權、族權、神權之外還要多受的夫權繩索的束縛。而與此相關的“母以子貴”、“妻以夫榮”的“相夫教子”的目的也就變得虛偽和可憐了,它畢竟是以剝奪他人——女人的獨立權益為代價的。但事物還有另一面,這一具體的文化傳統還有某種現代轉化的餘地。那就是,當代女性一方面要從舊式“相夫教子”“良母賢妻”的生活價值模式和精神枷鎖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可以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即重視發揮妻子對丈夫的影響和母親對兒女的教育作用,從而在一個新的層次和層面上,煥發女性改造世界與周圍環境的主體性,為傳統的女德文化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對傳統文化的承繼與轉化,還是否定與摒棄,都要立足並且踐行性別平等這一價值標準。在倡導發揮新時代女性“相夫教子”的新功能時,也要積極倡導並推動男性承擔起“相妻教女”的職責,因為作為獨立平等的個體,夫妻雙方具有互相支援、共同承擔撫育後代和家務勞動的同等義務和責任。在倡導徹底拋棄“男尊女卑”、“男內女外”、“男強女弱”的傳統性別觀念時,要明確認識並大力傳播這既是對女性的解放,也是解除對男性的束縛。因為不平等的性別文化和傳統的性別分工,既剝奪了女性社會參與的權利,也使得男性承受了過重的社會責任,限制了他們充分參與並享受家庭生活的機會,也限制了他們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當然,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的權利,無論是選擇做“全職太太”、“家庭煮夫”,還是選擇做兼顧家庭的“職業人”,都應得到社會尊重和保障。但作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和主導輿論,還是要以形成認同男女應平等地參與社會和家庭勞動的社會共識為己任。改革開放後,隨著多種思潮的涌入,學界和媒體曾出現一種呼聲,認為新中國倡導的“男女都一樣”,“男同志能辦到的,女同志也能辦到”的思想觀念忽視、抹殺了男女兩性間的自然和文化差異,提出“用恢復性差異的概念來‘恢復’婦女的性別身份”,這種以告別新中國前30年婦女缺乏性別特色的“舊”身份,走向新時期有女性特色的“新”形象的“新舊轉換”的主張,又為某些陳舊性別觀念回歸留下空間,這或許正是眼下陳腐的“女德”雜音頻現的一個原因。因此,我們在構建當代先進性別文化時,既不能對傳統文化消極適應,也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東西,而是要從我國的國情和婦女狀況出發,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進行辯證合理的區分。這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工作,需要學界深入研討,也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投入。
王紅旗:魏老師的講話,非常具有歷史性和建構性,不僅針對當下為什麼會産生“女德熱”的原因把握得很準確,而且從歷史與現實層面,提出了建構新女德首先要有“性別平等”意識。下面請韓賀南老師發表高見,聽聽她對這個問題是如何認識的。
韓賀南:我講的題目是,婦聯組織對婦女的角色期待。我也覺得這個論壇,出的這幾個題目特別好,但是我真的不知從哪説起。剛才聽了魏老師的發言,很多觀點我是贊同的。因為我們真的是對女德建設應該好好的思考思考,文化傳統的東西是老祖宗一代一代的人積澱下來,很不容易改變,很多東西都是在我們血脈裏的。甚至有些東西你要去改變它,要和人們的習慣去抗爭,還要和人們的情感去抗爭。你説我想要這樣的一個女性,他説這樣的一個女性就和我想像的不一樣,和以前的不一樣,以前的好女人都是什麼樣的?有一個模式的東西在人們的印象裏面。但是這個模式我們覺得它又太陳舊了,我們不能像過去那樣“三從四德”、“六禮七齣”的。女德肯定是隨著時代進步的,我們賦予它什麼樣的時代的內涵,又繼承傳統的精華,又有時代特性,對這個時代特性也得把握好。不同的歷史時代女德的含義肯定不一樣,不能把老祖宗“三從四德”拿出來,説現在女人太缺這個東西了,應該拿出來,但那裏邊封建的東西非常多的,不符合現代人的需求,而要建構新的東西又真的是比較難。那麼,現代女德核心的內涵到底應該是什麼?這個是很值得討論的。現代女德的核心內涵肯定得體現女性的主體性,為女性的能力增長,鼓勵女性為社會做更大貢獻,圍繞這個來建設女德。另外,像剛才朱老師説的,為什麼專門有女德?它是相對於男性的關係而言的,道德是一種規範,行為規範,僅次於法律又高於風俗的一種規範。不論女德也好,男德也好,都是與男女之間的關係建設相關聯的。男女之間的關係,大女子主義不行,大男子主義肯定也不符合現代的要求,所以現代的女德一定是要有利於建構平等和諧的性別關係。那平等和諧的性別關係肯定就不是一方為主,另一方為輔。在具體關係情境當中,不是一方是主要的,另一方總是次要。不是主體與客體,主體與他者的關係。應該是兩性之間的平等和諧的互動的關係,我這是對朱老師發言和魏老師發言做簡單回應。我覺得,婦聯組織在中國婦女運動的引領和推動方面,還是起非常大的作用的,最近我認真學習了新時期以來的全國婦女代表大會報告,看到婦聯組織一直是很倡導女性要做新時代的新女性。新時期的新女性應該有什麼樣的特點呢?我覺得,首先強調新女性的精神特質,這個精神特質是不同時代有不同要求的。 20世紀80年代是這樣的,做“四有”、“四自”的新女性。不同歷史時期對女性的期待,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是緊密相關的,當然也與婦女的生存狀況、發展狀況緊密相關的。20世紀80年代國家是剛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那個時候就是市場經濟對女性的生存發展狀況的衝擊比較大。80年代初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女工下崗,還有婚姻家庭問題特別多,女性“被離婚”的比較多。中國婦女五大報告就開始提出了“四自”,那時候的“四自”是自尊、自愛、自重、自強,六大報告改為自尊、自信、自立、自強。20世紀90年代,要做“八觀”、“四德”的新女性。這個“八觀”是什麼呢?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有婦女觀,婚姻觀、戀愛觀、生育觀、教子觀。“四德”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新世紀以來主要強調婦女的主體性、主體意識與創新意識。倡導女性創新、創造、創業,鼓勵女性奮力開拓,永葆敢為人先的創新氣魄,創造新崗位、創造新業績、創造新生活。可以看出婦聯組織對新女性的期待,精神特質裏面也有道德層面的,而且新女性道德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有家庭關係的,有社會關係的,我覺得還是比較注重從個體的、家庭的、社會的各個層面,來如何塑造女性的精神特質。此外,還可以看出,婦聯組織對女性的角色期待是個複合的角色系統,不是強調女性美,“男的負責掙錢養家,女的負責美貌如花”。這裡面所説的複合角色系統,就是社會角色和家庭角色融合的角色。這裡的家庭角色,我把它叫做“家庭內社會角色”。就是説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是連接社會的。有時會以為,似乎婦女天然的就是家庭建設的領導者,好像應該把家庭建設的責任賦予給婦女。我覺得家庭建設婦女一個人承擔,擔子太重了。道德的建設也好,家庭建設也好,一定都是男女共建的。一方面來負責對另一方面進行道德的教育她是承擔不了這個責任的。所以得好好研究。我記得五四時期李達説過這樣的話,他從社會系統的角度談婦女解放,他曾説男女一體的個人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我們經常説個人是社會的基本單元,但是李達説沒有男女兩性的結合,人類就不會繁衍,也就不會有社會。其實不僅是繁衍問題,男女之間的合力,思想、能力、方方面面的合作和碰撞,一定會産生一個新的東西出來,就是新的力。所以,家庭建設也好女德建設也好,一定是男女共建的。
王紅旗: 韓老師從當代婦女史的角度觀,詮釋了婦聯組織對新女性的道德人格建構的歷史變化,提出家庭道德的男女共建”觀點是很有現實意義的。下面由鄭新蓉老師發表她的看法。
