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政務 > 

中美醫療集團郭華偉:不畏人言練內功,跨越“寒冬”待春來

發佈時間: 2020-03-20 | 來源: 中國網醫療頻道 | 作者: 白雪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作為一家社會辦醫集團的管理者,作為一家非公醫療機構的創業者,遇見此種不經調查、沒有考證的説辭,我真的是不吐不快!”

以上內容來自《在突發的疫情面前,我們有共同的名字——醫者》,作者是中美醫療集團行政總裁郭華偉。1月底,當網路上開始發酵一些針對社會辦醫的負面報道時,她憤然用4584個文字和38張圖片組成長文,在2月1日表達了心中的不平。

地處燕郊的中美醫療集團及旗下各醫院,早在疫情早期就用行動“打臉”了不實言論。2020年是中美醫療集團“而立之年”後的第一年,趕上這段似乎“開年不順”的日子,觸發了郭華偉有關“非公醫療Do or Die”的深刻思考——先儲存實力,等越過“寒冬”,再進行較量。

兵分四路

正如《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的簡介所寫:文明與病毒之間,只隔了一個航班的距離。在新冠肺炎病毒傳播初期,幾乎沒有一天像1月22日這樣,全國多達10個省份先後曝出首例確診的新聞,河北也未能“脫身”。

抗“疫”號角緊急吹響,出於職業的敏感性及2003年抗擊“非典”的經驗,郭華偉嗅到了一絲不安。

image.png

郭華偉(左二)在佈防布控

1月21日,她一早就安排全集團起草疫情防控文件,下午集團旗下醫院開始行動,晚間,醫院排班備戰工作基本就緒。1月22日上午,集團第一份關於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的紅頭文件及部署全部下發完畢。

自此,抗“疫”的第一路團隊上陣,並不斷跟隨通知的重點調整作戰計劃。“那時候,集團幾乎每天都會印發通知。”郭華偉回憶道,她會要求每個崗位的員工對每個通知的內容做到三個“不隔夜”的清晰:一為是否清晰通知下達的意義,二為是否清晰自己的執行任務,三為是否清晰任務執行的路徑,“甚至每個時間節點要做什麼,我們都會做成量表,質控過程環環相扣,以保證防疫期間資訊對稱。”

image.png

兩批援鄂小隊會師

很快,集團在4天后收到了馳援湖北的集結指令。來不及與家人告別,簡短的出征儀式後,由京東中美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劉玉紅、護士閆琦、護士麻義林、檢驗人員李鑫麗組成的第二路隊伍,作為醫院首批醫療隊員在當天連夜啟程,也作為最早一批社會辦醫力量,趕赴武漢市第七醫院ICU開展救治工作。2月18日,由京東中美醫院護理骨幹劉曉妮、楊星和京東譽美腎病醫院護理骨幹李國蕊組成的第二批援鄂隊伍再出征。

在1月26日同時出發的,還有中美醫療集團的第三路醫療服務隊。上午11點多,京東中美醫院派遣醫護人員及行政職能人員在白廟檢查站設立醫療服務點,進行24小時輪流值守,對過往車輛及人員進行登記檢查;京東譽美醫院的醫務人員則在燕郊金燕大街等地進行摸排。

接下來幾天,河北廊坊也陸續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月14日,京東譽美腎病醫院腎二病區主任王偉和中醫外治科護士郭翠環,接替前一批抗疫戰士,走上了援廊的最前線。

image.png

圖中:白廟檢查站執勤;圖右:京東譽美腎病醫院醫務人員排查過往車輛

疫情之下,慢性病患者們的普遍困境除一藥難求外,還面臨就醫不得的問題。針對這一狀況,中美醫療集團第四路醫護人員走進了社區,到府服務那些需要定期打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或出行不便卻需要配藥的家庭。這一嘗試在郭華偉看來,將是未來診療模式改變的一個方向,一切以患者需求為導向,醫療行為不僅僅是在醫院中才能發生,而是可以延伸到家庭。

“後來有人在媒體上説,社會辦醫沒有貢獻力量,我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郭華偉語氣有些激動,“我更擔心的是,這樣的言論會分散全社會抗擊疫情的醫療力量,對於抗擊疫情會起到反作用,那就太遺憾了。”

蓄勢待發

疫情期間,醫院一方面需要合理遵守國家防控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還要合情保障醫療工作有序開展。對此,郭華偉坦言:“在醫院受到經濟壓力的衝擊下,要做好這兩手抓的工作,確實不容易”。

郭華偉的做法是,集團緊急結合診療方式及患者就診數量,對於醫院醫務人員等進行彈性排班制度——為避免院內聚集性交叉感染,除急危重症及産兒等科室外,關閉了一些普通門診,同時相關病區進行了合併管理,以節約運作成本和防護物資。與此同時,“線下門診”變身“線上諮詢”,搭建直播問診、患者群公益諮詢等平臺,採用患者不動醫生動的形式,來為有需求公眾進行科普和診療。

image.png

家庭醫生到府服務

“這段特殊的日子,于社會辦醫發展而言,是一次大洗牌。”忙碌的防疫工作部署之後,郭華偉的內心也變得更為沉靜。“何為危機?危險之下即現轉機。如何衝破危險尋找轉機?這是我們這段時間以來一直在思考和探討的話題。”

