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民族團結黨旗紅】“1+10+N”基層黨建模式探索“新思路”

發佈時間: 2020-10-1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孫磊 | 責任編輯: 呂欣

中國網10月13日訊(記者孫磊)9月中旬,“民族團結黨旗紅”網路主題活動媒體一行前往青海省多地進行採訪報道工作。在果洛的草原上、在循化的農家院中、在曲庫鄉的脫貧戶家中…記者與當地群眾席地坐、拉家常。這期間,受訪者有幸福滿足的笑容,也有回首往事的眼淚。記者們用手中的筆和相機鏡頭記錄下了這些難忘的瞬間。

在果洛的草原上,拉加鎮讚根村牧民代表和記者們圍坐在一起。自從“十化”黨建開展以來,讚根村成立了治安聯防組、精神文化組、互幫互助組、環境保護組、衛生評比組、糾紛調解組、保障聯絡組、生産發展組、教育督導組、聯繫協調組和效率督導組共十一個小組。目前村裏共有309戶,1123人,黨員27人,讚根村于2019年底實現脫貧摘帽。中國網記者 孫磊攝影

(上圖特寫)記者在讚根村黨支部、村委會外的草原上了解村裏黨建工作開展情況。據了解,脫貧攻堅以來,村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8戶157人,殘疾59人,高齡51人,特困戶10人,孤兒6戶11人,危房改造133戶,新農合參保率100%、新農保參保率100%,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水、電、路、信號全覆蓋。中國網記者 孫磊攝影

才讓傑(圖中左一),男,藏族,中共黨員,2016年7月入黨,家中共有4口人,2個學生,長子20歲,就讀于西寧市果洛中學系高二學生,長女17歲就讀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第二民族中學系初三學生。才讓傑2019年8月擔任讚根村效率督導組組長。中國網記者 孫磊攝影

在瑪沁縣大武鄉格多村,黨員牧民代表向記者介紹“十化”黨建工作內容和經驗。瑪沁縣結合工作實際,探索提出推行“1+10+N”基層黨建模式的整體工作思路。即:“1”為一個總目標,夯實黨在農村牧區的執政根基;“10”為黨建工作制度化、大眾化、地域化、通俗化、生産化、生活化、精準化、具體化、時代化、實效化的10項具體措施;“N”為以黨建為引領,統籌推進各項工作,推動黨建成為解決基層問題的“萬能鑰匙”。中國網記者 孫磊攝影

多布旦,瑪沁縣大武鄉格多村黨支部書記(圖中間)。據了解,今年68歲的多布旦動員組織當地村民,不畏艱辛、不怕困難、年復一年地從事著種草、滅鼠和養殖等工作,積極開展修橋鋪路、組建合作社,在全縣率先調整畜牧業結構,大力發展飼草基地,引導全村走上了一條生態經濟致富的綠色發展之路。中國網記者 孫磊攝影

“剪刀手”。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拉加鎮中心幼兒園,孩子們向出現在門口的記者“打招呼”。圖中這個班是今年9月剛剛入學,年齡多為5-6歲本地兒童。拉加鎮中心幼兒園建於2015年3月,佔地5535.82平方米。得益於青海對三江源地區學前教育免學費的政策,現有271名適齡孩子在園學習。中國網記者 孫磊攝影

“循化線辣椒”原産于青海省循化縣內,具有果肉厚,果實細長,果實油多籽少,辣味適中,香味濃郁的特點。9月中旬,正是線椒豐收上市的季節,記者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查汗都斯鄉紅光上村群眾家中看到鋪滿地面晾曬的新鮮辣椒。中國網記者 孫磊攝影

馬乙四夫(圖中右一),男,撒拉族,199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查汗都斯鄉紅光上村黨支部書記。紅光上村原名叫讚卜乎上村,曾是西路紅軍戰士久居之地,位於縣最西端公伯峽大壩下游的讚卜乎集鎮。紅光上村大部分群眾的耕地,在1998年公伯峽水電站的建設過程中被徵用。作為支部書記的馬乙四夫正向記者分享“農戶入股,公司負責運作,農戶監督,年底分紅”的創新模式。中國網記者 孫磊攝影

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曲庫乎鄉共有8個行政村、13個自然村,共計農牧戶1711戶8134人,民族結構以藏族為主。卓麼加(圖居中老人),曲庫乎鄉多哇村村民,曾任職過村書記,現在年老腿腳不便,在家中養老。他告訴記者,鄉里、村裏近些年變化很大,特別是居住條件大大改善,治安環境穩定,自己也有人照顧養老,現在生活很幸福。多哇村雖小,但還走出過一個名人:旦增尼瑪。2018年,他參加歌唱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2018》,最終獲得全國總決賽冠軍。中國網記者 孫磊攝影

夏毛措(圖中左二),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曲庫乎鄉多哇村村民,丈夫過世後,獨自拉扯四個女兒長大成人,現在三個女兒已經出嫁。她告訴記者,自己希望沒有嫁人的女兒跟自己生活,想招個“到府女婿”,因為自己現在腰腿不好,需要以後有人能夠照顧。還未嫁人的女兒現在在鄉政府裏工作,早年曾在深圳美容美發學校學習,畢業回家在村裏理髮,後來因理髮館關閉被安排到鄉政府的公益性崗位任職,雖然現在工作內容不是“本行”,但同事都説她從學校學習的按摩手法非常好!中國網記者 孫磊攝影

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加吾鄉“新時代大講堂”裏,在追憶過世不久的原黨委書記聶智才讓時,加吾鄉的人大主席魏瑜婧不禁落淚。聶智才讓1975年出生,2020年6月3日突發疾病去世。任職期間,堅持把黨建工作挂在心上、抓在手上,尤其是在州委“抓鄉促村”“一核三治”兩個項目化黨建工作推進過程中,認真履行“一把手”職責,堅持引導構建以黨建為引領、全面實施“黨建+”行動的大黨建格局,推動黨建工作與精準扶貧、民族團結等深度融合,以線上線下“雙線”並行的模式在全鄉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一級抓一級的黨建格局,而他的務實情懷更是成了加吾人心中永遠的旗幟。中國網記者 孫磊攝影

在加吾鄉協治村村民夏吾才旦(圖中右三)的“新家”中,他正向記者講述自2016年搬遷以來,住房條件和經濟生活上的種種變化。因老宅地理環境差,存在地基塌陷的風險,2016年4月,村內財政投入10萬元幫助其搬遷到現在的家中。夏吾才旦家中4口人,耕地面積18.35畝,牧草地面積200畝,早年由於技術不足、自身疾病等原因致貧,村裏幫扶農耕技能培訓後,2019年底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6687元,實現脫貧。加吾鄉,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下轄鄉,平均海拔2920米,從同仁市區開車經十余公里盤山路到達,全鄉共有6個行政村,23個自然村,村與村雖隔山相望,但抵達卻要走數小時的盤山路。中國網記者 孫磊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