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2020年中關村論壇技術交易大會京津冀以色列清潔技術專場活動順利舉辦

發佈時間: 2020-09-2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葛蕾

2020年9月19日上午,中關村論壇技術交易大會“智聯全球·慧創未來”京津冀以色列清潔技術專場活動在中關村自主創新展示中心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京津冀科研院所聯盟主辦,得到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以色列創新署、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的指導支援。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副主任吳程、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邵錦文出席活動併發表致辭。活動由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二級巡視員董強主持。以色列創新署高度重視本次活動,國際合作部代理副總裁Avi Luvton專程線上上致辭。

image.png

3位致辭嘉賓:吳程(左)、Avi Luvton(中)、邵錦文(右)

image.png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二級巡視員董強主持


本次活動由北京對外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北京科學學中心承辦,採取線上和線下兩種形式進行,來自以色列、京津冀的10余位中外嘉賓圍繞清潔技術領域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80余名國內外科技人員、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企業代表和媒體記者到會參與,近500位國內外嘉賓線上參加活動。

image.png


現場照片

吳程在致辭中指出,中以雙方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以《中以創新合作行動計劃》為指導,自2017年起合作舉辦中以創新創業大賽。大賽每年篩選出重點領域的多個優秀項目,聚焦合作熱點領域,對諸多前沿科技領域的項目進行路演和推薦,此次參加路演的4個以色列項目均是來自去年中以創新創業大賽的獲獎成果。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邵錦文首先對嘉賓們表示誠摯歡迎和衷心感謝。邵錦文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將建設生態文明提升為國家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並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入黨章,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當前,生態文明價值觀已經滲入到各個領域。清潔生産技術的應用可以從源頭上削減污染,是綠色發展的核心和前提,也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本次活動希望通過集中展示優質項目,共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案,推動國際合作與創新發展,共同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作為北京市政府直屬的大型多學科綜合性科研機構,以“服務政府、服務産業、服務公眾”為落腳點,當好銜接原始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的橋梁,是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力量。

董強在主持仲介紹,2020中關村論壇以“合作創新·共迎挑戰”為主題,推出“會議+展覽+交易+發佈”四大板塊,深入貫徹習近平主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聚焦全球共同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問題,深入探討加強疫情防控國際合作與科技交流等重大話題,開展技術交易活動和科技成果展示,進一步凝聚全球科技界、産業界創新合作共識。

活動採用項目路演與發佈專家點評及交流對接相結合的形式開展。會上,來自以色列、京津冀三地共9項綠色技術領域科技成果發佈,涵蓋重金屬土壤修復、空氣凈化、節水技術、迴圈利用技術等方面。其中,來自以色列的四個項目是以色列創新署為本次大會專門推薦的,包括能夠實現高精度灌溉的無線土壤感測器和創新灌溉控制器項目;解決節水問題的先進壓力管理技術;空氣凈化技術;有機危險化學物的處理技術。京津冀區域的項目有5項,由京津冀科研院所聯盟遴選推薦,來自中科院過程所、有研資源環境技術研究院、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河北省科學院等單位,包括重金屬土壤修復、廢棄PET綠色迴圈技術、新型空氣凈化技術、有助於農業藥肥減施增效的功能微生物製劑、瀝青材料主動凈味劑産品等項目。其中,重金屬污染微生物原位固化及生態修復技術入選了本次中關村論壇百強成果。這些技術具有較好的成熟度,在京津冀區域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image.png

9位路演代表(按路演順序依次排序)

同時,邀請到了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林才順、清華啟迪能源環境研究院副院長馮武軍、北京化工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朱保寧、清華大學化工係教授胡平四位該領域知名專家進行現場點評。會後,園區、企業、科研機構、投資機構等嘉賓與路演項目團隊進行交流,深入對話,共同探討項目合作及業務交流。

image.png

4位點評專家:林才順(左上)、馮武軍(右上)、朱保寧(左下)、胡平(右下)

本次活動是2020年中關村論壇技術交易大會的主要活動之一。活動以京津冀和國際科技成果轉化為特色,圍繞清潔技術領域推介一批京津冀地區和以色列的優秀科技創新項目,並進行深入交流,通過集中展現清潔技術領域的最新科技創新成果、新業態、新模式,為國內外機構搭建資訊、資源、成果共用平臺,為推動技術創新和社會發展提供支撐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