在郭華偉看來,社會辦醫在非常時期,要練好三個內功:

首先就是醫療專業技術能力。“這一點毋庸置疑,也是本質和核心。”郭華偉説。

其次是打磨醫療管理體系。其中,應急制度建設應該成為常態。郭華偉認為,突發事件的來臨,正是檢驗醫院管理力度和強度的時刻。醫院品牌不是單純靠某個專家或某個故事來支撐,而是需要各部門協同作戰,形成關聯的、閉環的管理機制,最終呈現效率和效能,以激發更大的醫療專業技術能力。

最後是人文建設。郭華偉喜歡形容它是醫院自身的免疫力。“一個集團、一家醫院的文化並非是看不見也摸不到的,醫療職業精神和信仰恰恰是可以去量化的,有形的榜樣力量正是演繹文化觀的重要工具。”郭華偉認為,文化建設的方法沒有好壞之分,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她常説,只有將“文化”這一底座建好,醫療技術和醫療服務才會被更多地承載。

郭華偉用16個字概括社會辦醫在未來要做好的幾件事——堅守本質、創新思維、與時俱進、資源共用。

對於“資源共用”,郭華偉是這樣闡述的——此次疫情對於社會醫療資源儲備也提出了靈魂拷問,在眾多人口的需求之下,優質醫療資源永遠都是緊缺的。在她看來,未來的醫療資源共用將成為重要議題並會逐漸深入得到落地。資源共用的姿態應該成為社會辦醫未來的發展姿態,包括與社會企事業團體及群眾的資源共用,與公立醫療的資源共用,社會辦醫之間的資源共用,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資源共用,國與國之間的資源共用等,都將成為解決辦法。

敬畏“健康”

疫情過後,社會辦醫或升級或轉型,已經迫在眉睫。郭華偉深刻地意識到,網際網路醫療在此次疫情中的作用和能量被釋放,很多工作模式、管理模式都將因新媒體和網際網路改變著。國家正在一步步探索和落實“網際網路+醫療”相關配套政策,一個有關“從實體醫院,延伸到線上問診,再延伸到實體社區”的診療服務閉環模式,也在她的腦海中慢慢浮現。

她坦陳,醫院過去的線上和線下兩條線沒有完全並行,現在正計劃走上囊括醫院、網路、家庭的三位一體發展之路,這也是從醫療走向健康的關鍵一步。

image.png

線上直播問診諮詢服務

這一步的觸發機制,在於郭華偉歷經疫情的點滴。她也更加深入地認識到:醫學是一門具有不確定性的科學,而健康卻是永恒不變的話題,這個在任何時刻都是不可改變和不可動搖的。

“自律是我們保持健康的武器,疫情讓我們看到免疫力的重要。”有著多年馬拉松長跑經歷的郭華偉強調,“保持健康的武器,一個在於健康飲食,不碰野生動物,另一個在於健康運動。”不過,她也遺憾地看到,現在多數家庭的資産配置,近一半都花費在了房子和車子上,而不會佔據過多花費的健康投資卻幾乎鮮少人問津。

郭華偉幾乎每天都會堅持跑步。她在2016年嘗試了首個跑馬,近幾年參加過一個為期四天的120公里隔壁挑戰賽、一個三天三地三場全馬賽事及一個環青海湖五天五場全馬多日賽,目前完成了世界六大滿貫,是六星跑者。

“過去説三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想還應該再加上健康觀。難道要通過這次疫情才能讓人類認識到,我們平時對健康的管理是那麼的健忘嗎?我們從不缺少健康知識,缺少的只是立即行動。”郭華偉説,她想通過馬拉松跨界創新的方式去挑戰、去超越自我,以一個醫療人健康的方式來實現對一個醫療企業的精神引領。

這段時間,郭華偉的確沒有停下來。工作之餘,她在家裏的跑步機上會保證每天8-10公里的鍛鍊,會在瑜伽墊上跟著健康類APP做核心力量的練習。“我堅持吃素,這期間瘦了6斤。”郭華偉語氣有些俏皮,“我們每個人沒有躲過這場疫情,但是我們也沒饒過這場疫情,做健康的自我管理,提高免疫力才是王道。”

在郭華偉眼中,健康中國夢不是公立醫療的中國夢,是所有中國人的健康夢。正如郭華偉不吐不快的那篇長文中的最後一句:在突發的疫情面前,不分“公”與“私”,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醫者。

image.png

第一批援鄂醫護人員出發,他們是劉玉紅、閆琦、麻義林、李鑫麗

image.png

第二批援鄂醫護人員出發,她們是劉曉妮、楊星、李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