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坐標
以論對策
政績考核應更注重政府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前我們對政績的理解就是某個主官的政績,但實際上更應該理解為一個政府、一個執政黨的政績,作為一個執政黨要長期執政,不是依靠個人去創造政績而不解決問題,只有既創造一些成就同時還要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實現長期執政。 [詳細]
不唯GDP論英雄必須調整現有激勵機制
這樣的調整有助於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具體來説,《通知》特別強調,要根據不同地方的發展水準、發展條件,制定相應考核標準,也就是説,有些該重點發展經濟的地方還會繼續發展經濟,但重點轉向保護生態環境而已。 [詳細]
不能把所有問題都丟給基層
我們的黨政機構部門眾多,都有把自己的要求放在基層的衝動,自然會使基層形成一種“小馬拉大車”的現象。我們很多資源分配都是依靠黨政部門,這些資源就成為了它們插入基層的重要支撐。從長期來看,還需要去解決財權和事權的關係,使每個職能部門各負其責,各級部門權責對稱。 [詳細]
文字直播
日前,中組部下發了《關於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被認為是政績考核的“新規”,這顯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淡化GDP在政績考核中的作用”的具體化。
中央編譯局世界發展戰略研究部副主任楊雪冬針對政績考核體系的改革等問題接受了中國網記者專訪。
中國網:中組部日前下發《關於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被認為是政績考核的“新規”,究竟“新”在何處?
楊雪冬:主要在三個方面最突出。
第一,《通知》的內容直接回應了這些年來社會各界對政績考核方式的批評以及各級黨政機關對考核所關注的問題,比如説GDP“挂帥”,比如説重視短期效果等。
第二,直接面對一些突出的問題,這也體現這一屆的領導班子一個新特點——不講大道理,直接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第三,為進一步解決政績考核中的問題指明瞭方向。雖然只是短短的通知,對於許多問題的解決沒有具體化,但指出了改革完善的方向,比如如何重視實績,如何重視長遠,如何進行分類考核等。
中國網:反映了理念上的哪些變化?
楊雪冬:從大的方面講,進一步貫徹了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對像我們這樣特別大型的、快速發展的國家來説,政府非常重要。政府必須去做事情,但是做什麼樣的事情,怎麼做事情,就需要政績考核這樣的“指揮棒”來引導。原來我們講發展經濟,但往往把重心集中在經濟規模的擴大、經濟增長的速度上,其實沒有重視到經濟發展的品質以及跟經濟相關的諸如社會問題、環境問題等一系列問題,所以造成了我們的政績考核比較簡單,比較單向度。
第二,從具體方面説,政績考核的調整體現了對政績的系統全面理解。從前我們對政績的理解就是某個主官的政績,但實際上更應該理解為一個政府、一個執政黨的政績,這就需要考慮到連續性、長期性,整體性。這也新理念。作為一個執政黨要長期執政,不是依靠個人去創造政績而不解決問題,只有既創造一些成就同時還要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實現長期執政。
另外,還有一個理念性問題值得重視,即考核的低成本、可操作。現在很多單位考核成本很高,而且涉及到很多很花哨的指標體系,這脫離了考核的根本目的。考核是衡量,是督促,不是展現考核的技巧。
中國網:《通知》是否會對地方政府的職能轉變産生推力?
楊雪冬:短期內,可能看不到很明顯的效果,但是從長期來看,應該會産生比較大的影響。我們目前還是集中體制,中央“指揮棒”的方向和節拍變了,那麼下級的行為方式包括資源的投入、人員的安排會相應發生很大變化。
中國網:《通知》中要求,要更加重視科技創新、教育文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的考核。怎樣確保這樣一些不容易量化的內容被科學地考核了?怎樣確保在執行中不“變味”,不變相地弄虛作假,或者玩弄虛作假的“數字遊戲”?
楊雪冬:第一,這就需要針對不同的政府職能採取有區別的方式進行考核,或者使用不同的手段考核,也就是所謂分類的考核,這樣可能有利於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要更加重視民意在考核中的功能,因為在考核中之所以有些指標會出現弄虛作假的情況,還是因為不透明。怎麼去重視民意,重視社會或者第三方的作用,這還需要探索。但各級考核負責單位應該對民意保持尊重而非操縱的態度。
第三,考核態度必須要端正,不能為考核而考核。要有一個長遠的目標,長遠的規劃,使考核服從這些目標和規劃的完成,這樣有利於減少弊端。
中國網:目前各地的霧霾就是眼下最考驗政績考核的一個指標。霧霾治理,並不是短期內能見效果的,很有可能上一任辛苦治理,下一任才能看到成果。做了實事又可能看不到政績,怎麼解決?
楊雪冬:這可能需要做一些探索。
《通知》裏也專門講到這個問題,叫重視長遠,就是要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通過考核積極化解歷史遺留問題。因為有的問題確實是長期問題,對於這種問題,在考核的時候要根據具體情況設置相應的考核標準。
對於長期性問題,更應該開放公眾的討論和參與,通過民主的方式提升考核目標和標準確定的科學性,避免霧霾之類長期積累問題解決上的“短期化”,領導“拍腦門”。
中國網:《通知》當中最耀眼的亮點是,在政績考核當中不再唯GDP論英雄,這對地方經濟發展會産生怎樣的影響?
楊雪冬:肯定會受影響的,而且這個影響可能逐步體現出來。但總體上,考核的調整應該有助於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具體來説,《通知》特別強調它是根據不同地方的發展水準、發展條件,制定相應考核標準,也就是説,有些該重點發展經濟的地方還會繼續發展經濟,但重點轉向保護生態環境而已。這樣的政績考核對於中國經濟增長是好事情,我們不能再走能源過度消耗、低勞動成本的增長的路子,但可能會對一些地方政府習慣性的做法産生影響,畢竟現有的政府運作機制以及一些地方官員的思想行為,更習慣搞經濟。
中國網:那麼如何改變地方政府長期以來慣有的政績觀念?
