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9月11日訊(記者 葛蕾)時值初秋,北京脈之語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監胡為松走進中國網直播間,與網友分享作為一個“小”公司的大情懷。
北京脈之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脈之語”)創立於2018年4月,是一家專注于“網際網路+脈診”資訊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針對“網際網路+”中醫無法遠端切脈,中醫遠端醫療望聞問切“三缺一”的難題,脈之語創新研發了線上把脈智慧硬體“脈動傳真機”,讓中醫“相隔千里能號脈”。
胡為松説,自己是電腦專業,做大數據的,因緣際會認識了脈之語,被創始人李俊峰的“網際網路+脈診”的構想所吸引,加入脈之語,參與線上把脈項目的研發。短短的2年時間,脈之語從0到1,有了國內領先的“脈動傳真機”。
脈動傳真機——讓“隔空診脈”成為現實
古時有“懸絲診脈”的傳説,講的是唐代名醫孫思邈為唐太宗的長孫皇后行醫,因“男女授受不親”,故採用“懸絲診脈”的方式來把脈。但這只是傳説,從未得到證實。而“脈動傳真機”不僅可以達到“懸絲診脈”的效果,甚至還能“隔空診脈”。胡為松介紹,脈之語創新研發的線上把脈智慧硬體,基於脈象倣真與異地重建,用兩款儀器實現“脈動傳真”,讓遠端把脈、後世摸脈成為可能。
“脈動傳真機”分為三個部分:“採脈”、“傳脈”和“復脈”。“採脈”——“脈採儀”自動定位寸關尺、採用高品質感測器模擬老中醫三個手指頭切脈,進行精準的脈象數據採集;“脈復儀”是“復脈”,實現脈象倣真與異地重建,就像“把脈裝進盒子裏”;“傳脈”——脈之語醫生APP,將“脈採儀”採集到的資訊傳到雲平臺,供“脈復儀”下載和觸覺再現。脈之語雲平臺可以對脈動大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
“網際網路時代,中醫大夫不能摸到異地患者的脈,這種診療是不完整的,甚至還會對中醫的療效和口碑造成損害,”胡為松説。“脈之語的的不同之處是:讓中醫‘相隔千里能號脈’。通過“採脈-傳脈-復脈”這三個步驟,讓醫生能摸到異地患者的脈,讓學生能摸到‘老師把過的脈’,還能讓後代摸到今天醫家的脈案。消除了脈診的時空限制,延伸了醫生的觸覺感官。”
服貿會——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胡為松認為,中醫藥國際服務貿易是我國國際服務貿易中一個獨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廣泛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並滲透至世界各地。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具有廣闊的市場和重要的戰略意義。
“2020年服貿會,我們看到了中醫藥服務展區熱鬧的場景,在‘中醫藥主題日啟動儀式暨第五屆海外華僑華人中醫藥大會’上,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屠志濤對推動中醫藥服務貿易的現代化、産業化和國際化提出了具體期望,我們很受鼓舞,將一如既往地發展‘網際網路+’脈診資訊化,爭取早日將我們的‘中醫隔空手’應用到臨床,早日將‘網際網路+’脈案應用到教學,讓遠端把脈像打電話一樣方便,幫助中醫藥服務“窮山距海不能限也”胡為松説。
“後疫情時代”——脈之語的未來之路
胡為松介紹道,公司去年申報了《2020北京市中醫藥科技發展資金項目——中醫脈象採集與遠端復現的設備研發》,9月1日得到通知,脈之語幸運地進入了中醫局基金支援名單。接下來脈之語將通過臨床專家測試,提高和證明“遠端把脈的準確度和實用性”。
此外,脈之語利用獨有的“脈象倣真+觸覺再現”技術,開發出“網際網路+”有脈的遠端會診系統,可供網際網路醫院、醫聯體、遠端會診中心實施全新的“1+1輕會診”,該模式可為全國95萬基層醫療機構解決名醫資源下沉問題。
胡為松説,今天的中醫人無法摸到扁鵲、華佗等古人的脈案,脈之語卻可以讓後世摸到今天的脈。公司正在積極籌備為名老中醫製作“動感醫案”,開展網際網路臨床帶教。無需改變名老中醫看病方式,將富含圖文、觸覺資訊的新一代脈案發佈在“線上跟師”平臺,將促進“中醫活態傳承”和“早跟師早臨床”的教學應用。除了滿足國內280所中醫院校和中醫專業的需要,在有關部門的支援下,脈之語也會向162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網際網路+脈診”的教學和醫療服務。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胡為松帶著普惠中醫“網際網路+脈診”的大情懷,將會與脈之語一起,為“網際網路+”中醫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