鄭新蓉:知道有女德班,而且應該是去年炒得厲害,今年顯得聲音小一點。但是,就本質來説,我到現在還認為這個是社會裏面非常小面的東西,至少正規教育、公共學校中很少,民間教育裏也可能還不是普遍的。因這個議題與社會潮流相逆,所以説會引起特別關注,也有媒體願意把這種離奇的東西放大。首要的事情,我們應知道這類教育有多少,分別在哪些地區和教育機構。第二,來自婦聯的,高校的、研究機構的,能不能齊心協力做一項調查,評議一下現在女性的道德水準,我們可以比較不同代際的女性,也可以和男性比較,拿一些公共議題、私人議題、道德的議題用網路的方式進行調查,使討論更有言説的依據。在我看來,我們這個社會的進步、人類社會進步的核心內容不會變,其中之一是,不能依崇一個人的身份、家世、性別而獨特地賦予一些人道德規範。比如説對奴隸的道德和對主子是不一樣的;又比如在一個民族不平等的年代,對依附性民族或弱小民族的道德規範和對主流民族的規範不一樣;再如同傳統社會的君臣道德不一樣;男人和女人也有不同道德規範的。近代以來,社會最大的一個進步就是建立了依據每個公民個體而不是依身份特徵的普遍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如果我們單獨提女性道德、農民工子女的道德,農民工的道德等,無疑我們都得重新思考人類社會走過的幾百年曆程,到底它的合理性和進步在哪?我們要重申人類社會進步價值:人的平等和人的解放。在生活層面,的確有很多現象值得思考:我常常接觸一些成家立業的年輕人,丈夫們就會説鄭老師你勸勸我的夫人,她不想要二胎,會付出太多;也有男士半開玩笑跟我説“鄭老師,年輕人把你的女權主義理論學歪了,兩口子在家裏洗個碗都要今天她洗明天我洗,分得那麼清楚”;原來給我家打掃衛生的是一個40多歲的阿姨,幹活的時候老跟我説像她們這個年齡這麼踏踏實實做家務活的女人越來越少,今後你們城裏人越來越請不到人,村裏年輕農村女性更願意去打麻將、在家呆著、幹什麼都不願意出苦力,不如上一輩那麼勤勞了;近期媒體曝光,女孩子美容不惜花大錢和冒毀容風險,反映出女人不靠勞動靠“顏值”的價值觀;前段時間房地産畸形發展帶來的“丈母娘現象”等等。上面列舉的現象堆積在一起,人們需要尋找原因,這個社會就覺得要有出口。如果從最經驗層面看,近年來的“女德教育”、“女德班”是和這些點點滴滴的東西相關的,但是點點滴滴東西為什麼就變成教育女人或者“女德”問題了呢?其實中國發展就像一個高速快速列車,跑得太快了,衝撞了太多的東西:我們的資源,我們的環境,我們的道德。這是眾所週知的。在我看來,衝撞過程當中可能最大一個結果就是社會的分層分化。這個社會可能有太多的人其處境、際遇實際上”挺悲催“的,我原來不接觸這個詞。而且可能“悲催”的人群中,男性尤其社會底層的男性更多。他們常常比同一階層女人還不幸,他們受到的壓迫更深、承受的壓力更大,因為男人要成家立業,養家糊口。中國發展光環後面,的確有無數男子充當著最苦力的勞動者,為炫麗的發展奠基,他們奔波、流動,遠離家人,承受著生活和職場的各個方面擠壓、剝奪。這些不幸和壓迫,都要有一個習慣或社會默許的出口,需要一種轉化。那麼做什麼樣的轉化呢?就是把自身所受到的這種資本主義全球化帶來的原子化的個人,所遭受的壓力“合理”地轉向更弱者。在家庭關係當中,人們常常可能會轉向他還能名義上或者借助傳統文化去往下指責的那種人,那就是女人。社會對女人的那種失望和憤怒的感覺是複雜的,這些失望和憤怒會表現在私人或親密關係中,也會表現為公共話語。諸如,女人不勞而獲,女人搶男人飯碗,女人虛榮炫耀“顏值”,女人嫁不出去。凡此種種,結整合“女子道德”議題,“女德”在這個意義上是某種社會情緒的“替罪羊”和發泄渠道,而且會在很大層面發酵、擴散。關於大家談及如何重樹新女性形象?我們可以談新男性,新女性形象,但是可能不能拿“德”去框住,不必談男德或者女德應該怎麼樣,也不必沿用這些舊概念談夫德、妻德等等。新女性在道德建設方面可以研究,可以講,但是不能用“女德”約束婦女發展。在此,我談兩點建議:第一,我們的媒體要客觀宣傳,甚至放大宣傳關於中國女性正面形象。目前媒體上關於女性真實、豐富、多樣、正面的形象太少了。我們都知道,女性不是只有生活在廳堂和廚房的簡單面向,大多數女性不是在靠和小三打架過日子,但是我們的媒體描繪出來的女人生活就是消費主義的,不安全的,結婚就要房子的。生活當中大多數的女性、正能量女性都沒有客觀反映出來。像在座的翻譯家朱虹老師這樣的女性的精彩誰知道?我們能不能有一種聲音,包括我們這個網,就是將精采的、豐富的、多面向的女性生命、包括男女兩性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互動和諧的故事都展現出來。這既有個人價值,也有社會意義。現實生活中,夫妻共處有很多模式,其實女強男弱也能和諧幸福,男強女弱也能和諧幸福,多樣態家庭有很多和諧、正面的案例。媒體要把普遍性、真實的、多樣性生活反映出來,哪怕反映普通女性和男性生活,使他們更為真實、積極和發展的面貌能夠走到社會舞臺上來,這是一項特別重要的性別文化建設。第二、制度建設和社會建設,我特別把制度建設和社會建設放在一起談。按老祖宗的預言,一個社會過分談德的時候可能就失大道了,你大談道的時候就是失道,人人談德的時候就是缺德的一個時代。我們的電視媒體也在極力宣傳道德楷模,可宣傳的是什麼呢?一個家庭病一個人或死一個人或傷一個人,那麼,這個家庭中的一個人或一家人的全部時間、金錢、生命就搭進去了,或者是母親或者是孩子;又如,一個人就因為他撞了一輛有錢人的車就可能一輩子過著奴役般的生活,他就沒有錢嘛。當如果這個社會有很多很多的人僅僅因為這些偶然事件,他們就根本過不上正常人生活,他的能力、潛能和希望就都完了,這個時候仿佛可能真是,也只能是靠狹義道德或者道德的慰藉幫他們了。這也反映出一個社會的基本保障制度、社會的互助制度還有漏洞,一個人僅僅因為家庭偶然的各種情形就落入一種完全沒有自我生活和自我發展的生命中去,他(她)的自主性就是照顧一個人一輩子,這時候如果只談道德意義而不談社會建設,是不合適的。不能只拿道德的東西去慰藉無常的命運、無端的犧牲和無休止的奉獻。何謂制度建設?其核心內涵是,任何一個人他\她哪怕有孩子的拖累,家裏有殘疾拖累(被拖累的又以女性為多數),都還能走入公共社會生活,還能發展自己的才能,還有成長為一個健康成熟的社會人性的那種空間。一方面是政府提供基本保障,另外一個是社會或社區自治或自助建設(或許家族也是一種力量),兩者缺一不可。在新型的性別文化建設過程中,需要正面澄清一些問題,其中包括道德建設。比如説我們的消費主義傾向,比如重財富輕道德、一夜成名,這種文化的確多少讓男男女女都中了些毒。如何辨析這些東西,讓我們這個民族和百姓能夠道德上自新,或者在精神上保持健康向上活力,必須是全社會的一些事情,而不是不單單先從女人開始。北師大女教授協會,連續四年在北師大開設“女教授講壇”,讓如朱老師這樣的各學科女性教授去講她的人生、專業樂趣、事業追求、家庭勞作,子女教育,講如何權衡家庭和事業,如何與配偶相處,讓年輕人看到原來還有那麼有意義的女性人生,知道女性還可以那麼多樣的和智慧的選擇,而不止于功利主義和消費快樂。大學生們也意識到,狹隘的個人主義或消費主義最能讓一個人的生活閉鎖,缺少或根本沒有能動性,我們這個社會看似很發達,很物質,但是很乾癟很空虛。總之,怎麼通過制度建設、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為每一個人注入生命的活力、社會的活力,平等而負責任地生活和發展,擺脫傳統消極道德的桎梏,這是我所關注的事情。
王紅旗:鄭老師把這幾年的深刻思考與實踐經驗和大家分享,提出社會家庭道德重建的兩個方面,從個體而言需要來一個全民道德自新,從社會而言要有相應的合理的制度建設。其實我也有想法,下一步就想在網路上做女性教育課堂,在座的諸位應該是第一批講課教授。下面請姜秀花老師來談。
姜秀花: 剛才大家説的我很多都有同感,鄭新蓉老師説可能女德的影響範圍沒有那麼大,的確,從地理分佈上它確實沒有那麼廣泛,但是它的負面影響卻非常大,它好多的宣傳語言特別令人震驚。比如説,女人要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絕不離婚;要做女強人就要切掉你的子宮,切掉你的乳房,放棄女人所有的特點,等等。有的女德班在招生簡章中申明其主要的目標就是培養你怎麼做好女兒,好太太,好媽媽,好媳婦,好婆婆……各種好女人,怎麼幫助丈夫事業成功,幫助孩子成棟樑,怎麼為家裏聚財聚福。具有明顯的低估女性價值的指向性。儘管這些還只是某些人言説或行為,但是對整個社會男女平等價值觀的確立還是有很大副作用,所以我覺得還是挺值得討論的。俗話説的好,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道德是每一個時代核心價值觀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我覺得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五四青年節在北大説得特別好,“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説,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念,有什麼樣的道德信念,有什麼樣的精神追求,甚至説可以影響民族發展的走向,這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和不斷推進先進性別文化建設的當下,不少人還在鼓吹落後保守、貶抑女性價值的所謂女德觀,我們作為性別平等觀念的擁躉者,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對這種逆主流文化價值觀潮流的觀念和行為或者趨勢發出不同的聲音,明確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一是在這樣一個意識形態古今雜陳、中外混搭的情況下,以追求性別平等為己任的社會各界包括在座的各位,應該旗幟鮮明地爭取意識形態領導權和話語權,確立先進性別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地位。現在所謂的女德文化為什麼這麼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有很多幌子,在這種幌子的包裝下很多人很難去判辨它到底好還是不好。比如現在國學流行,他們就打著國學的幌子,説三從四德等一些關於女性道德規範和價值定位的一些論述是國學的一部分。