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臺減災框架》下的“數字絲路”減災

發佈時間: 2017-05-04 16:12:42 | 來源: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陳方 王曉青等 | 責任編輯: 劉芳奇

關鍵詞: 一帶一路,減災,科學,風險

巴基斯坦

從巴基斯坦開展“數字絲路”減災工作的角度來看,DBAR國際科學計劃將會在以下幾個方面給巴基斯坦帶來貢獻。

首先,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跨境災害都是棘手的問題。為了應對跨境災害挑戰,DBAR計劃將是最合適的平臺。以近期發生的大型跨境自然災害為例,興都庫什山和喜馬拉雅地區的洪水、2010年熱浪襲擊、2005年克什米爾地震以及2004年印度洋海嘯等都是典型的、影響多國的自然災害,DBAR國際科學計劃將為各國應對跨境提供一個開展多邊合作的有效平臺。

其次,目前,在減災和氣候變化研究中空間觀測數據的應用不斷增多,DBAR-DISASTER可以通過對空間觀測數據的合作應用,建立一帶一路減災合作網路,充分利用空間地球大數據手段共同應對災害風險。

此外,中巴經濟走廊(CPEC)是巴基斯坦國內持續進行的大型開發項目,旨在借助絲綢之路,通過高速公路、鐵路和管道網路建設,將巴基斯坦南部的瓜達爾港與中國相連接。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總成本價值高達540億美元,其實施將有益於巴基斯坦偏遠地區發展,有助於加強巴基斯坦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社會經濟合作。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巴經濟走廊建設面臨著廣泛的自然災害威脅,需要將中巴經濟走廊災害風險應對作為“一帶一路”倡議中的試點綜合項目加以研究,以其為樣本的經驗和成果,將為“一帶一路”建設應對災害風險提供寶貴經驗。同時,將中巴經濟走廊作為DBAR-DISASTER試點研究的共同平臺,也能夠促進DBAR國際科學計劃不同工作組間的研究聯繫與合作。

南非

南非相比亞洲國家,典型大規模自然災害影響較小,這主要得益於所處地理位置和相對乾燥、穩定的氣候模式。未來南非減災相關的成果會日漸開放化、規範化,並通過專業的研究數據基礎設施進行管理,為決策的制定提供支援。為了更好地推廣減災成果的應用,我們認為有必要提供一個將科學産出轉化為決策服務的科學框架(如包括服務於決策目標的數據頻率、空間、時間解析度的指標體系)。目前,此類的科學框架已被包括IPCC等在內的計劃和機構正式或非正式地提出,如將氣候科學轉化為政策的框架,生物多樣性變數開發框架(Essential Biodiversity Variables),支援Aichi Targets或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框架等。

南非環境監測網路(SAEON)正處於準備和發佈南非短中長期災害風險及脆弱性評估框架的最後階段,而DBAR-DISASTER對南非的減災框架工作的形成將提供巨大幫助。

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是印度洋上的一顆明珠,是位於“一帶一路”的典型災害風險影響國家,水迴圈相關的極端災害頻發。死亡率加權多災種的風險圖表明,斯里蘭卡災害風險巨大,特別是斯里蘭卡西南地區更為明顯,而該地區是主要商業和社會經濟活動聚集的敏感地區。此外,作為一個島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進一步加劇了斯里蘭卡的災害強度和頻率。DBAR國際科學計劃旨在促進“一帶一路”空間大數據合作,而隨著全球範圍內大數據的發展和應用,“數字絲路”計劃將對斯里蘭卡落實《仙臺減災框架》的工作發揮重要的作用。

     1   2   3   4   5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