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其人

蔡志洲

  1982年畢業于廈門大學,1988年2月在中國人民大學統計係獲得經濟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研究員。 [進入人物庫]

精彩瞬間

  • 標題圖片
  • 標題圖片
  • 標題圖片

輿論坐標

以論對策

擴大消費是當前經濟最迫切需求

  擴大總需求的主要途徑就要轉到擴大內需,中國過去十年投資的增長一直是非常快的,現在的情況是投資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在不斷提高,而消費的比重在不斷縮小。投資的規模越大,居民消費佔的比例就越小,但投資最終的結果還是要滿足消費的。現階段,擴大內需主要是要擴大消費,投資的增長速度已經很快了,現在關鍵是把消費給調動起來。 [詳細]

釋放內需關鍵在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

  改革開放以後,不斷有消費的升級拉動了經濟增長,較富裕人群的消費起到了示範效應,帶動其他一大批人,促進了消費不斷升級,同時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但是到了今天,所有的這些消費已經不能再往高端升級了,從消費品種來看,就已經和世界各國老百姓的消費一樣了,但從消費水準上看,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詳細]

“升級版”經濟:增長成果讓群眾分享

  經濟增長要和社會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不能只提GDP,而人民生活卻沒有明顯改善,經濟增長的成果得讓大家看得見。這就需要有配套的改革,應該一整套的制度來保障收入分配,首先應該保證老百姓的收入不會因為價格指數的上漲而相對降低,這不是針對著整個社會的平均收入水準而言,而應該是針對著所有家庭。 [詳細]

文字直播

中國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臺後多次強調,用勇氣和智慧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並闡述了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點方向。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首先要立足於擴大內需,這是在風雲變幻中確保發展能夠不斷持續的重要基礎。您認為擴大內需我們目前來看最大的潛力在哪?

蔡志洲:之所以要擴大內需,是因為從進入新世紀以後,尤其是加入WTO以後,國際市場面臨一個很好的擴張環境,我們利用中國迅速發展的生産能力和國際市場好的條件,在過去十多年尤其是在金融危機之前這些年間。通過有效地擴大出口國際市場,使我們的經濟增長取得了很大成就,擴大出口以後,取得的成果反過來促進中國經濟增長,這是一個正確的做法。

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出現這樣幾個問題:第一,2009年中國的出口就超過德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中國的出口已經位居世界第一;到了今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基本上已經和美國持平,已經達到了世界前列。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外向型經濟的規模很小,市場幾乎是無限的,但現在進出口規模已經達到這樣的地步,繼續擴張不但會受到市場容易的限制,同時也受到國內資源條件等的限制。第二,金融危機以後經濟不景氣,實際上吸納能力也有限,不僅市場已經接近飽和,而且經濟又不發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寄希望於外需來拉動中國的經濟增長是有問題的。

因此擴大總需求的主要途徑就要轉到擴大內需,而內需包括投資拉動和消費拉動兩部分。中國過去十年投資的增長一直是非常快的,全社會固定投資增長每年都是20%以上,屬於高增長。反過來再看消費,我們現在主要是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反映消費的增長,每年消費增長大概15%左右,或者還不到15%,今年第一季度只有12%多一些,而投資增長每年是20%多,消費每年在每年百分之十幾增長,過了十年差距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現在的情況就是投資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在不斷提高,而消費的比重在不斷縮小。

從整個國內總需求來看消費和投資:原來的經濟發展水準很低消費,主要是解決溫飽問題,因為人口這麼多,都要吃飯,國家又窮,能拿來投資很少,即使能擠出來錢去投資,依然是很有限的,消費的比重佔整個國民收入的60%以上。溫飽問題解決後,更多的錢被用於去投資,國內總需求方面投資和消費各佔一半左右。

投資的規模越大,居民消費佔的比例就越小,但投資最終的結果還是要滿足消費的。比如説我們修建那麼多高鐵,目的是滿足消費者的服務,但是坐的人少,服務就有限,從資源分配的角度來説,進行了投資,就應該通過所形成的生産能力向社會提供産品,同時企業能夠收回成本並繼續發展。修了鐵路,我們就必須通過賣出去車票來收回成本,但是沒有那麼多票賣,連利息都不夠付,這樣的資源配置就不是很合理的。我們應該把錢用到更有效的地方去。在人們在其他方面的需求比高鐵更高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更迫切的需求。

現階段,擴大內需主要是要擴大消費,投資的增長速度已經很快了,現在關鍵是把消費給調動起來。

中國網:根據我們目前的情況,通過哪些途徑可以擴大消費?