我們國家這些年一直強調文化和觀念建設,十六大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十八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這樣的形勢下,一些女德班為了使自己的活動合理化、正當化,甚至會大段引用核心價值觀的一些論述來包裝自己,塑造政治正確的形象,實際上賣的完全是另外的藥。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旗幟鮮明表明態度,反對傳播陳腐婦德觀念和規範的行為,正確引領大眾確立先進性別文化觀念。二是要推動制度改革,合理分配社會資源,為婦女提供更多發展機會。我覺得為什麼會出現女德班流行這樣的情況,可能跟女性的社會發展遇到很多性別困境有關。現在社會上很多婦女在公領域中有不公平對待的際遇,在社會上找不到很好的出口,那麼她就要尋求在私領域有一定的發言權或控制權等等,就希望有一些人賦予她這種能力、權利,賦予她這樣一個角色定位、一種價值,女德班的開辦正好迎合了一些女性的需求。所以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就顯得特別重要,就像剛才鄭老實説説政府責任特別重要,政府在婦女在社會上陷於困境的時候,在公領域發展不順暢的時候怎麼進行制度建設,給她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這非常重要,應該好好思考。三是要對傳統文化中有關女性角色規範的內容進行甄別。不是説所有的傳統婦德都是不好的,像三從四德這種在等級社會産生的非常明確的是有等級觀念的婦德是不好的,因為它限制婦女的自由和創造力。但是傳統文化中也有很好的一些精華,鼓勵婦女慈善友愛、能動自立,但現在流行的一些婦德往往把傳統文化精華忽視了,而去追求糟粕的東西,所以要系統梳理我們傳統文化資源,確立一種具有正能量的精神追求或者價值觀念。四是要注意發揮婦女的主體性。鼓勵婦女去發現自己的各種潛能,學會獨立思維,爭取自我言説的環境,言説的權利。另外就是鼓勵婦女積極行動,培養女性作為一種行動主體,作為一個社會參與者,在社會上應該有的對社會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做貢獻的願望和能力,不能永遠處於被塑造的被動角色中。五是要以婦女為本,了解婦女的需求。調動婦女的主體性或者創造性我覺得還要以人為本,要知道婦女在想什麼,有什麼困難,有什麼需求,要調查婦女到底是一個什麼狀況,不能憑空根據你的價值判斷、根據你的想像去塑造婦女或者給婦女擬定議題,而要根據婦女的需求去幫助她們做創造性的人生建設或者價值建設。六是這種平等的文化塑造需要男性參與。在中國父權制的一個傳統下,往往男性有更多的話語權或者價值導向性,在歷史上,如果男性覺醒的話,婦女解放的進程就要快一些,我們國家從戊戌維新到五四運動都是男性先知先覺的,推動那個時期的婦女運動發展的特別快。我們這個時期為什麼在男女平等觀念和追求上出現了這樣那樣一些問題,可能就是父權制塑造下的很多男性面對很多壓力,男性在壓力多的時候就希望各自歸位,按照傳統角色去各自歸位的話,女性主要負責家庭,男性的壓力可能相對少一些。我覺得怎樣在這種日益多元開放的時代發揮男性的作用就顯得特別重要。其實我們男性現在很多也是很積極的,像白絲帶運動的男性。一些特別有平等意識,有社會責任擔當,有文化責任感的一些男性起來了,那麼結局就不一樣了,因為受益的不僅是女性,男性也會從中受益。當然政府、社會媒介、公民社會的責任就不必多説了。
李英桃
王紅旗:姜老師談得非常具體,尤其是對制度性建設的分條列舉,很有自己等獨特的理解。下面請李英桃老師發言,她剛從紐約開完聯合國“世婦會+20”的會議,一定有更新的資訊與大家分享。
李英桃:我一直從事國際關係研究,所以就從這個角度談幾點吧。接到紅旗姐佈置的任務,我一直在考慮如何切入並反思“女德”問題。正好在微圈裏看到一篇寫埃莉諾•羅斯福的文章,説她是最偉大的女性和最失敗的妻子。轉發該文時,我加了一句評論:“她丈夫是最偉大的總統和最失敗的丈夫嗎?”當我們談到女人、談到所謂“女德”的時候,就是像剛才朱虹老師説的,一定是相對於男人和“男德”來講的。既然是相對於男人來講,一個失敗的妻子,是不是就一定有一個失敗的丈夫呢?但人們一般很少判斷丈夫是不是失敗,也並不認為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是個失敗的丈夫。
特別是在這個例子裏,富蘭克林•羅斯福後來愛上了埃莉諾的社交秘書。彌留之際,這位美麗的秘書一直陪伴在他身邊。人們可能會覺得做丈夫的並不失敗,是由於妻子失敗,才導致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秘書好上了。仔細分析這篇小文章及其背後的東西可以發現,不光是中國文化,在西方的文化建構中也一樣,人們判斷男人和女人好壞的標準並不一樣。當我們用雙重標準去衡量的時候就會發現,女人不是“好妻子”一定是失敗的,而男人沒做“好丈夫”也不算失敗。女人在社會上做得再成功,如果不是好妻子,她的人生就註定是失敗的,男人就不一樣了。
所以當我們思考所謂“女德”的時候,或者在建設新型性別關係的時候,都必須面對這個問題。性別關係實質上是一種權力關係。經過千百年的社會文化建構,男女之間這種權力關係已經被制度化了,體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行為。同時,我們的行為又反射到這社會結構中,複製或重塑我們的文化。性別研究中有一個説法叫“do gender”説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處於不斷變化中。近代以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婦女運動的發展,婦女地位已經有很大的提高,但迄今為止,世界上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真正實現性別平等。判斷男女兩性成功與失敗的雙重標準也長期存在著。我覺得,剛才姜秀花老師講的特別好,針對那些所謂“女德”學校所帶起的腐朽文化的沉渣,我們要廣泛傳播和倡導性別平等的理念,同時以自己的行動去實踐這些理念。或許我們並不是婦女的代表,也沒有理由代表全部婦女説話,但我覺得,從媒體角度或者從婦女研究者的角度,我們可以以身作則,做我們認為對的事情,踐行性別平等理念,這樣會有助於挑戰不平等的性別結構,重新建構對男女兩性的價值判斷標準。
説到這裡,我就轉到了第二點。我不知道大家看到沒看到,這週日,就是4月12日,希拉裏•克林頓已經正式宣佈參選美國總統。如果大家看了她的錄影片的話應該注意到,中間有一個片段,她説,strong family,strong country——家庭強,國家強。對美國是這樣,對中國也是這樣。我們國家現也在強調家庭和婦女在家庭中的作用,同時也必然涉及到怎樣建構一個性別平等的家庭的問題。我剛才在這網上查了一下黨和國家領導人,在2013年10月召開的中國婦女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重要指示和講話。習近平在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強調,廣大婦女要自覺肩負起尊老愛幼、教育子女的責任,在家庭美德建設中發揮作用,幫助孩子形成美好心靈,促使他們健康成長,長大後成為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王岐山在大會開幕式上指出:“希望廣大婦女傳承美德,促和諧樹新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慈母、孝女、賢妻對促進家庭和美、社會和諧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覺得,這些説的都很對,因為是在全國婦女代表大會上,當然要討論婦女應該在家庭中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但這絲毫也不意味著男人不必承擔家庭責任。已經結婚生子的女人,當然應該盡可能做“賢妻良母”,與此同時,已婚的、有孩子的男人也應盡可能成為“賢夫良父”,就像剛才魏國英老師説到的,女人“相夫教子”、“相夫教女”,男人“相妻教子”、“相妻教女”,這是一樣的道理。實際上,男人要做好男人、好丈夫、好兒子、好爸爸,女人要做好女兒、好女人、好母親,這都是相互的,也都跟朱虹老師説的兩性關係是一致的,既然是兩性關係,就是對兩性的共同要求。
這樣,其實就已經轉到我發言的第三個方面。夫妻雙方在家庭中分擔家務,在社會上比翼齊飛,這是我心目中的和諧家庭和strong family的模樣。與此同時,我必須説,我們每個男人和每個女人,每個男人和每個男人,每個女人和每個女人都是不一樣的,你很難説家庭分工也像切豆腐一樣切得整齊劃一,一模一樣。在權利上、義務上,在理念上、原則上,我覺得,無論家庭還是社會都必須堅持男女平等原則,不能對男女兩性使用雙重標準。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忽視男女之間的差異,在做每件具體事情的時候,大家可能就會根據具體問題做出具體分析和具體選擇。接下來,我想彙報一下今年去三月份去美國紐約參加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第59次會議的情況。
