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其人
郭海濤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助理主任,應用經濟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方向為産業經濟、能源經濟與戰略。同時兼任北京大學中國産業發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時事評論員。 [進入人物庫]
觀點選錄
輿論坐標
以論對策
新成品油定價機制更靈敏反應國際油價
調價週期由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主要目的在於提高國內成品油價格對國際油價的敏感程度和跟隨程度。從前的價格調整週期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滯後期太長往往容易出現國內成品油價格變動跟不上國際油價的漲跌步伐,這也導致不太了解這種機制的一部分民眾對油價的漲落産生質疑。 [詳細]
可緩解國內油價“跟漲不跟跌”
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完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大眾對於國內油價“跟漲不跟跌”的誤解,但是民眾對我們成品油價格漲跌存在質疑,其實更深層次地講,主要關注的是市場競爭性問題,從成品油的價格形成來講,企業、老百姓都比較容易接受通過競爭機制形成價格。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應該訴諸於讓市場需求形成更理想、更有效、更合理的價格。 [詳細]
今年國內油價基本不會暴漲暴跌
今年油價總體的水準應該跟去年差不多。因為今年的經濟形勢不會比去年差,美國的經濟還在復蘇,歐洲雖然有塞普勒斯危機帶來的風險,但是目前也在一點一點釋放當中,趨於穩定,根據中國的經濟形勢,對汽油的需求依舊看漲,供給方面至少也不會特別緊張,但是季節性的波動肯定會有,但應該不會漲太多。 [詳細]
中國需形成自己的成品油定價系統
中國作為一個體量很大的需求大國,對國際上價格應該是有影響的,之所以現在不能在國際上形成影響,這跟我們價值機制不能很好反映我們的供求是有關係的。因此,只有以市場為基礎,綜合利用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才能形成更加合理、更科學的價格機制,會從根本上有效應對這些問題。 [詳細]
文字直播
中國網:3月26日,國家發改委出臺國內成品油價格機制完善方案,主要調整三大參數:調價週期由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取消4%的調價幅度限制;調整挂靠油種。三大參數調整的意義是什麼?
郭海濤:首先,調價週期由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國內成品油價格對國際原油價格的敏感程度和同步程度,因為我們先前的價格調整週期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滯後期太長,很容易出現國際價格開始往上漲了,國內可能是要往下降,或者國際往下降了我們要往上漲,這些矛盾的現象也導致太多的不理解,部分民眾對油價漲落機制的公正性産生了質疑。
實際上從消費者的支出角度來看,並不見得是不公平,因為油價的漲跌主要取決於前面20個工作日的平均結果,偶爾出現三兩個工作日的上漲或者下降的時候,對整體趨勢不影響,而現在調價週期調整為十個工作日以後,對國際油價變動的敏感程度會大大增強,上述矛盾現象會大大減輕。
其次,取消4%的調價幅度限制。相對來説,從前的4%的調價幅度有點大,敏感度就會比較低,不容易觸發。取消之後,只要到了10個工作日,該漲就漲,該跌跌,實際上等於這個機制相對來説簡化了。當然,它還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如果每次漲跌幅度小于50元/噸,那麼就不做調整,移入到下一次的調整過程中間去,目的是為了減少行政的運作成本。
第三,調整挂靠的油種。在成品油定價過程中,中國進口近60%的原油,以前大部分都是參照布倫特油、迪拜油等等幾種油的價格來執行的。但是,我們進口來源已經非常複雜,這幾個油種也不能完全覆蓋,以調整後,新挂靠油種的覆蓋面會更好,科學性和客觀性更強。在新機制中不再公開説挂靠,這個東西對一般消費者來講也沒有什麼作用。至於加入什麼油種,對成品油定價機制來講,不是特別重要,其影響也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因為每次成品油價格調整幅度實際上是根據挂靠油種的波動幅度來定的。比如,國際油價WTI和布倫特之間的聯動性是比較強的,漲跌幅差不多,加入不加入WTI價格,影響不大。
中國網:大眾對國內油價對國際油價“跟漲不跟跌”普遍存在質疑,您怎麼看這樣的觀點?長久以來,公眾對油價的質疑最終落腳點是什麼?
郭海濤:之前油價調整週期由22個工作日,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國際油價上漲,我們雖然也跟隨上漲,但上漲幅度並沒有國際油價上漲幅度那麼高,國際油漲10%,國內成品油可能漲6%或7%,政府實際可能調了3%或4%,因為政府要考慮到社會承受能力,考慮油價對物價的影響,對一些重要國民經濟行業成本的衝擊,這是我們政府管控油價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那麼,由於國內油價上調幅度不到位,出現的結果就是,當國際油價下降的時候,為了彌補前期未調整到位的差額,下降的幅度相對小一點,為前期做一個平滑。這樣,可能在很多民眾看來,就是這麼一個結果:國際油價漲的時候,我們也漲了,但是國際油價跌的時候,好像我們油價的下跌幅度沒有那麼大。
民眾對我們成品油價格漲跌存在質疑,其實更深層次地,主要關注的是市場競爭性問題。從成品油的價格形成來講,企業、老百姓都比較容易接受通過競爭機制形成價格。而政府參照國際原油價格不斷調整再去制定價格時,這樣的價格有一定科學性的,比以前直接行政定價要好很多,但是,畢竟國際市場跟中國的供需情況還是有些差別,因為它反應的是一種總體情況,所以國內市場競爭性相對弱,導致價格不是那麼十分科學,也有一定的關係。
中國網:你認為如今我們的成品油價格水準是不是合理的?
