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一體解讀中醫超器官醫學模式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6-25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六位一體”治療理念是緊扣生命物質的系統理念
“六位一體”理念最早是針對功能性胃腸病和多種慢性胃腸病而提出的,這些疾病由於病情經常反覆,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質。筆者通過幾十年的臨床積累,總結形成了“以調為先、以通為順、以和為貴、以平為期、以防為主、以人為本”的治療理念。這一理念超越了肝、脾、胃、腸等具體器官的局限,以生命狀態和臨床表現為直觀指標,以生命物質及其聯繫變化為干預節點,是中醫“超器官醫學模式”在胃腸病領域的典型例證。
以調為先
胃腸疾病具有臨床症狀多樣性和多變性的特徵,表現為每一位患者的症狀都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患者,在不同時段的症狀也有很大差異。病因單純者少,病機互見者多,大多存在寒熱錯雜、虛實夾雜的複雜病機,單純用攻、補、溫、清之法難獲良效,而“以調為先”、首重調理方為正途。
“調”的靶標是氣機,其中“氣”即物質變化,“機”即物質的運動與聯繫,由於物質變化的複雜性和物質聯繫的廣泛性,既不能破利攻削,也不能斂澀呆補,用藥主張輕靈流通,以順五臟氣機為要務。
調理的組方配伍特點是補瀉並用、寒熱同施、內外兼顧,多臟共治、上下互引、升降結合。表現有三,第一是藥性雜,把性味不同甚或相反的藥組合在一起,看似雜亂,實則合理,諸如經方中的小柴胡湯、半夏瀉心湯、理中湯、烏梅丸,還有後世的歸脾湯、升陽益胃湯及逍遙散等,這些方劑都具有調理氣機的共同點;第二是藥量輕,每一味藥劑量都在藥典規定用量之內或偏下,鮮有大劑量者;三是藥味少,每張處方藥味多在十味左右,一般不超十三味。在藥物調理的基礎上,輔之以飲食調養、情志調整、環境調適等綜合措施,以期將失調的臟腑氣機調整平衡,恢復其原有狀態,各司其職、相互協調、和諧共處。
以通為順
功能性和慢性胃腸病臨床症狀以痛、脹居多,幾乎皆有,其共同病機當責之於 “不通”。
“以通為順”的治療法則堪稱精當,《內經》所謂“和氣之方,必通陰陽”,張仲景所謂“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即是此意。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通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瀉,順也並非簡單的下。通之法,中醫治療八法盡可用之,如因虛不通則宜補,因寒不通則當溫等。正如《醫學真傳·心腹痛》所言:“夫通則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為通則妄矣。”
由此可知,瀉下、行氣、活血、溫熱、發散之品皆可用之通,所不同之處在於選藥用量之妙。通常要求少用大寒大熱及攻破逐利之品,多選性平力緩之藥,藥量要小,如大黃以3~6克為宜,且不後下,取其通之利,避其瀉之弊。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