這次會議上提出的一個目標就是:到2030年實現男女比例50:50。也就是説,到2030年實現全球男女平等。回國後,我跟不少人談到這個目標,他們大都認為根本不可能實現。2030年離現在只有15年了,15年能不能讓在決策領域實現男女平等都是個問題,甚至連達到30%這個上個世紀90年代的目標都是個問題,更別説50%了,要在各個領域都實現婦女佔50%,那絕對是不可能的。其實,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聯合國和各種非政府組織都希望各國政府要表現出實現男女平等的強烈的政治意願,同時要實行全面的問責制。比如説,在中國,雖然男女平等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但人們往往認為這是個“軟國策”,執行起來力度不夠,如果加上全面綜合的問責制,它可能就變成一個“硬國策”了。這次大會通過的《政治宣言》的最重要的內容就是2030年實現50:50。《宣言》還特別強調把性別平等意識納入主流。其實,如果仔細學習王岐山在中國婦女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發表的祝詞就會發現,其中就有明確的把性別平等意識納入主流的內容:“要堅決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在立法決策中充分體現性別意識,在改善民生中高度關注婦女需求,在社會管理中積極回應婦女關切,使男女平等真正體現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社會生活各方面。”中國政府在國際社會和國內都有承諾,現在是怎麼做得更好,我們覺得這方面需要進一步強化。第五點,我想回應剛才前面幾位老師都説到的男性參與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哈利•波特》的女主角艾瑪•沃特森代言了一個性別平等運動叫“HeforShe”,就是“男人為女人”,其實這也是一個“女人為男人”的運動,SheforHe。在中國,這個運動4月12日剛在清華大學啟動。它特別強調了男人在男女平等或者性別平等議程中的參與,沒有男人的參與,單靠女人是很難成功的。位於主流的多是男人,女人要進入主流,就必須通過男人把守的權力之門、利益之門。
男人需要給女人們開門放行,甚至幫著推一把,所以男人的參與非常重要的。當然,男人的參與,除了艾瑪代言的這個運動,反對針對婦女暴力的活動的規模也很大,就像姜秀花老師剛才説到的“白絲帶運動”。暴力,包括家庭暴力,好多是以性別為基礎的暴力,實際上多數情況是男人對女人的暴力,當然也不排除少量女人對男人的暴力。無論施暴者和受害者是男是女,男人的參與都同樣重要,我要説解放女人就是解放男人。最後,我還想重復我在以前的活動中提到的一個觀點。
這就是女人在社會中該怎麼做,我想説的是,女人一定要聰明be smart。因為整體而言,男人在社會中所處於的地位要優於女性,而女人已經足夠努力了,所以女人要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更聰明,不僅要比過去的自己聰明,而且要比男人聰明。在多數家庭中,我估計女人可能會承擔更多家務。在這種情況下,女人一方面聰明地安排,聰明地溝通,讓丈夫高高興興地和自己一起承擔;另一方面,認識到,在很多時候,女人承擔家務勞動確實仍多於男人的現實,在力所能及地範圍內多做一些。我並不説女人就應該多做,而是説,與其花精力花時間和丈夫爭吵,不如自己趕緊處理完事情,該幹什麼,幹什麼去,這樣效率還高些,心情也好些。我覺得,有的時候“更努力”本身也是一種“聰明”的辦法,安排好時間,提高效率也是聰明的辦法。
女大學生情感問題和求職困境
王紅旗:余老師清楚地梳理了近代“女德”觀念的演變,見解獨到,學理性很強。下面有請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劉娜老師,根據她了解的女大學生情感與就業的現實問題談談高校的女生教育。
劉 娜:我講的題目是,從女大學生情感問題和求職困境談女生教育。步入二十一世紀,資訊革命史無前例的加速經濟全球化發展,推動人類文明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在中國,隨著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深入,人們所生活的社會和環境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應接不暇,有時無所適從。如何更有效地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各類新問題,如何理解社會上出現的新情況,作為有著兩千多年傳統文化的中國,她的人們也在中、西方不同思想和文化交鋒中嘗試著各種解決之道。我所從事的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中最具挑戰的部分,就是大學生尤其是女生的人際關係和情感問題。大學階段正是年輕人開始直面社會交往、情感婚姻和職業選擇的敏感時期,這裡既有性別倫理、社會角色等常識性的問題,也包括新形勢下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現在的大學生已經是“90後”,甚至是“95後”,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進入大學後要從“家人主動適應自己”變成要“主動適應他人”。這種人際關係處理帶來的壓力,成為適應大學生活的首要心理困擾。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出現了不同層次的問題,如在室友關係上,近年來也發生了不少危機事件,以至於最近大學同學之間最流行的問候竟然是“感謝室友不殺之恩”,人際關係的緊張蔓延到睡在上下鋪的“兄弟姐妹”之間;在兩性交往中更是頻繁出現由於愛情觀不正確出現“畢業就分手”、“練愛”、“不求天長地久,但求一朝擁有”等的錯誤觀念,大學生的情感處理不當必然會出現影響學業、心理問題、人身傷害的嚴重後果。尤其是女性大學生的情感困惑和身心傷害,最為引人關注。因失戀處理不當導致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的案例,所佔的比例接近我所經手的心理問題學生的三分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很多大學生的愛情觀是模糊的,他們對個人的自身發展、婚姻兩性關係是迷茫困惑的,要麼自我封閉壓抑或從各種媒體上的碎片式資訊中尋求幫助,要麼從周圍夥伴處討教取經,容易被不正確的思想和文化影響,誤入歧途。在做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中,應對女大學生求職困境的心理疏導、求職策略指導、崗位推薦,佔據了我的大部分精力和時間。女大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品質與男生相比都處於劣勢,就我的學生而言,水準相當的男畢業生和女畢業生,最後收到用人單位錄用通知的比例將近3比1,而且有一半男生最後都改簽了單位。在學校裏,表現優秀的女大學生無論從成績還是從綜合能力上,都不比男學生遜色,但在求職過程中就不那麼順利了,也會碰釘子,吃閉門羹。如何樹立女大學生的職業自信和性別關愛是相當一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應對的問題。面對女大學生的一系列包括人際交往、情感和求職困境等問題,高校非常有必要通過課程、講座、沙龍或個體諮詢等形式,來增強大學生對性別差異性的認識、女性自我保護意識培養、個體職業生涯發展進行規劃。近兩年,社會上一些機構或是大學裏出現的“女德課”和“淑女班”,也許正是人們嘗試用傳統的女德教育,來解決現代女性婚姻家庭和職業發展等問題的一種現象。某些機構和學校開設“女德課”和“淑女班”,也是因為有這樣的社會需求,也有它出現的必然性。大學開設“女德班”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過弘揚和踐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女大學生人文素養、職業能力和人際關係能力,進而緩解女性作為弱勢群體在社會變遷中所承受的壓力。課程以講座的形式邀請國學講師或者社會成功女性擔任授課教師,內容有的從國學經典如《論語》、《弟子規》等的經典詞句出發,結合現代女性獨立意識和典型案例,鼓勵女大學生從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發展的角度提高素養和能力,樹立當代社會獨立女性地位和形象,以便更好的處理人際關係,解決情感困惑,理解職場的性別差異。但是,對此類課程,我們要保持審慎的態度,避免將內容局限在只講授約束女性思想、規範女性行為的“三從四德”傳統落後思想,而是要結合時代特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吸納傳統女德思想的進步精髓,以培養現代女性的獨立精神、創造智慧和社會責任感。當然,我們還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認識到學校通過講座或課程來培養,提高女大學生自身認知水準和能力,只能從自身層面應對人際交往、愛情婚姻、職業生涯發展遇到的問題,但對於像女大學生求職困境這樣的複雜社會問題,還需要依靠全社會的關注和投入。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通過科學的社會調研,了解目前女大學生的道德現狀和面臨的具體問題,再採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來分析問題的歷史和現實原因,系統性構建解決問題的方法。