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海上絲綢之路是一個貿易路線網路,其正式建立於中國明代,借助商業連接了古代世界各區域,是一條通往現代化的道路,開通了貿易、商業和文化交流。“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從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國南海和東盟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途經亞非歐國家的 25 個主要港口。“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實施將深刻影響沿線區域或國家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促進中國、東南亞和其他國家之間的互聯互通。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通過優化海洋資源的獲取方式發展當地海洋産業,開展合作,並鼓勵産業、能源和資源開發領域的貿易和投資。對地觀測具備資訊量大、觀測範圍廣、精度高、數據更新速度快等明顯優勢,將成為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和規劃的重要工具。2016 年 5 月 16 日發佈的《一帶一路空間觀測國際合作北京宣言》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是沿線各國應對未來發展挑戰的一項重要舉措。該《宣言》呼籲推行“數字絲路科學計劃(DBAR)”,在科技領域展開闔作,優化對地觀測的使用,促進沿線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DBAR 海岸帶工作組(簡稱“DBAR-COAST”)是 DBAR 的 7 個工作組之一,將在多個領域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的合作提供支援平臺,以達到聯合國 SDG-14“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目標。DBAR-COAST 工作組將致力於以交換空間數據和資訊産品、技術及服務等的方式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海岸帶和海洋資源及生態保護等優先領域進行合作,服務於可持續發展和管理。
DBAR-COAST工作組進展
任務和計劃
DBAR-COAST 工作組的初步計劃如下:通過國際合作建立研究人員、實踐人員和政策決策者參與的國際網路;鼓勵交流和共用對地觀測數據和資訊;聯合研發海岸帶相關衛星資訊産品,服務於 DBAR 地球數據共用平臺的發展;聯合啟動試點研究和示範項目,或針對典型地區或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制定一係列研究計劃;組織和支援學者與學生的教育和培訓,以提高參與組織的能力;加強與參與國各行業、學術界和專業部門的聯繫和協調;制定技術諮詢報告,以支援各國使用地球大數據並促進“海上絲綢之路”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與方共同決定的其他合作形式。目前,DBAR-COAST 工作組包括來自中國、印尼、馬來西亞、緬甸、斯里蘭卡和泰國 6 個國家的成員。DBAR-COAST 工作組是開放的,“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以及其他國家感興趣的專家均可加入。
海岸帶空間觀測
生態系統監測
沿海生態系統,如珊瑚礁、紅樹林、鹽沼、海帶和海草對海洋健康至關重要,它們高産並且可以提供沿海保護。儘管如此,沿海生態系統卻面臨著嚴重的威脅。紅樹林在平衡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區域生態系統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被認為是連接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碳匯。然而,紅樹林生態系統遭受了嚴重的破壞。近年來,隨著公眾對紅樹林生態價值認識的提高,紅樹林濕地的恢復工作已經展開,並取得了一些進展。
沿海環境管理
現有的港口和航道被認為是促進貿易提升的主要因素,一些海峽兩岸的國家通過其航運基礎設施和水道促進國際貿易和經濟。但是,參與航運活動和沿海開發的國家往往過分關心直接的經濟收益,而忽略了沿海和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保護。柔佛海峽的西端連接馬六甲海峽東側,東端通往南海西側,受海上絲綢之路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