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一體解讀中醫超器官醫學模式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6-25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 馮五金 山西省中醫院
•“六位一體”是“以調為先、以通為順、以和為貴、以平為期、以防為主、以人為本”緊扣生命物質的系統治療理念。
•“超器官醫學模式”是“超越器官、緊扣物質、層層深入、廣泛聯繫”的醫學研究模式。
•“六位一體”治療理念從臨床診療的角度詮釋了“超器官醫學模式”所獨具的科學性和生命力。
•當代科學紛紛將研究的觸角延伸到超微物質及其相互聯繫的勢頭,或許正是“超器官醫學模式”再度激發強大發展潛能、再度實現與時代發展同步的有利時機,關鍵在於我們能否謹守“超器官醫學模式”,堅定自信,鎖定目標,牢記使命,直面未來。
讀罷《中國醫藥報》2015年6月17日刊發的《問道〈黃帝內經〉——以生命物質為核心的臟象理論本原及其在近代的異變》一文後,筆者深有同感。
該文提出中醫臟象理論所獨具的“超越器官、緊扣物質、層層深入、廣泛聯繫”的初始研究方向和路徑,揭示了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醫學臟象理論研究之本原,亦可以説該文從臟象學角度揭示了中醫學特有的“超器官醫學模式”。
然而,該文畢竟以論述邏輯理論為主,聯繫臨床實踐論證甚少。筆者從事中醫消化系統疾病診療數十年,提煉總結形成了“六位一體”治療理念和系統療法,不僅具有可靠穩定的臨床療效,而且在診療理論和實踐層面也印證了中醫學“超器官醫學模式”的科學性和優越性。聊述於此,就正同道。
中醫學理論研究核心不是體內器官而是生命物質
一般認為,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是臟象學説,這一點在學術界素成共識,向無爭議。但問題的關鍵在於,以教科書為代表的主流理論著作,多數回避臟腑的本質是什麼、臟象學説研究的主體是什麼等核心問題,甚至有意無意地在臟象學説的解讀中注入或突出許多器官學的內涵,自覺不自覺地將臟象學研究導入器官學研究的歧途。
眾所週知,中醫學在早期探索進程中,確實對臟腑進行過器官學層面的關注,其成果在《內經》《難經》等典籍中也確有記載,但《內經》成書之時,恰逢儒學思想躍升統治地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作為國策強勢推行,對機體“解剖而視之”的研究方法與手段失去了生存的環境與條件。在此情況下,器官學研究不得已被擱置,促成了生命科學研究主體的戰略轉型,使臟象學説的研究方向開創性地轉移到構成生命、支援生命和干擾生命等不同層級的物質(以下簡稱為生命物質)方面來,開闢了“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的研究之路,而臟腑概念隨之也上升為表徵相關生命物質的分類學概念。
單一臟腑術語往往是臟腑與物質的關聯性表達,即臟腑與陰陽氣血形成的結構性片語,如心血、肺氣、肝陰、脾陽、腎精等,並且以相關功能活動為主線,持續捕捉研判更深更小層次和範圍的物質類別,進而圍繞陰陽氣血等生命物質的自然屬性、存在方式、作用特點、消長轉化、運動規律、廣泛聯繫等關鍵要素,開展卓有成效的探索研究。
由此以降,歷兩千年持續積澱,理論研究不斷豐富,臨床實踐不斷深入,“超越器官、緊扣物質、層層深入、廣泛聯繫”的醫學研究模式日益彰顯,筆者將其簡稱為“超器官醫學模式”。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