郭海濤:中國的成品油價格的改革是漸進式的,從90年代末起,成品油價格關係一直在調整,包括原油挂靠國際原油價格,成品油也挂靠國際成品油價格,後來將直接挂靠改成間接挂靠。調價週期從22個工作日縮短到10個工作日,取消了4%的調價幅度限制,這個過程其實都是有進步的,定價機制的合理在不斷趨向於科學和客觀。
但是目前這種定價關係並不能達到完全合理,還應該有更理想、更有效、更合理的價格機制,這個價格應該由市場供需競爭形成,也是政府、企業和老百姓最能夠接受的價格。
中國網: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出臺之後,在實施過程中,您預測一下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
郭海濤:首先,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出臺之後,滯後期的問題雖然有所緩解,但是多多少少依然是存在的;
第二,也是大家比較關注的,中國的供需形勢跟國外是不一樣的,比如,美國的冬季,取暖用油特別多的時候,他們就會推高油價,但是國內可能並不是用油的高峰,但是還要跟國際油價的漲跌波動,而我們需求旺盛的時候,依然還是要漲價的,這種現象是我們挂靠國外油價造成的。
最後,從2008年經濟危機以後,2009年油價相對低了一些,2010年、2011年、2012年世界總體的經濟形勢並不是很好,但是油價還維持在很高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隨著我們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改變,對國際油價的變動更敏感,又取消了4%的調價幅度限制,那麼可能會面臨一個問題:如果油價跌了大家都高興,但是如果漲得很多的話怎麼辦?
這可能也會引起民眾的不理解,認為我們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為什麼要承受跟國際上同樣高的油價成本呢?客觀講,從目前來看這個問題暫時是無法改變的,因為原油進口到岸的價格是確定的,這對我國來講是一個剛性支出,石油進口來源國不可能對我們進行低價補貼。當然大家也不必對這個事情過度關注,因為在新機制中,政府還是會有所考慮,比如,一旦國際油價出現了比較劇烈的波動,超出了大家的承受能力的時候,國家會採取一些臨時干預措施,以避免國內成品油價格劇烈波動,影響社會正常運作。
中國網: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做出應對?
郭海濤:應該從從定價機制的構建入手解決這些問題。市場定價機制是一個系統,比如國外的定價機制包括現貨市場以及期貨市場,中國作為石油生産大國和消費大國,也要形成自己的定價系統,這個系統會顯示出正常的價格,正常反映國內的供需形勢,這樣的價格才會對國際産生影響。因為我們作為一個體量很大的需求大國,對國際上價格應該是有影響的,之所以我們現在不能在國際上形成影響,實際上跟我們價值機制不太反映我們的供求是有關係的。所以,以市場為基礎,綜合利用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形成一個更加合理的價格機制,會從根本上有效應對這些問題。如果國際油價暴漲,而我們必須進口的情況下,政府可以對一些特殊行業按著相關規定進行財政補貼,比如對農業的補貼,對漁業的補貼,這也是國際慣例。
中國網:目前我們的政府在這方面的財政補貼是怎樣進行的?
郭海濤:目前每年政府對農業、漁業,包括對交通運輸等都有補貼,比如像計程車,有一個三塊錢的燃油附加費,但是這種補貼的效率還是比較低。另外就是補貼的力度,實際上對油價高漲的補貼是分政府承擔和企業承擔兩種。有時候大家會不理解,為什麼中石油、中石化每年利潤都很可觀,但是卻喊著虧損,一部分原因是政府通過相對低一些的成品油價格讓這些企業在煉化環節以虧損的形式對社會進行了補貼,它們的利潤主要來自於其他環節。
中國網:微網志上有這樣一個觀點:就跟生産奶粉一樣,中國的成品油生産技術不達標,一定要依賴於進口,國外的開工技術達標,成品油的價格一定會高於國外,這是必然的。怎樣看待這樣的觀點?
