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樂有禮 新聞詳情
村子拆了,文脈不斷!紹興將用“平移法”保護這座古橋
發佈時間 | 2024-01-16 09:59:28    

   位於紹興越城區皋埠街道的雲陵橋,係“三普”文物,重建於民國十八年,即西元1929年。該橋呈東西向,係三孔石梁橋;全長約18.5米,寬約2米,高約2.5米;橋上無欄,東置11級石臺階,西置12級石臺階。這是目前保存較好的一座紹興水鄉石橋,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

  “易地遷移保護,遷入地:原址正北面850米處。”近日,越城區人民政府網站上,一則“關於一般不可移動文物雲陵橋易地遷移保護情況的公示”引起市民廣泛關注。雲陵橋在哪?為什麼要易地遷移保護?這座橋有何特別之處?1月12日,記者趕赴實地探訪。

        橋.jpg

  老橋留下滿滿回憶

  皋埠街道山前徐村,去年因徵收拆遷,民房相繼被拆除,原本位於該村273號民房西首的雲陵橋,如今周邊成了一片空地,現場還有幾台機器在作業。記者現場看到,雲陵橋橫跨在一座小河之上,橋身搭著鋼管,用於支撐保護。

  “如今老橋冷清孤寂,以前可不是這幅景象。早兩年,我曾來過雲陵橋,當時旁邊有民房,充滿煙火味;橋的西側有大片農田,田間有不少農民在勞作。”陪同探訪的紹興市古橋學會副秘書長陳樹堯説。

  此時,皋埠街道腰鼓山村村民魯苗松走了過來,在老橋上來回踱步。“這片區域要開發建設,聽説老橋要遷走,我過來看看。她可是陪著我長大變老的,小時候去皋埠老街,都要從橋上經過。”今年65歲的魯苗松並不清楚橋的名字。

  魯苗松説,雲陵橋東側是山前徐村的民房,西側是腰鼓山村的農田。這些年,他一直承包著村裏的農田種植糧食,每次在田間勞作完,都會走到橋邊洗手洗腳。“去年,老橋周邊的山前徐村、嚴家灣村和腰鼓山村相繼被徵收拆遷,連橋也要‘搬家’了。”魯苗松充滿不捨,“小時候周邊河網密集,石橋很多,但基本被拆掉或重建了,只有雲陵橋還保留著。”

  當地一些村民回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交通不發達,對面腰鼓山村的村民去皋埠老街,山前徐村的村民去富盛,這座橋是必經之地。因為沒有護欄,橋面狹窄,有些膽小的孩子爬著過橋。

  山前徐村黨總支書記崔國海對雲陵橋也是依依不捨。他快60歲了,從小沒有離開過山前徐村,這座老橋留下了許多成長的記憶。“小時候,橋下河水清澈,我們一群孩子順著橋頭的河埠頭,下河游泳摸魚。這些年,村民不再到河邊洗滌,但常常聚集在橋頭大樹下納涼聊天。我們村裏的石板橋很多,其他都沒有名字且規模小,沒有雲陵橋名氣響,且保護得完整。”崔國海説。

  結構安全又美觀大方

  記者在現場看到,雲陵橋是一座東西跨向的三孔石梁橋。“我之前測量過,該橋全長約18.5米,寬2米,高約2.5米。”陳樹堯説。整座橋全部採用本地東湖石建造,中間兩橋墩各用兩塊大青石板並列豎立,上下都用榫卯結構插入臺冒石和底盤石的凹槽中,既牢固,利用空間又大。

  在中孔石梁外側中央,鐫刻著楷書“雲陵橋”三個大字,兩旁豎刻小字為“民國十八年五月”和“淑摩重修”字樣。“民國十八年,即西元1929年。可以肯定這座橋在1929年以前就已存在,在1929年重建,重建的雲陵橋今年95歲了。從雲陵橋的設計、用材到建造技藝,處處體現了紹興當年建造石橋的工藝技術和智慧。”陳樹堯説。

