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基礎設施和海港開發
港口及港口城市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港口城市快速擴張的壓力下,城市和海岸帶的土地利用類型和環境發生了變化。作為海絲之路最重要的節點之一,斯里蘭卡擁有著大型的人工港口和橫跨印度洋最重要的運輸轉机站——科倫坡。基於 Landsat 和 MODIS NDVI 數據開展對科倫坡港土地變化情況研究,發現從 1992—2016 年(尤其是 2010—2016 年),科倫坡港呈現迅速擴張的趨勢,同時科倫坡 2016 年建成的土地面積是 1992 年的 3 倍。隨著城市化進程,2010—2016 年的植被綠度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其顯著降低的區域與城市顯著擴張的區域表現出較高的一致性。
沿海經濟追蹤
對地觀測技術可以提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關於貿易、産品和服務樞紐的海運航道、運輸航道沿線海洋和海岸帶自然資源及其開採情況的觀測能力,並且可以預測沿海航線貿易和資源的經濟價值。可見光紅外成像輻射儀(VIIRS)的晝夜雲圖觀測通道(DNB)及以前採用的國防氣象衛星計劃線性掃描器(DMSP OLS)能夠根據夜間可用的紅外線輻射監測船隻運動;綜合運用船舶監測系統(VMS)與雷達衛星技術能夠監測非法漁船,並幫助減少沿海航行非法捕撈造成的經濟損失。
災害監測
由於地貌原因,緬甸極易遭遇洪水、山崩、地震、火災、颶風、風暴潮和海嘯等自然災害的襲擊,且大部分的災難性危害是由颶風和海嘯造成的。在每年 4—5月的季風前期和 10—12月的季風後期,常常發生嚴重的颶風相關災害,造成大雨、洪水和風暴潮。如今,緬甸與全球及地區性夥伴進行減災合作,成為一個抗災力強的國家。基於衛星數據的洪水監測已被證明是快速和精確獲取淹沒區域的有效方法。
區域代表的認識和感受
馬來西亞
DBAR 計劃對馬來西亞意義重大,有助於通過共用數據與方法,為基於地球觀測的海洋和海岸帶資源清查等提供可持續的服務。馬來西亞理工大學、國家地理空間研究所和馬來西亞遙感機構(遙感馬來西亞)等研究機構都從事遙感研究。然而,這些機構均不具備處理地球觀測元數據的公眾門戶。馬來西亞理工大學和遙感馬來西亞都有專門的體系來發展自己的研究計劃;但是在制定研究計劃時,均未充分考慮終端用戶或管理者的需求。在海洋保護區的保護方面,缺乏終端用戶互動機制。因此,需要制定一個可行的機制,使海岸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研究問題的診斷。建議 DBAR-COAST 工作組提出一個能實現上述互動的機制。
馬來西亞理工大學獨立處理地球觀測數據的能力依舊有限。因此,倡議通過建立聯合計算中心等在 DBAR 計劃過程中形成一套成熟的獨立運作單元。馬來西亞理工大學可能成立一個專門的任務組來解決海洋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研究問題。目前他們在對研究結果宣傳上的一個主要限制因素就是缺乏組織架構。因此,DBAR-COAST 工作組可在協調科研計劃發展和監測進展兩方面充分發揮能動力。(區域代表:Mazlan bin Hash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