郭海濤:其實中國的成品油進口量佔國內消費的比重很小,而且這些年隨著資源的緊張,現在政府也不鼓勵出口,從這個角度來講,成品油進口與買奶粉的機制不同,所以也不能作為類比。
總體來考慮,成品油價格高於國外,這並不是因為國內的成品油生産技術不達標,而國外的生産技術達標了,因此依賴進口,導致我們成品油價格高於國外。
我們生産成品油的技術問題,確實是分不同地域的,北京現在是國IV標準,硫含量為50PPM,已經很小了。北京以外的地區的排放確實是比較高一點的,但也都達到了相關標準。現在政府已經開始調整相關標準了,到2015年,最晚到2017年,全國至少達到國III甚至達到國IV標準。
中國成品油價格的高度與稅有很大關係。因為中國政府徵對成品油的徵稅要比美國徵稅高,他們大概是15%,我們接近40%,像歐洲國家更有高達百分之七八十的,日本甚至達到百分之百的稅率,這實際上是政府作為公共管理者從社會資源供給情況所做的一種調整,目的是提高使用效率、環保等。
中國網:放眼全球油價,美國的汽油油價格是一個分水嶺。油價低於美國的(包括美國)多為對成品油補貼的資源國,它們把汽油作為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故採取鼓勵態度;油價高於美國的如眾多歐洲國家把汽油定義為奢侈品,對成品油徵重稅。目前我們國家的油價屬於哪一種?是否符合我國國情?
郭海濤:美國的資源保障能力很強,自産油量大,它的戰略能力、軍事能力為能源供給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歐洲已經成為發達經濟區,為了環保,將汽油定為奢侈品,它的稅率非常高的,可能達到百分之七八十,甚至個別國家達到百分之百的稅率。
總體上,我們目前成品油的稅率介於美國和歐洲國家之間,處在一種中間狀態。像我們中國以及日本等一些國家,本國生産的油遠遠不夠需求,大量依賴外部供給的情況下,總是有安全方面的擔憂。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價格調整資源的使用情況,調整供給需求,對我們這種需求供給不足的國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需求,尤其是抑制一些不太合理的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講,是國家的一種戰略性調整,出於總體的一種考慮。中國網:在抑制不合理的需求方面,我們可以做些什麼?郭海濤:從用油的角度講,我們確實應該向日本好好學習。日本資源使用效率非常高。一是油品稅率高,二是對於各種用油機器設備的能源效率要求高。
中國網:現在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如今這麼嚴重的霧霾天氣,主要是由於我們的油品不合格導致的。真實情況是這樣麼?
郭海濤:霧霾的形成原因非常多,也非常複雜,油品會與霧霾天氣形成有一定的關係,但這個問題還需要科學研究和討論,據説中科院的專家十幾年都在研究這個問題,發現油品與霧霾有一定的關係,但是程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大,好像霧霾就是油品差導致的。
中國網:從長遠來看,理順成品油價格機制突破口在哪?
郭海濤:從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來講,新的價格機制對跟蹤國際油價方面已經比較敏感了,政府干預的“手”已經相對少了,但是現在的規則還是政府行政指導下的定價機制。
將來的目標是,形成完全由市場競爭形成的定價機制。隨著政府管理減少,將來改革的方向就是把定價機制從行政軌向市場軌道轉,在這個過程中,還是要將重點放在培育競爭性的市場基礎,主要有三個層次:
首先,在加油站層面提高競爭力度,國外的加油站一天可以幾次調價,公司會專門派人採集價格,根據周圍加油站的油價調整本公司的油價,及時對市場做出反應;
其次,在煉油環節可以適當放開,可以有一定的競爭,對提高品質,更好服務消費者是有幫助的。這個環節適當放開,可以為下游多種所有制的加油站提供油品,為競爭提供基礎。
最後,適當放開油源。從原油的角度講,國內資源由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業進行開發,這幾個企業的陸上開採技術已經比較高了,有合理性,中海油的海上採油技術現在進展也比較快。但進口原油渠道可以放開一些,給符合規定的民營油企多一些油源。比如沙特等資源國已經與跟中石油、中石化等合資建設煉油廠,引進了一個油源,將來是否可以考慮允許一些産油國跟中國的民營企業也進行這樣的合作,也允許民營企業直接加工進口原油。這樣既會形成多種競爭,也有利於資源國向我國提供更多資源,我國的石油資源也可以得到比較好的集中開發,總體上會提高了我國的石油供給保障安全,也最符合國家利益。
中國網:您能否預測一下今年的油價漲跌趨勢?這是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
郭海濤:我認為今年油價總體水準應該跟去年差不多。今年的經濟形勢不會比去年差,美國的經濟還在復蘇,歐洲雖然有塞普勒斯的風險,但是它的風險也在一點一點釋放,趨於穩定。根據中國的經濟形勢,對汽油的需求還是會緩慢上漲,供給方面也不會特別緊張,但是季節性的波動肯定會有,這兩天油價又開始往上走了,國際上的油價又漲到了96、97,因為美國的經濟形勢好,大家預期要漲一點,但不會漲太多,目前世界經濟形勢為它封了頂,一連幾年WTI的價格都超不過100美金,布倫特油價在110上下浮動,沒有突發事件衝擊的話不會暴起暴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