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謀産業惠民生 抓治理促融合 四川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樣本

發佈時間: 2020-09-18 | 來源: 四川線上 | 作者:  | 責任編輯: 胡俊

四川線上記者 付真卿

四川是多民族大省,有全國第二大的藏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少數民族常住人口達750余萬,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幅員面積30.5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62.8%,在中國民族分佈格局中佔有重要位置。

近年來,四川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全省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生動局面。日前,記者梳理了四川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的多個典型樣本,從産業發展、民生改善、基層治理、文化交融等方面全面解讀近年來四川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成果亮點。

産業發展 “飛地”産業園區建設 為民族地區産業發展插上翅膀

9月7日下午6點過,在金堂縣“成都-阿壩工業集中發展區”(成阿工業園)內的四川聖祥佛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過了下班時間,36歲的足巴孝仍和同事在忙碌著,“又有一批新訂單,要加個班。”

除了聖祥佛油公司,園區內還有好幾家企業都在加班加點。通過幾個月的努力,目前成阿工業園內企業基本上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生産水準。大家辛勤付出,不僅是為了園區企業的發展,更關係著阿壩州産業發展的明天。

成阿工業園的誕生是一個創舉。“5·12”汶川特大地震後,阿壩州的工業遭到重創。怎樣恢復重建?經過反覆調研論證後,“飛地”園區的概念被提了出來。

2009年2月,阿壩州與成都市簽署協議,創新建設全國首個異地災後重建民族嵌入式“飛地”工業園區——成阿工業園。成都、阿壩按6比4的比例投入,共同開發運營,後期收益按4比6的比例共用。

“‘飛地’工業創造出一種新型的地區間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為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在保護生態和發展經濟上實現雙贏。”成阿工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常務副主任楊榮茂介紹,截至目前,成阿工業園已累計實現固定資産投資344.68億元,累計實現稅收收入12.79億元,阿壩州累計獲得稅收7.04億元。在為阿壩産業發展“造血”的同時,園區還先後為阿壩州培養鍛鍊了30余名民族幹部,累計吸收1000余名阿壩州群眾來園區務工,從人才培養、就業增收等多方面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成阿工業園區如同一個火種,促成了更多“飛地”産業園區的建立,並在合作方式、運營模式上屢有創新。

今年6月,阿壩州理縣、遂寧市船山區,浙江省永康市、東陽市共同簽署了“三方四地”“飛地”園區合作協議。各方將在遂寧高新區船山園區共同打造“飛地”産業園,首創東西部扶貧協作與省內對口幫扶相結合的新模式。

如今,德阿、甘眉、成甘等“飛地”園區相繼拔地而起,涼山·樂山“飛地”園區、成都·大涼山農特産品加工貿易園區等加快籌建,“飛地”園區助力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已成燎原之勢。

民生改善 民族團結進步新村建設 助推涼山脫貧攻堅鄉村振興

9月,大涼山的陽光依然火熱。在距離涼山州喜德縣城約4公里的拉克鄉,緊鄰成昆鐵路的孫水河岸,一座漂亮的彝家新寨惹人注目。寬敞的村民活動廣場、黃墻紅瓦的二層彝家小樓、伸出院墻的繁盛花木,還有壩子裏嬉戲打鬧的孩子……熱鬧的場景展示著這裡的幸福生活。這個村子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民族團結新村。

“現在的生活,過去連想都不敢想。”57歲的彝族村民翁古拉哈坐在自家院子裏,撫今追昔,十分感慨。翁古拉哈家過去住在喜德縣則約鄉石棉村的山腰上,茅草屋、木板房、瓦板房,他和家中的姊妹都住過,“一到雨雪天氣,冷得直髮抖。”

如今,翁古拉哈住進了寬敞舒適的小樓,家中沙發、電視機、洗衣機、太陽能熱水器一應俱全。他的兒子翁古紅機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在縣裏當老師。近幾年,村裏開始發展青花椒和玫瑰産業,翁古拉哈入股其中,每年多收入數千元。

不僅是翁古拉哈,生活在新村的每一戶村民,都切身感受著喜人的變化。改變,正是源於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新村的建設。