楊雪冬:這個的確很難,中國的政府搞經濟在全世界範圍都是一把好手,非常有經驗,而且知道怎麼提高經濟的增長速度,但怎麼使經濟能夠長期保持一個相對健康的狀態,我們的政府還有需要去學習,去調整,尤其是要改變自己的觀念和行為。第一,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來更有效地約束政府權力,儘量少干預經濟,政府與市場之間要保持一定距離,把市場能決定的交給市場。第二,要完善激勵機制。官員希望升遷是正常的,從事這個職業就需要這樣。那激勵機制就需要改變,讓官員意識到,能夠升遷不是簡單地使經濟快速增長,而是要把當地治理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很和諧,這就需要調整現有的激勵機制。
中國網:剛才您提到“不要為了考核而考核”,但這種情況確實很大程度上是存在的,如何去調整這樣的態度?
楊雪冬:我覺得,有兩個方面是最緊迫的:首先,要減少考核數量或者頻次,有些考核項目並不是一年就能夠看到效果的,可能需要兩三年甚至更長時間。而且,並不是所有項目都需要考核,有的工作就是常規性的,或者是按照法定職權正常去做,這些就不需要考核了,或者減少考核頻次,有一定週期的,就按著週期規律去考核;
另外,應該逐漸去減少一些考核數量。這些年,中央下發很多文件去減少考核數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現有體制的集中特性使得各級黨政機關希望通過考核來體現自我的權威,通過考核作為依據再去分配資源。這是需要改革的深層次問題。
中國網:在一些政策的貫徹落實過程中,會出現這種情況:中央制定的政策是很好的,但是到了地方上,執行起來往往就變味兒了,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
楊雪冬:這是一個做研究的時候經常遇到的現象。
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有很多層級,許多基層幹部由於各種原因接受的資訊不完整,有滯後,因此,許多決定、要求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才能被地方和基層幹部了解到,這自然會産生中央政策在地方變味的現象。這需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資訊傳遞方式。網路的發展提供了這樣的有利契機。
另外,許多政策的貫徹直接或間接涉及到地方官員自身利益,他當然可以不管上級什麼要求什麼、規定什麼,還是按自己的邏輯行事。
當前,中央政策不能落地,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地方基層有一些自己的利益,在與中央政策出現矛盾時,會選擇自我利益優先,從而會“變通”政策。
中國網:關於基層鄉鎮幹部的考核可能確實有不科學的地方,您覺得關於這段話您覺得怎麼看待這樣的問題,應該怎麼解答他們的這些疑問?
楊雪冬:自從90年代以來一直就存在這個問題,有個很形象的説法——“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
因為所有的職能都要落到具體職能單位,這個和整個體制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的黨政機構部門眾多,都有把自己的要求放在基層的衝動,自然會使基層形成一種“小馬拉大車”的現象。我們很多資源分配都是依靠黨政部門。這些資源就成為了它們插入基層的重要支撐。因此,我們看到各種形式的“進社區”,掛牌子現象。這幾年,有些地方在基層社區改革包括城市社區改革裏開始搞一些制定規定,就是設一個門檻,哪些任務可以進社區,哪些任務是職能部門必須自己完成、不能交給基層單位去做的,這確實是有益的嘗試。
但是從長期來看,還需要去解決財權和事權的關係,使每個職能部門各負其責,各級部門權責對稱,這樣才會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中國網:《通知》中也提出,對於盲目舉債留爛帳的官員,即便是離任也要追責。如果按著目前地方政府舉債的實際情況看,可能很多官員都會被追責。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楊雪冬:我認為這個追責不可以一刀切。很多地方一定是要去追責的,但關鍵取決於當時的地方債務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如果這種舉債是為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或者經濟發展,這些債務完全有能力償還,這就是良性的舉債。其實,世界各國都有很多債務,美國更多,所有政府都是靠借債的方式,只是説能不能保持還債能力,定期還清,不致于使財政出現破産的狀況。因此,千萬不能一刀切,當然這可能需要相關部門制定一些標準做出相應的評估。
中國網:包括舉債追責在內,其實很多問題都存在“一放就亂,一統就死”的現象,如何解決這樣的矛盾?
楊雪冬:這可能是我們的體制面臨的一個很大問題。其根本原因還是中央和地方,或者地方各層級之間權力的劃分、資源的劃分沒有形成一個合理的關係,有時候需要中央承擔的反而交給了地方,但是又不給匹配的財政支援,就會形成這個問題。所以這次三中全會特別強調,要改革財權和事權,把應該由中央承擔的責任由中央承擔。
中國網:還有一種比較突出的情況,就是時不時就會有網友揭發出地方政府或者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當中犯的一些低級錯誤,包括這幾天的安徽淮南政府網站上出現的PS照片,條幅懸空遮擋了國旗,明顯是PS過的照片,鬧了這麼大的笑話供圖者還是拒不承認,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何看待這樣的問題?
楊雪冬:從根本上説,這些年來,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其實已經超過了政府本身自我改革的速度。
現在的社會比政府的進步性更強了,相當多的官員不學習、不讀書、不看報,也不去調整自己的思維,還是用一些舊的思維,用“官本位”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一時還改不了。所以,怎麼能夠讓社會發展要求更通暢地輸入到體制之內,成為推動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地方政府主動變革的正向力量,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選擇。否則,政府就會被社會甩在身後,或者失去與社會互動的平臺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