蔡志洲:消費是和人們的收入水準密切聯繫的,或者説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收入水準越低的人,越需要增加消費,他每增加一塊錢的收入中所用於消費的比例就越大,所以説要想改善全社會的消費,首先要注重改善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不斷有消費的升級拉動了經濟增長,同時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開始是洗衣機、電視、冰箱,後來是電腦、摩托車,後來又是手機、平板電腦,然後是汽車,然後又升級到住房,一波接一波。較富裕人群的消費起到了示範效應,然後帶動其他一大批人,促進了消費不斷升級。

但是到了今天,所有的這些消費已經不能再往高端升級了,不能有了房子以後再通過買遊艇或者私人飛機來鼓勵消費,那屬於少數人的奢侈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是有限的。當我們的消費升級到了房子,從消費品種來看,就已經和世界各國的老百姓的消費一樣了,但從消費水準上看,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所以現在的問題不是消費産品的升級,而是全社會的消費水準要改善,我國目前每人平均GDP大約00美元左右,在這5000美元裏面,每人平均GDP裏大概有將近一半是由政府、企業所支配的,是政府或企業的可支配收入。留下來可以用作消費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就是一半多一點,大概不到3000美元。一個三口之家的平均年可支配收入大約是一萬美元左右,合6萬多元人民幣。但不是每個三口之家都有6萬多,一部分是富人的收入遠遠高於這個水準,那麼中低收入家庭的年均收入更少了,他們生活水準低,需要添置的東西很多,但是收入有限,所以我們要改善他們的收入。這裡的消費潛力是很大的。

除了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以外,還要平衡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的收入。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的京津滬地區,地方是上海,每人平均GDP為雲南貴州地區的四到五倍,那麼現在就要改善雲南貴州人民的收入,這樣就會增加出來很多購買力。

中國網:怎樣提高收入較低人群的收入?

蔡志洲:擴大內需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不能把上海人創造的財富拿到貴州來搞平均主義,這肯定不可以。不但貴州富不起來,上海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也沒有了。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發展生産,要通過各種扶持措施,使貴州的經濟發展起來,人民的收入也就會得到改善,才能夠擴大他們的購買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説,現階段雲南貴州需要得到來自中央和其他地方更多的支援來擴大投資,投資擴大了,生産才會發展,老百姓的收入才會增加,才會去買東西,這就可能增加內需。

總而言之,從同一地區來説,要考慮改善收入分配的問題,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擴大整個消費能力;從不同地區來説,要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改善當地的收入,增加他們的購買力,從而擴大內需。

從消費包含的內容看,除了居民私人消費之外,還有一個公共消費問題,擴大公共消費改善民生也是擴大內需。在公共消費方面,國家已經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發展經濟適用房,這就是通過投資來直接改善人民的消費;另外一方面在養老保障、醫療保障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國家的醫療保險和整個醫療改革,已經做了很多投入,取得了成果。但政府的很多支出是和稅收相聯繫的,在加強公共消費的同時,又可能因為增加稅收而影響了居民收入的改善。因此這些方面應該有一個通盤考慮。能不能在退休和醫療這些社會福利中,把政府保障和商業保險結合起來。也就是説,不光是政府要做,更要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借鑒各國經驗,把公共消費做好。

總結起來説,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大的,內需和生産能力都是客觀存在的。

現在我們生産的所有為居民服務的商品裏面,有兩種商品是緊缺的:一種是高端的,比如房子,所以房子一直漲價;一個是低端的,比如種出來的蔬菜、水果,也會漲價。中間的産品,包括衣服,電腦,手機,汽車等等,大多是供過於求的。蔬菜水果這種消費品價格會隨著勞動成本的提高,以及其他方面原因慢慢上漲,這是長期趨勢的,世界各國的菜價都要慢慢上漲;房子的需求也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準的提高以及城市化過程在增加,形成目前的緊缺,但最後仍然是會緩解的。現在拉動內需主要是要解決中間這一部分的消費,把供需的平衡調節好。這不僅要改善人民的收入,也要改善人們對保障的預期。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人民的收入和消費傾向來拉動消費,所謂擴大內需就成了空話。

