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針法特色歷史演變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9-09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明清時期
歷史背景:明清時期社會相對穩定,文化經濟繁榮,中醫藥也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政府組織編寫了大量古代著作,其中也把中醫針灸編寫其內,如《永樂大典》《古今圖書整合醫部全錄》《四庫全書》等。明朝和清朝在醫事制度上皆把針灸獨立分科,這時期針灸人才培養仍然是師帶徒形式。這時期有針灸銅人的鑄造,同時涌現了大量影響較大的針灸專著,如徐鳳的《針灸大全》、楊繼洲的《針灸大成》、高武《針灸聚英發揮》、吳謙《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等。這一時期為針法的鼎盛時期,明代在繼承金元時期針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論化、系統化總結,並且在臨床上得到推廣應用;清代針灸受到朝廷輕視,發展相對明朝有所滯後。
針法特色:明清為集大成的針法時期,依據前人的理論和方法從理論到臨床運用形成系統,並且手法操作逐漸複雜化,依據陰陽、五行、男女、深淺、時間、疾病性質等相互配合變化使用。較為特色的手法是《針灸大全•金針賦》中的“十四字手法”,《針灸大成》中的“十二字分次第手法”“下手八法”,《瓊瑤神書》“二十四字法”等,都為揣穴、進針、行針的序貫行操作流程手法。《金針賦》的“治病八法”和《針灸大成》中的“飛經走氣四法”“三才刺法”,留氣法、運氣法、納氣法、通關交經法、子午補瀉、膈角交經、擔截法等,有行氣催氣手法、單複式手法、配穴法、分層操作法以及它們相互結合使用等。這些手法都能從《黃帝內經》《難經》等前人手法找到源流,具有理論依據,又有臨床具體操作及應用。總之,這一時期針法在單式手法、複式手法、補瀉手法、輔助手法等都在前人的基礎進一步發展,手法更系統化、更複雜化、更具有臨床操作性,同時這些手法的最終目的都緊緊圍繞“得氣”,並使氣至病所,提高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縱觀歷史,針刺手法在石器、青銅時期處於萌芽階段,主要是一些敲打、刺、切等;到春秋秦漢時期,手法正式産生,這時期手法操作雖然偏于簡單,更多的是規定了針刺手法目的、補瀉原則等理論,為後世針刺手法發展指明瞭方向,並且所有手法操作目的都是為了得氣,即引谷氣至,引邪氣出;金元時期為手法的成熟期,提插捻轉等基本手法得到充分運用,單式補瀉手法趨於完善,複式手法也出現;至明清為手法的全盛時期,手法流程更具體、更豐富,操作性更強,手法理論更豐富,手法臨床應用更廣泛。同時也可以看到,針法的發展與古代哲學思想的發展及當時的生産力水準密切相關,特別是古代金屬冶煉工藝技術使得針具改良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