基於對問題的理性分析,西方的經濟學理論已經做出了很好的貢獻,可以洋為中用,拿來借鑒。最近我關注的女大學生就業困境問題,也找到了突破口,就是用經濟外部性來闡釋很有説服力和建設性。經濟的外部性是指“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另一個相應的經濟主體,卻沒有給予相應支付或得到相應的補償。”比如我們的工廠生産可能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但並沒有對此付出生産成本,這體現了外部性的負面影響。再比如義務教育,也是有外部性的,因為教育本身不産生收益,但受教育者提高了素質和能力,必然帶動社會建設方方面面的發展,教育對社會發展就産生了正面的外部性。女性作為經濟主體,當她結婚、生育、撫養小孩,是對家庭這個社會最小單元進行投入,對家庭和社會的人力資本提升做出了經濟貢獻,帶來了廣泛的社會效益,産生了正面的經濟外部性。但是,目前我們的社會福利和行政機制還沒有正面系統的給予補償和保護。就女大學生就業困境來看,除了受到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的負面影響使得就業崗位減少,用人單位也會考慮自身成本負擔,儘量減少或不招女大學生,不是因為女性的知識和能力水準相對於男性有多少差異,而是擔心招了女大學生尤其是女研究生,不久她就面臨結婚生育等問題影響工作,而企業這部分的損失又得不到政府的經濟補償或稅負減免,肯定會審慎招聘臨近婚育的女性員工,這種理性的選擇也無可厚非。但是,作為將要承擔更多家庭責任給社會帶來正面經濟外部性的女大學生,要承受用人單位的性別歧視和巨大的就業壓力,更有失社會公平,也造成巨大的人力資本浪費。經濟外部性是無法通過市場經濟自行調整達到平衡的,必須借助除供求方外的第三方力量介入加以協調干預。因此,政府應該發揮杠桿作用,通過出臺激勵政策和矯正稅,來平衡因為女性承擔家庭責任而影響就業的經濟外部性問題。目前,我國在生育保險、女工産假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但還不夠健全,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生育福利政策,再結合我國國情,不斷發展完善我國的生育和育兒福利政策,從根本上緩解女性求職困境。筆者認為,針對大學生的“女德”教育是女性關愛的一種嘗試,出發點是關愛女性、培養女性綜合素質、提高職業能力和社會適應力,但是,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還不能就此止步,採取科學嚴謹的態度,正面女性所面對的社會家庭個人問題,深入調查研究,探究問題解決的根本之道,從而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對此責無旁貸。
一個女性獨立的真正內涵
王紅旗:劉娜老師從學校女生教育的課程實踐,講述了女大學生面臨的情感與就業方面的雙重困惑,在高校以國學來講授“女德”,一定要明辨糟粕與精華。這也回應了剛才幾位老師的看法。他們學校在她精心的具體部署之下,女生教育做得很有實效。是值得推廣的經驗。下面有請中央民族大學于玉蓉老師從古典文學中的女性形象來談談。
中央民族大學教師 于玉蓉
于玉蓉:尊敬的各位老師們,我講的題目是,從《詩經》中的“棄婦詩”看現代女性的“獨立”,很榮幸參加今天的“中國女性文化研究基地學術研討會”,能與國內優秀的女性專家、學者面對面的交流對我來説是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
其實我對女性主義的認識並不系統。在座的老師當中,除了王紅旗老師之外,我可能最了解的就是朱虹老師,因為我讀博的時候接受新華社《瞭望》新聞週刊的約稿,為朱老師寫了一個人物訪談,我在了解朱老師的履歷、學術論文、譯著以及多次採訪她的過程中,對我們中國女性主義有了初步的了解。我覺得朱虹老師今天來參加的是“前鋒論壇”,但我認為她不僅是前鋒也是先鋒,因為她是我國第一代女性主義學者,“上世紀80年代初她在北京出版《美國女作家短篇小説選》,把美國女作家介紹到國內,這部著作被學界認為是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先聲;上世紀90年代初,她又在紐約出版《恬靜的白色——中國當代女作家短篇小説選》,把中國女作家介紹給美國,其中包括楊絳、冰心、黃宗英、張潔、張抗抗、鐵凝……”我為新華社所寫的約稿題目就叫《朱虹:中西文學的虹橋》。所以説,我就是通過採訪朱虹老師對我們國內的女性主義、女性文學有了零星的認識。接到王老師的邀請之後,我説我對“女德”、“女性主義”等都沒什麼研究,這不是説外行話嘛,王老師説你就從專業角度出發,談談我們古代文學當中的女性形象等等。在這裡呢,我就結合我的工作和生活來談一點感悟式的看法。
剛才聆聽各位老師的發言,我覺得理論性都特別強,對我確實是一個理論上的提升。從我的專業出發,我談談古典文學的女性形象吧。我們古典詩詞當中提到女性其實更多的是對女性美包括她服飾的一種描寫。比如之前熱播的一個連續劇叫《甄嬛傳》,裏面有個插曲叫《菩薩蠻》,歌詞選自晚唐“花間派”詞人溫庭筠的一首詞《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整首詞實際上寫什麼?就是寫一個女性如何睡到自然醒,然後姿態嬌慵地坐在屏風旁邊梳洗打扮,梳了個什麼髮型,穿了什麼樣的衣服……整首詞就是對於女性容貌以及服飾的描寫。古典詩詞當中除了對女性如何美的描寫,當然涉及到女性的,還有幾個類型:
第一個是“遊子思婦詩”。因為古代男子要麼去京都趕考求功名,要麼就是當兵服徭役,總之要長時間地離開家鄉,所以造成很多留守婦女,這時候,遊子思婦詩就産生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類型就是“棄婦詩”。關於被始亂終棄的“棄婦”這一形象,在古代文學中形成了一個系列,從《詩經》中的“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到漢樂府中的“棄捐篋奩中,恩情中道絕”,再到中唐詩人白居易那首非常有名的告誡女子的《井底引銀瓶》,“為君一日恩,誤妾百年身。寄言癡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唐傳奇中有關這個題材的有非常感人的《霍小玉傳》,小玉對戀人李益提出了“八年之期”,也就是説只要求愛她八年就行,八年之後他可另娶別人,愛的如此熱烈又如此卑微,但依然難以擺脫被拋棄的命運。由於發言時間的限制,我們就以《詩經》當中出現的“棄婦詩”為例。《詩經》有305篇,其中棄婦詩能有10余首,算是不小的比例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國風•衛風•氓》這一首。整首詩以一個女子的口吻,回憶了自己與青年男子“氓”如何相識、相戀,衝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約束,與他私定終身,“秋以為期”,為了愛情,這個女孩勇敢地追隨愛人、離家而去。進門後的三年裏,她沒日沒夜地辛勤操持家務,“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但換來的是什麼樣的結局呢?“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我一心一意地來愛你,可是你卻變心了,三心二意把我拋棄了。我當時講到這首詩的時候是懷著很沉痛心情,我説大家看女孩子命運很悲慘對不對,我當時就找了兩個女生談談你對這個女性的命運怎麼看的。現在大一的學生都是95後了。看看《詩經》中記載的三千多年前的女子的命運,女生站起來説這個女子的命運確實很悲慘,但同時又很瀟灑地説“只有跟錯的告別才能和對的相逢”嘛。她覺得沒有什麼,不就是一段錯誤的戀愛甚至錯誤的婚姻嗎?我要揮別過去,勇敢地再尋找對的人。我説現在的你可以很瀟灑地重新開始,當時這個女子可以嗎?她又思考説確實不行,因為她沒有經濟來源。現在夫家不要她了,她如果回娘家,娘家也不要她,她的父兄也嘲笑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所以《氓》中這個被拋棄的女子最後就是無所適從、沒有歸宿了。聯繫周代的社會背景和婚姻制度,學生們仿佛能夠對這個女子的悲慘命運感同身受了,女生們同時又感到慶倖,多虧咱們現在生活在現代,感覺好像可以擺脫這樣的命運,感覺她們是獨立的。
其實我更想追問的一點是,現在的同學們也好,包括我自己也好,我們真的是獨立了嗎?是不是真的可以慶倖自己不再擁有《詩經》當中這位女主人公悲慘的命運了呢?其實我覺得我們現在女性遠遠沒有達到獨立。現在我們看起來好像既可以接受教育,也可以出來工作,賺錢養活自己,實際上我覺得我們還是遠遠沒有達到獨立,這個獨立包括精神上的也包括經濟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剛才韓老師也提到了,現在流行的是什麼?“你負責賺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我覺得這是女性經濟上依賴他人、精神上不獨立的一種表現,怎麼掙錢養家要靠別人呢?你就靠貌美就可以擁有讓別人養活你的權利嗎?一旦年老色衰呢?是不是也會遭遇像漢樂府中所描寫的“團扇”的命運,“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奩中,恩情中道絕”?