  陳樹堯告訴記者,雲陵橋充分釆用了石料錯縫疊砌、榫卯結構結合,堅實牢固,經濟實用。設計上採用變幅收分技藝,即兩側橋臺從下往上逐漸收縮變窄,呈梯形狀,美觀大方。從橋的現狀看,近百年來,這座石橋沒有出現移位沉降現象,可見當時紹興石橋高超的建造技藝,是研究紹興石橋技藝與歷史的實物例證。雲陵橋是“三普”文物,是紹興水鄉橋鄉的生動寫照,不應該輕易移建,更不能拆毀。而且,這座橋名帶“陵”字,可能跟宋六陵存在淵源。

  記者從皋埠街道了解到,隨著雲陵橋周邊村莊相繼拆遷,村民搬離後,這座老橋獨自留在原地。周邊無人生活,日常養護不足,因此,他們搭建了一些鋼管,先對這座老橋加固。同時,及時組織召開座談會,探討老橋去留問題,最終達成一致:易地遷移。

  最完整的“陵”字石梁橋

  其實,雲陵橋早已吸引著市民的關注。紹興市文史愛好者王曉明和兒子王時雨曾多次實地走訪雲陵橋,並留下不少珍貴照片。在王曉明的著作《宋韻攢宮》一書中提到,南宋時期,朝廷為把帝王靈柩從杭州運到宋六陵,將攢宮溪流疏浚、拓寬,便形成了一條禦河,這在南宋周必大的《思陵錄》中有著清晰的記載。

  “在疏浚河道時,還貫通了一條陸路,即沿著禦河架橋,橋名均冠有‘陵’字,共有拱陵橋、護陵橋、延陵橋、進陵橋和通陵橋五座橋,每座陵橋位於沿途的村落,分別是董家堰、雞頭山、腰鼓山、芝山和攢宮。如今這五座橋已改建或消失,而且建橋年代、橋梁原址和橋梁規模等方面都沒有文字資訊。”王曉明説。

  然而,王曉明父子等人並沒有放棄,依然行走在鄉間,尋找遺跡遺址。2022年2月的一天,他們在腰鼓山村長山橋殘存的橋樑上,拍攝到腰鼓山“延陵橋”三字。這一帶“陵”字的橋梁遺跡,讓他們興奮不已,這也為五陵橋的傳説留下了重要依據。

  王曉明説,從他們走訪調查的情況看,在上世紀70年代,隨著紹興航運業發展,很多橋梁難以滿足通航,因此一些橋梁被改建或新建。當然,改建或新建的“陵”字橋,並非當年皇室成員出殯安葬期間所建。

  這種情況,跟雲陵橋一樣。“從現在的雲陵橋刻石資訊來看,它係重建,説明其原址上還有更早的橋,但不一定叫雲陵橋,具體資訊目前無法考證。就‘陵’字橋來説,雲陵橋應該在曾經的禦河支流上,是目前以‘陵’字命名橋梁中最完整的石梁橋,具有一定的文史參考價值,應當予以保護。”王曉明説。

  就近“搬家”時間未定

  據了解,“三普”文物是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普查的文物,即通過實地調查,登記造冊而形成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等。《關於加強尚未核定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規定,尚未核定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簡稱“一般不可移動文物”,是我國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的基礎組成部分,與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同構成了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整體。

  該通知還規定,應協調做好城市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中的一般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明確審批程式、保護原則和要求。建設工程選址,應盡可能避開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因特殊情況無法避開的,應優先實施原址保護;無法實施原址保護的,應實施易地遷移保護或考古發掘。縣級文物行政部門應指導做好一般不可移動文物易地遷移保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論證評估,將遷移保護情況向社會公示,並報上級文物行政部門備案。

  那麼,作為“三普”文物的雲陵橋,為何不實施原址保護,而要易地遷移呢?根據此次公示的內容顯示,因紹興中芯三期12英寸積體電路數模混合晶片製造項目建設的特殊性,無法實施一般不可移動文物雲陵橋原址保護,越城區擬實施雲陵橋易地遷移保護工作。

  據了解,雲陵橋所在區塊將要進行項目建設,橋下的河流也會消失,因此採取易地就近保護。“雲陵橋將遷移至原址正北面850米,這裡是西湖岙村境內,屆時會橫跨在該村的一條小河之上,依然保持正常通行。把雲陵橋保護下來,留住老古董,周邊村民隨時可以前來參觀,回憶過往。”皋埠街道有關人士説。

來源:紹興網    | 撰稿:辛文    | 責編:張曉欣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