“近年來,在‘兩項資金’的支援下,我們堅持‘城鄉一體、産村相融、引導彝區鄉村振興發展’的基本思路,先行先試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新村。”據喜德縣民宗局副局長王雲介紹,拉克鄉民族團結新村建設,讓1300余名村民住上新房,還同步建設了村內道路,安全飲水管道、村民綜合服務中心、民族團結活動廣場等基礎設施。村裏通過“合作社+農戶+集體+政府獎補”的方式發展青花椒産業,引進萬畝玫瑰園建設,為新村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拉克鄉民族團結新村在涼山州不是個例。從2011年至2019年,涼山州民族團結進步新村建設項目總投資超5.45億元,共實施新村項目42個,惠及全州各民族群眾2.3萬餘人,有力地助推了涼山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

基層治理 相互嵌入式社區治理 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新路徑

9月8日一早,成都市雙流區東升街道歐城花園小區,身材瘦高的澤洛背著手,在小區裏四處轉悠,“這些樹又該剪枝了……”他仔細觀察,默記在心裏。

澤洛是歐城花園小區黨支部書記、業委會主任,他還有個身份,是一名藏族退休幹部。

澤洛的故事,與歐城花園這個老舊小區的蛻變有關。

歐城花園小區是東升街道一個有18個民族相互嵌入式居住的老舊商品房小區。由於年代久遠,居住人員複雜,歐城花園過去被稱作“歐三多”:少數民族多,有近600人;退休人員多,居民中近三成是離退休人員;矛盾問題多,小區設施設備陳舊、管理維護不善,臟亂差等現象突出,業主與物業矛盾突出。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社區黨委想到了澤洛。“作為一名老黨員,擔起責任發揮餘熱,我義不容辭。”就這樣,澤洛當選為小區新成立的黨支部書記和業委會主任。

澤洛上任後,與社區一道在歐城花園小區探索建立起“1+211”小區自治工作機制,以小區黨組織為核心,將業主大會、業委會、監委會和物業公司的力量整合起來,共同參與小區事務管理。而在實際操作中,小區特別注重發揮黨員,特別是少數民族黨員的作用。在小區業委會7名成員中,有5人是黨員,其中3人是少數民族黨員。

在澤洛的帶領下,“1+211”自治工作機制實施短短一年,就解決了小區120多件久拖不決的難題。曾經的“歐三多”變成了現在居民參與多、歡聲笑語多、民族團結多的“新三多”。

而“1+211”自治工作機制的成功,也被作為多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區治理的典範,在成都市雙流區全面推廣。

文化交融 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培訓 搭建各民族溝通發展橋梁

“這次學習培訓,讓我們感受到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在外務工群體的關心,讓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溝通交流更加順暢,交到更多的朋友。”不久前,在綿陽高新區經緯達公司,來自新疆阿瓦提縣的新疆少數民族員工,參加了綿陽市民宗局舉辦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政策學習班”培訓。

在四川,有許多從新疆來務工經商的少數民族群體。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在川務工經商的新疆少數民族群眾有1600多人,其中主要集中在成都、綿陽、德陽、廣安、達州等市。省民族宗教委在經過深入調研後,根據少數民族群體的願望,將在川務工經商的新疆少數民族群體列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政策培訓重點。2018年,省民族宗教委牽頭,聯合新疆駐川藏工作組開展相關試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19年,培訓工作正式在全省推廣。通過兩年多的試點和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政策學習教育培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近年來,我省還著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同語言環境,全面強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在甘孜、阿壩、涼山州以及馬邊、峨邊、金口河、北川共52個縣(區),設立4706個“一村一幼”幼教點,招收的20.9萬名幼兒全部接受學前普通話訓練。在涼山州2724個幼教點開展的“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試點中,11萬餘名幼兒普通話合格率達81.5%,試點項目獲得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目前,“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已經覆蓋涼山州3985個幼兒園及幼教點,惠及26.96萬名學前兒童,進階版的“學前學普進萬家”活動已在2020年春天正式啟動。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深入推進,為各民族群眾溝通架起了橋梁,增進了相互間的感情,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