其實提到古典詩詞啊,我特別喜歡兩句詩,就是“北國有佳人,遺世而獨立”。這兩句詩給我的意境特別美好,當然這裡面的“獨立”跟我們現在的“獨立”不一樣,但是我就想選取其中這兩個字——“獨立”,一個獨立的女子本身就是美好而動人的。即便是幾千年過去了,相比《詩經》中的女子,我們當代女性依然沒有達到獨立,甚至沒有認清到底什麼是真正的獨立,不是説你出來念大學,隨便賺點錢就獨立了,你在思想上依然沒有獨立,你依然在想選擇一個男人來依靠,過生活,讓他來買房子,由他承擔起生活的重擔,而你只需附庸在他的身邊就行了。“你負責賺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這種性別分工帶來的是什麼後果呢?女性年輕時仰仗美貌過著輕鬆舒適、任性傲嬌的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另一方面,男性為了養活自己和家人,生存的壓力非常大,這就像魏老師所説的,簡單的性別分工“剝奪了女性參與社會的權利,同時也剝奪了男性享受家庭的權利”。我覺得真正的獨立就是你和愛人攜手並行,一起來承受生存的重擔,一起共同面對命運的遭際,一一起經歷生活的悲歡,共同成長,互相成就!要有勇氣跟男孩子一塊兒買房子,一塊兒來供房貸;至少在精神上,你要有這樣的認識,而不僅僅坐享其成。我覺得這個才是一個女性獨立的真正內涵。
以上就是我從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出發的一點粗淺看法。女性主義和性別研究是一個很有前景的研究方向,我以後會更系統地學習相關的理論,也懇請各位老師不吝賜教。
余華林
王紅旗:聽李老師講一係真心話,才知道她不僅在學術研究方面如此出色,營造家庭和諧關係也頗有智慧。下面有請余華林老師從近代“女德”談談他的觀點,他是今天參加論壇的兩位男性青年才俊之一,大家歡迎。
余華林:我講的題目是,近代中國的女德論述及隱形表達。一近代中國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婦女觀念開始出現與傳統背離的傾向。三綱五常、男尊女卑的舊禮教,在這個時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置疑與挑戰。尤其是在維新時期,男女平等的聲音逐漸匯為思潮。康有為在1885年初步形成的大同思想中,就認為中國古來的“男為女綱,婦受制于其夫”的“私理”“私法”,便因其“與幾何公理不合,無益人道”,而在應當廢除之列。 譚嗣同在《仁學》中也斥責“重男輕女”為“至暴亂無理之法”。 梁啟超1897年作《變法通議•論女學》,痛陳君民、男女不平等的起源,為女學張目。繼嚴復提出“新民德”的命題之後,梁啟超又提出“新民説”,其中專門論述了“公德”。
雖然,他們對於女德並未特意論述,梁啟超甚至自稱其所倡興的女學“內之以拓其心胸,外之以助其生計,一舉而獲數善,未見其于婦德之能為害也” ;但是他們的主張中已明顯帶有男女平等的色彩,蘊含著對儒教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的性別倫理的改良與修正。他們以國族目標為初衷的性別價值導向,在啟發“女智”的同時已經賦予了女性角色延展和自我賦權的機會和可能,新“女德”已成開“女智”議題中的自有之義。清末以來,在男女平等和女權的言説聲中,“三從四德”已屢受批判。
1903年金一在《女界鐘》中系統地論證了男女平等,明確指出“道德知識,乃天賦此身以俱來,無男女一也”;傳統“女德”、“女訓”使得“中國女子習聞三從七處之惡諺,兢業自持,跬步不敢放縱,生平束身圭壁,別無希望”。並稱“括而言之,則三千年來中國女子常注意于個人之私德,而于公德則直可謂之未嘗聞也。……公德者,愛國與救世是也。……愛國與救世,乃女子之本分也”。 柳亞子在《女界鐘》後敘中對摧殘女權的傳統“婦德”又進行了專門的鞭笞:“中國女權之萌芽,其摧折踐蹈也久矣!強權暴肆,公理淪亡,謬種流傳,暗無天日。……曰扶陽抑陰也;曰夫為妻綱也;曰三從七齣也;曰無才是德也。”
此後,對於傳統女德的批判已不絕如縷。至新文化運動時期,隨著“女人也是人”的發現,婦女的人格獨立因而成為許多人的共同訴求。新文化人對於傳統女德中的片面貞操觀和賢妻良母主義進行了集中的批判。對傳統女德的批判熱潮從清末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其批判思路也基本沿襲了《女界鐘》。其一,論證男女道德並無不同。如巾俠在《女德論》中稱:“德無分于男女也,同是官骸,同是秉賦,同是社會,喜怒哀樂之情,飲食起息之狀,胥圓顱而方趾者,靡有不同。則凡所以立身處世參替化育者,皆宜循乎一軌。” 魯迅在《我之節烈觀》中也鮮明地指出:“道德這事,必須普遍,人人應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兩利,才有存在的價值。” 其二,在男女同德的基礎上,對“三從四德”進行全新的闡釋,將其與愛國、救世相聯繫。如陸晶清將“三從”解釋為“從學問,從事業,從時代潮流”;將“四德”解釋為“勤德,儉德,勇德,公德”。 漆承一提倡用“服從主義,服從領袖,服從政府”來代替“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三從;認為“四德”除了女誡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以外,還有《小學紺珠》所謂的四德(忠孝信悌),所謂“忠”不僅要忠於丈夫,而且要忠於民族、忠於國家;所謂“信”就是與朋友交往要守住信義;所謂“悌”就是要“和睦鄉里”;並稱四德“正是我們國民所缺乏的,不但今日的婦女應該注意,即男子亦該重視”。
經過知識界的猛烈批判,應該説民國時期在報刊上公然宣揚“三從四德”的言辭已不多見,即使有,一般也是打著民族國家的旗號,對傳統的女德進行再闡釋,如“新賢妻良母主義”,此不贅述。二需要進一步申明的是,儘管晚清以來,知識分子對於傳統女德進行了大力的批判,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已經徹底擺脫了女德的影響,如果仔細探查,我們會發現在思想深處仍能找到傳統女德的痕跡。我們可以先來看看當時的知識青年對於理想配偶的期待。在1921年《東方雜誌》所刊載的一項調查中,184名已婚的學生對妻子最滿意的條件依次為下列各項:
資料來源:陳鶴琴:《學生婚姻問題之研究》,《東方雜誌》第18卷第4號,1921年2月。據原表改制。
1924年的一項青年婚姻問題調查中,已訂婚的男青年對未婚妻最滿意的地方分別為:性情溫順、有學問知識、聰明伶俐、容貌美麗、身體健康。表7.1:你訂親後對你未婚妻所最滿意的是下列那幾樣事?
資料來源:甘南引:《中國青年婚姻問題調查》,《社會學雜誌》第2卷第2-3號合刊,1924年6月。
在這些標準中,我們能明顯地看到一些傳統女德影子,如“為人溫和”、“性情溫順”、“樸實勤儉”、“行事謹飭”、“服從”顯然屬於傳統婦德的範疇;“善治家事”屬於傳統婦功的範疇;“沉默寡言”應屬傳統婦言的範疇;至於“品貌尚可”、“容貌美麗”是否屬於婦容暫且不論。當然,這些標準中又明顯體現了時代的特色,就是他們要求配偶應該具備新知識,即所謂“有知識”、“有學問知識”、“服務社會”、“能自立”。如果要對這些標準做一個概括的話,或許可以説是“新知識舊道德”。歷任《婦女雜誌》主編和《新女性》主編的章錫琛曾感嘆當時一般道貌岸然的老年人甚至少年人,平常所持的論調,無不痛惡“新式的女子”,罵她們為妖冶、輕浮、多言、好奢侈;然而到了他們自己要尋求配偶的時候,卻又覺得“舊式女子”呆板可厭,所以希望找到一個具有“新思想舊道德”的“新女子” 。章錫琛對此評論道:“這是一個何等矛盾的名詞!然而也正是一個現代極漂亮極時髦的名詞!這樣的新女子,正是現代一般女子的唯一的模範!” 他還對這樣新女性進行了生動的刻畫:
新是在思想上的;她們會剪髮,會穿旗袍,會著長統絲襪和高跟皮鞋,她們也會談女子解放,男女平權,乃至最時髦的國民革命。然而你如果一考察她們的道德觀念,她們卻依舊崇拜孝親敬長之風,勤儉貞淑之德,夫唱婦隨之樂。在舊式小姐的身上,穿上一件新式的衣服,這正是現代的所謂“新女子”!譬如你問一位新女子,“你贊成舊式的婚姻麼?”她一定會表示極端的反對的。倘使你再問她,“你結婚的時候需要怎樣的一種儀式麼?”她一定會説是需要,甚且會説非舉行一種極隆重的儀式不可。又如你問一位新女子,“你以為貞操應是該崇拜的麼?”她或者也會對你説,這不過是一種迷信。但倘使這位新女子一旦受了強暴的污[侮]辱或奸人的欺侮,她一定會痛不欲生,或者會自暴自棄,至少也要覺到自己背著一種不可磨滅的羞恥。最近某女士在某种女子刊物上主張男女社交公開,但同時又主張採用歐美習慣,青年女子出外的須有“伴護人”監視。這些都是説明新女子的新思想舊道德的普遍。
男人們對理想女性的形象塑造,對於婦女自身也産生了直接的影響。“新思想舊道德”正是此時很多“新女性”的共同特點。1940年,在報紙上出現過這樣一則女子的徵婚啟事:
女,26,未婚,身清貌美,性溫忱莊重,師範畢業,喜文藝通女紅,具舊道德新思想,徵京津大學、品高、職優、入豐、生活優裕、體健英俊、忠誠重情、獨身男子為婚,共慰前途,誠附近照,函和內××社一號信箱。
