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絲路"構建地球大數據應對"一帶一路"挑戰

發佈時間: 2017-05-04 16:59:11 | 來源: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邱玉寶 李新等 | 責任編輯: 劉芳奇

關鍵詞: 一帶一路,大數據,進展

蒙古國立大學

實施“一帶一路”計劃需要準確的數據和資訊,蒙古國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的研究團隊很高興成為DBAR-HiMAC計劃的成員。

空間對地觀測對於蒙古國尤為重要,特別是對自然災害有關的惡劣天氣條件進行預警,能夠更好地了解大面積範圍的天氣現象。

在與高山和寒區有關的問題上,有必要進行區域級協作。成為DBAR-HiMAC的實施夥伴將為科學界提供新的機會來獲得更多的數據,獲取知識和經驗。DBAR-HiMAC中高解析度對地觀測數據使得對多年凍土、冰川的可持續研究成為可能。DBAR-HiMAC將有助於促進科學團隊的國際合作。我們的學者和研究人員將在實際數據收集/測量、數據處理/分析、建模和數據存儲等方面與DBAR-HiMAC科學家開展合作。

挪威南森環境與遙感中心(NERSC)

NERSC關注海洋和北極科學,特別注重和加強區域氣候研究、北冰洋及海冰研究,併發展衛星觀測和監測系統用於海冰、冰山和其他冰凍圈要素研究。

挪威南森中心已經在中國、俄羅斯和印度建立了研究中心,能在“一帶一路”地區的氣候和環境研究領域發揮重要作用。2017年,挪威南森中心成為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大型項目“北極綜合觀測系統”(INTAROS)的協調單位,而衛星對地觀測數據在北極綜合觀測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DBAR-HiMAC的合作可以加強在數據、技術在北方寒區方面的科學研究活動。

結論與展望

地球大數據對於HiMAC的貢獻主要是從空間觀測領域加強對地球科學的理解,特別是對於全球變化和數字地球研究,並最終將為“數字絲路”創新提供服務。當前面臨的關鍵挑戰有:(1)技術性挑戰。為高寒區研究提供新的觀測産品和模型,將需要開發更多整合地面和遙感相結合的方法和技術。(2)科學理解的挑戰。需提升中-高緯度寒冷地區間互相關聯和遙相關的理解。(3)可持續發展服務的挑戰:亞洲高山區包括水系的源頭,高緯度氣候變暖將為“一帶 一路”計劃的實施提供新的機遇,如何理解和適應這種變化是一種挑戰。

(作者:邱玉寶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Massimo Menenti 荷蘭代爾夫特大學;李新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Birendra Bajracharya 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Joni kujansuu6 Narantuya Davaa 蒙古國立大學;劉時銀 雲南大學;Gao Yongqi 挪威南森環境與遙感中心;Cheng Bin 芬蘭氣象研究所;吳通華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李志軍大連理工大學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車濤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Juha Lemmetyinen 芬蘭氣象研究所;劉建波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Xie Hongjie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遙感與地學資訊實驗室;冉有華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阮智星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趙天傑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1   2   3   4   5   6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