現在的問題是,我國的GDP每年的增長率很高,即使2012年7.8%的增長率,和世界各國相比仍然是很高的經濟增長,但是消費沒有得到有效的帶動。所以在經濟增長中一方面是要繼續發展生産,增加産品的供給,另外一方面要改善宏觀分配,使分配結構有一些改變。整個國民收入可以分為三大收入部門的收入,即政府、企業和居民三方面的收入。按照我們的分析,近些年,在比重上,企業和政府的所得不斷在擴大,老百姓的收入的比重在減少,它的增長慢于整個經濟增長,所以説十八大提出要使居民的收入和GDP同步增長,這一點是非常重要。而且由於在前一個階段我們已經進行了較大的投資,現在可以適當地放慢投資的增長,讓居民收入和消費有更多的增長,尤其是中低居民的收入應該有更多的增長,利用這些收入去購買更多的消費品,在改善民生的同時,也拉動了需求,釋放內需的潛力。

中國網:中國經濟的轉型是迫在眉睫了,那麼經濟轉型、提高經濟增長品質的出路在哪?

蔡志洲:經濟增長品質有兩個概念:一個就是比較窄口徑的經濟增長品質的概念,就是用等量的投入,創造出更多的産品,就是要少投入,多産出。這有兩個渠道,一是通過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要減少單位産品對能源和自然資源的消耗,使同樣的能源和自然資源生産出更多的産品,因為這部分很緊缺,要避免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第二個渠道是要發展高科技的、增加值的、減少對於能源和自然資源依賴的産業。也就是兩條腿走路:第一是降低單位能耗,第二是在結構上發生變化。簡單來説,就是如果要提高經濟增長品質的話,就是發展生産的環境不能太松,對於企業家的約束不能太松,這方面國家應該採取措施。所以説價格政策必須要考慮中國環境發展的要求,政策太松的話,不能夠鼓勵大家節能,政策要向提高經濟增長品質方面去引導。要改變增長品質,喊口號是必要的,但是還不夠,要把它和企業和大家的經濟利益結合起來,才能夠發揮作用。

第二個是廣義的經濟增長品質概念,現在在世界各國也非常受重視。這就是經濟增長要和社會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不能老提GDP,而人民生活卻沒有明顯改善,經濟增長的成果得讓大家看得見。這就需要有配套的改革,應該一整套的制度來保障收入分配,首先應該保證老百姓的收入不會因為價格指數的上漲而相對降低,這不是針對著整個社會的平均收入水準而言,而應該是針對著所有的家庭,物價漲了,企業和單位的工資不應該不漲,然後才是全社會居民的平均收入水準上升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經濟增長不能只是投資的增長,教育、科學、醫療、環保都在跟著發展。應該是為全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經濟增長。

中國網:您對今年經濟總體的增長形勢是如何預測的?

蔡志洲:全球金融危機以後,我們採取了刺激經濟增長的積極的宏觀經濟政策,2010年以後市場信心已經得到了明顯恢復之後,選擇了“擇機退出”,讓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由政府刺激改為由市場主導的自主增長,這個做法是正確的。在此之後,我國的經濟增長出現了一些回落,國家雖然對宏觀政策有一些放鬆,貨幣環境變得相對寬鬆,但是整個來説,沒有大規模的採取某一項刺激政策來促進經濟增長,而是注重於市場體系本身的建設,讓經濟有一個逐漸恢復的過程,這也是正確的。在政府刺激下過熱的行業,就要通過整個市場自身的調整,逐漸達到供需均衡的狀態,如果再加大投資,將來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危機,我們國家現在正在通過市場對過剩的生産能力和過熱的生産經營進行調整,這個過程還要繼續下去。從這一方面看,經濟增長率不會太高,通貨膨脹率也不應該很高。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中國經濟仍然正處於一個好的發展時期,雖然存在著一些矛盾,如收入分配矛盾,但沒有發展到不可解決的地步。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地方比如上海、北京、廣東及沿海地區優先得到了發展,這幾年貴州、安徽這些中部省份的經濟也發展起來了,經濟增長勢頭很強勁,所以説考慮到這些地方的發展前景,中國經濟增長率不可能回落到很低。

一方面不會過熱,很低又不可能,那麼8%左右,甚至還要稍微高一點的增長率是能夠持續下去,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和全世界各國相比,中國現在的經濟增長仍然是最好的。因為歐美經濟發展基本都停滯了,我們中國還能保持7.5%以上的這樣一個經濟增長,這非常不容易。中國宏觀經濟中雖然存在著矛盾,但是仍然是通過我們的體制創新、深化改革和宏觀調控解決或改善的,經濟增長仍然有很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