一般來説,在徵婚啟事中列出的條件,總是自己身上最好的優點,或者是最能打動異性的優點。該女士稱自己師範畢業、喜文藝,這分明是標榜自己具有“新知識”;稱自己身清貌美、性格溫忱、通女紅,這則是凸顯自己的“舊道德”。最後還要將“舊道德新思想”鄭重列出,而且將舊道德置於新思想之前,大加彰顯,看來她已經洞悉了當時社會上男青年們對“新思想舊道德”的看重,並以此為榮。這説明當時的女性已經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了男性對自己形象的塑造,並在努力適應這種形象。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到,儘管從晚清以來,知識界對於傳統女德已進行了持續的批判,但人們頭腦中的女德觀念從未得到徹底清理。知識界尚且如此,底層民眾對於傳統女德的認同和保留情況更不言自明。前面我簡單梳理了一下近代知識分子對於女德的一些論述和隱形的表達。至於女德的價值我認為要具體分析,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分析:首先,女德(尤其是四德)僅從表面文辭來看,確實可算傳統美德。如婦德強調婦女要有美好的品德;婦言強調婦女的言辭得體,態度溫和;婦容強調婦女容貌端莊,儉樸整潔;婦功強調婦女應有一定的家庭生活技能。但傳統社會對於三從四德並不僅僅是從上述文辭來理解的,它不僅基於男尊女卑、男外女內的行事邏輯,而且對於女性三從四德的片面強調——如貞操、順從、少言——已達于極端,事實上確實造成了對女性的束縛。這正如賢妻良母的美名我們無法否認(誰也不能提倡女性都去做刁妻惡母),但將女性就定位為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顯然是錯誤的。因此,對於女德應該要深入分析其內涵,既不能簡單地貼上封建糟粕的標簽加以全盤否定,也不能打著恢複國學、恢復傳統美德的幌子盲目提倡。其次,所謂傳統美德,應該是男女共同遵守的,而非僅僅針對女性。品行端正、言辭得體、外貌端莊、具備生活技能,不僅是女性應該具備的美德,也應該是男性同時具備的。清末有人稱:“孔子有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今試易地以觀,而為男界立一三從之規則,曰從母、從妻、從女,有違之者,在子則為不孝,在夫則為不賢,在父則為不慈。男界諸君,其甘之乎?男界既不甘之,而獨施之於女界,揆諸公理,豈可謂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想應該是一個基本原則。如果沒有一個男德概念的話,那麼女德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我認為女德是個偽概念,如何構建現代的女德文化也是個偽命題。最後,時至今日,我認為最重要的道德提倡,不是針對某個群體的女德或者男德,而是針對每一個個體的公民道德和針對社會全體的社會公德。梁啟超1902年在《新民説》中寫道:“道德之本體一而已,但其發表于外,則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謂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無私德則不能立,合無量數卑污虛偽殘忍愚懦之人,無以為國也;無公德則不能團,雖有無量數束身自好廉謹良願之人,仍無以為國也。” 借用梁啟超的概念,我認為我們目前急需重建的恰恰是人人獨善其身的私德和人人相善其群的公德,也就是公民道德和社會公德。當然,以上我這只是就“女德”談女德,就道德談道德,沒有上升到更高層面,所以鄭新蓉教授的剛才的觀點給我很大啟發。
李慧波
王紅旗:好一個“一起經歷成長”。在婚姻關係中,的確兩個獨立的人的結合很重要,尤其是精神的獨立。可能這就是當代的雙博士家庭富有代表性的家庭觀。也可以説是在婚姻中,女性的德首先是經濟與精神的雙重“獨立”人格。下面有請李慧波老師發言。
李慧波:各位前輩下午好!我是看各位文章和作品成長的,所以在各位老師面前班門弄斧有點誠惶誠恐。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談,有的觀點可能有老師已經提過了。第一個方面是“女德班”為什麼能夠存在;第二個方面是“女德班”的性質以及我對它的認識。第三個方面是如何來做或者如何給女性發展指一條道路。
首先,我談談“女德班”為什麼能夠存在。現在社會各界都在積極保護、傳承和弘揚國粹,很多地方開了一些國學班,“女德班”就是搭著這個順風車借用國學這兩個字出現,並在全國遍地開花的。有需求才會有市場,“女德班”的盛行説明瞭社會有這樣的需求。所以説,在指責“女德班”的不合理的時候,需要從更深層次來思考其存在的原因。我覺得,改革開放以來在巨大經濟和社會變遷中,女性弱者的地位表現的越來越明顯了,其中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社會原因。生理上原因我就不贅述了,比如説與男性相比,女性體質比較纖弱,不宜在高空或者野外、冷水中作業。社會原因比如職場上對女性的歧視,同工不同酬。而且女性一直承擔著撫育子女、家務勞動的任務,常常因此中斷職業,當一些女性在社會上很難立足,覺得沒有出路的時候或者得不到社會和他人幫助的時候,可能從二奶、小三、色情業當中來尋找出路。
再加上現代人在婚姻道德價值規範方面,都面臨著各種迷盲和困惑。比如説裸婚、“丈母娘現象”等,特別是夫妻關係、家庭結構的脆弱化,使得人們希望尋找一條解決問題的出路,於是就有人就從傳統文化當中來尋找答案,包括今天的“女德班”,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也是社會問題造成的。其次,我談談對“女德班”的看法。“女德班””要求女性自我奴化。如逆來順受,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堅決不離婚等,在遭遇家庭暴力的時候,女性不但不能反抗,還要委屈、退讓、懺悔、感激、感恩等。這就扼殺了女性正常訴求的行為。在倡導男女平等、女性獨立的今天,覺得確實讓人匪夷所思。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0年就頒布了第一步法律——《婚姻法》,內容包括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從那時候起,女性解放就已擴散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包括受教育權、勞動就業權,以及婦女在家庭中的權利等。“婦女能撐半邊天”,“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也能做到”是從那時候出現的。儘管説這些帶有政治革命的婦女解放有片面性,但是,女性社會地位、男女平等的程度都大大提高了。
1995年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的召開,可以説是中國婦女運動國際化的轉捩點。反對性別歧視,反對性別暴力,社會性別平等諸多概念都傳入中國大陸,並且建構起中國大陸對婦女研究和婦女救助與服務的新視角。以婦女為本,賦權婦女的理念,開始對中國社會公正、性別平等,産生了深遠影響。近20年以來,在各級婦女組織和各界婦女活動家的推動下,中國婦女運動越來越與國際接軌,推動了政府促進性別平等及婦女發展的莊嚴的承諾。不難看出,“女德班”在這個時候提出,與社會正在倡導的社會性別平等理念相去甚遠,可謂貽害無窮。
第三,我説一下針對“女德班”複雜現象,應該如何做。我想從四個方面談起。首先,古人將文化傳承概括為揚和棄,或者叫有損、有益的原則。“損”指的是放棄,“益”指的是增加,與時俱進地把符合時代的元素放進來,捨棄其中不符合時代的元素。我認為傳統女德中值得借鑒的有很多方面。比如傳統的孝親觀念。老人問題既是社會福利應當關注的事情,也是家庭倫理應該負責的內容,我國老齡人口眾多,社會養老基礎薄弱。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國家的養老問題可能是由家庭來解決的。
目前,家庭養老出現了很多問題,以及不正常的現象,特別是在農村地區,主要表現為當老人隨著年齡增大沒有能力自理的時候,子女對老人的需求忽視或採取冷漠的態度,有的老人甚至被趕出家門,我覺得傳統女性倫理中孝文化的合理成分對今天促進家庭和諧,樹立尊老敬賢的社會風氣是有幫助的。當然古代的孝親理念含有嚴重的等級專制,要求女性去屈從的糟粕應該被剔除。再一個舉個例子,《女論語》中提到“居家相待,敬重如賓”,“夫有惡事,勸諫諄諄”。當然,在古代是片面強調妻對丈夫的尊重,這當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剔除其中男尊女卑的內涵,夫婦相親相愛和平共處,這個思想還是可取的。勉夫勵志的樂羊子妻、匡夫以正的李兌妻、直言進諫的楚莊樊姬等。近年來查出了不少腐敗案子,好多官員因行賄受賄鋃鐺入獄,有些妻子起到了負面作用。常言道:“婦賢夫禍少”,如果妻子能對丈夫直言進諫,對其丈夫乃至對國家都是有利的。又如《內訓》的慈幼章。講得是母親對孩子的教育。古代母親在教育和培養子女道德方面留下不少豐富的成果,也是值得後人借鑒的。可見,對於傳統道德,需要用審慎的態度來對待,有揚有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是應該採取的態度。其次,當代女性不僅僅囿于家庭,很多女性已立足於社會各個領域。女性是在參與社會生活的基礎上,發揮在家庭方面的作用的。
但是,女性作用的發揮必定建立在其人格尊嚴獲得保障,兩性權利、機會和責任平等的基礎上的。以犧牲女性發展機會和獨立人格為代價,去換取社會和家庭和諧的做法,不適合時代要求,也不會使得兩性、家庭和社會達到真正和諧,甚至還會給男性的發展、家庭和社會的和諧帶來阻力。今天,社會和家庭的和諧應該以所有人平等為前提,並由所有人共同參與,需要男性、女性、老人、子女共同呵護。再次,我認為“女德班”的出現也警示全社會,應當從政治、經濟、法律、文化、健康、心理各個方面關注和幫助女性。
“女德”是對女性的一種道德綁架
王紅旗:李老師的在古今結合之下梳理當代女性文化歷史,主張對傳統“女德”要有揚有棄,並提出了具體的措施。下面有請另一位男青年才俊代剛,發表他的觀點並總結論壇。
代 剛:各位教授好。早在這個議題設立之初呢,我就接到王紅旗老師的邀請,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説這個命題太大了。“女德”這個話題雖然對我來講並不陌生,因為我所從業的單位中國婦女報一直在關注“女”也一直在關注“德”,去年開始關注“女德”這個話題,這些在後面我會逐一展開向各位回報。在我正式發言前,我要特別向各位老師報告的是,我領受這個作業很長時間,思考了很長時間,但真的是沒有文字上的準備,重要的是聆聽,我是淩晨三點下夜班,9點起來就往首師大趕,之前我擔心自己會犯困,但十幾個專家發言之後,我自我感覺很好,英桃老師,我是不是比你的學生聽課認真呢?有關各位的高見,引起我的共鳴,我會在會議最後的小結中做表述。我想先結合個人的情況談一下感受,然後結合我的工作談一下。最後呢,中國網的記者提問之後,再做一個簡單的會議總結。首先呢,我個人的感受是,工作節奏的加快對很多都市人年輕人而言,男女除生理之外的界限已經很模糊了。男人逐漸開始做著傳統意義上女性的工作,女性也是這樣。余教授著急去幼兒園接孩子,其實同齡的大抵都是這種緊張的節奏,每天早晚的接送孩子對我們這些人來講已經超乎工作。余老師的孩子還讀幼兒園,早晚飯在幼兒園吃,我的孩子讀小學,每天要在家吃早飯晚飯,我兒子還有五個共計十三個小時的課外班。我個人來講,就是像剛才走的我們半邊天的另一位代表一樣,現在每天基本上上夜班的話,早晨送不了,但是晚上基本是我接,我大概一週陪孩子上課在8、9個小時,大概一週給孩子做兩三頓飯。比如今天他一會兒有奧數課,往常都是我給他做晚飯。其實隨便選一個校門口或補習班看,不分男女不分老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孩子的教育。相夫的工作女性在做,“教子”的工作呢,我想都是根據各自家庭的情況或當天的實際來調節的。由此展開,個人認為現在的家庭生活傳統意義上的男女分工正在淡化。另外一個感受,就是覺得討論“女德”是一個很矛盾的話題。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要提女德的話就應該談到另外一個層面男性的那個道德。我覺得,“女德”是對女性的一種道德綁架,這是我個人理解,之前各位教授已經談很多了,時間的關係,不能談太多。第二個結合個人的工作向各位老師做一個思想彙報。我的工作和各位教授有很大的差別,做新聞有點送快餐的感覺,説完就完了,説過就過了。沒有深度也不深厚,頂多是個資訊時代的搬運工或者炒剩飯的。我昨天讓編輯把中國婦女報有關“女德”的評論員文章列印出來,大概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在去年9月份發現這個問題的,當時是廣東,還在媒體上為女德班做過廣告。所以9月18號發表了一篇評論員文章《女德班是一件封建糟粕沉渣泛起的鬧劇》,許多紙媒和網站進行轉載。國慶前後廣東就開始查封這個,包括從工商角度,其實查這個很難用意識形態查的,就用工商辦法查封了。我們在從10月10號開始在頭版連續刊發評論員文章,第一篇《關停僅僅是第一步》,第二篇評論是《加強監管謹防改頭換面》這是有關“女德班”反思之二,第三篇呢就是《推進性別平等,大眾傳媒責無旁貸》。提到傳媒呢我要説一下,“女德班”在北京、山東、河北、陜西、廣東、海南等等這幾個地方,其實都有不同的班公開招生的,發佈的廣告有網路廣告還有紙媒廣告。第四個反思呢就是《剷除女德生存土壤》。我個人覺得這個土壤,不止是傳媒不止是輿論,也是你我他構成的這種環境,這個是一個大環境大土壤,我想這種土壤可能也不是一時形成的,這是有一個時間的。我們發了四篇評論員文章就是反思。這個結束之後第二天頭版就推出了一個好家風故事、好家訓的徵稿啟示。沒有關聯?坦白講這個事是我在做,但是巧合了,巧合了因為要配合全國婦聯的尋找最美家庭活動。去年呢,我本人參與了這個活動,並負責在新浪和央視網設立的官網。王紅旗老師作為專家參與後期的審評工作,來自全國的300個候選家庭的事跡我都很清楚,包括最後評選出來的一百個最美家庭我也很了解。有一個感受,我年前在中國女性文化論壇,研討一部女導演拍的電影的時候説過,很多最美家庭的“美”是因為苦難、因為劫難。在家庭突遭苦難或劫難的時候,有些所謂的頂梁柱逃避或者逃跑了,留下了能吃苦能耐勞不逃避的女人。剛才李教授説到岐山同志的講話,那是黨中央,他代表黨中央説的。不久,李源潮同志在全國婦聯十一屆一次執委會議上要求,積極發揮婦女在家庭建設中的特殊作用,宣傳新時期賢妻良母、孝女善鄰時代典型。其實我覺得賢妻良母咱們不説了,為什麼要提孝善呢?因為孝善是為人最基本的東西,為什麼黨中央要提這個?那就是我們的社會太需要了。社會的主流是好的,廣東“女德班“現象我覺得連支流都稱不上,但是應該能稱得上是暗流。因為它對社會的引導和影響太惡劣了,對我們的價值觀還是價值體系建設,是帶有毀滅性的或者帶有破壞性的。今年的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用四分之一的篇幅闡述家庭建設的重要性。他説,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我想這話不是僅僅針對半邊天説的,是對每一個人説的。公德美、德道德,不是某個人某個群體的行為約束,而且到公眾的共同行為規範。就今天的話題而言,談“女德”,我更願意也更希望大家一起來談“德”。 各位專家,今天的發言和提問環節全部結束了。我本人從八十二歲但並不高齡的朱虹老師有關器官捐贈的倡議中,從七十歲的魏國英老師對年輕人的關注,以及王紅旗、韓賀南、李英桃、姜秀花等前輩身上的激情中,看到了“德”,看到了溫暖,看到了年輕前進身影后的一雙雙溫暖的手。這是不是“女德”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這就是“德”,德無處不在!當然,我也從劉娜、于玉蓉、李慧波等同齡的青年才俊身上看到,我和她們的差距。離你們近,就意味著獲取正能量。向各位致意!從各位發言來看呢,我們很難就一個話題難形成一個共識,但是我覺得大家坐到這一起能夠關注“女德”這個話題,本就是職責所在。職責就是本分,我們個人無論是男是女安分守己做好本份。守己,從工作角色來講要守己也要安分。今天的相聚,對於長期致力於婦女研究的各位專家而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就是守己。説到守己,對我們今天話題多次觸及到的傳媒來講,更要守己。古話説,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在當今資訊時代善惡的引導對年輕人更是如此。但遺憾的是,有些優秀的傳統、優秀的文化在當下所釋放的能量很微弱,往往負能量的東西較之更易成氣候,是值得全社會深刻反省的。各位老師,今天我們不為煲一碗心靈雞湯而來,也不是為形成共識而來,我們為關注而來,為交流而來,我們交流我們所關注。各位用自己的精心準備和親身參與為學子們為年輕人進行著價值引領,釋放著正能量。我個人膚淺地認識,今天圍繞著輿論環境、歷史遺留、社會現實等就“女德”或者公德進行一次思想的碰撞和交匯。我們用我們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當下熱點事件的關注,是知識分子的一份社會關懷。感謝各位的參與!我們今天的話題到此結束!
活動報名:請將姓名+職業+聯繫方式發送至female@china.org.cn
報名成功會有郵件回復
中國女性文化研究中心
中國女性文化研究基地主任王紅旗
助理 周顯波
責任編輯 蔡曉娟 王琳
聯繫電話:88828051
電子郵箱:female@china.org.cn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中國女性文化研究中心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