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樂有禮 新聞詳情
著眼細微需求服務群眾蹲點樂清發現七個細節故事
發佈時間 | 2023-12-14 09:20:37    

   一座城市可不可愛,老百姓最有發言權。

  秋日的樂清,氣溫已經下降,可陽光灑落之處卻溫暖如春。

  行走在街頭巷尾、湖濱河畔,問起近年來城市的變化,群眾幾乎脫口而出“變化太大”“方便舒適”。細問這些感受來自哪,往往是一些身邊的“小事”讓大家有感而發。

  連日來,記者蹲點樂清,從七個細節故事,探究能提升群眾滿意度獲得感的政績觀,究竟藏在何處。

  “此處可釣魚”的親水準臺

  日頭西沉,樂清的勝利塘河公園裏,小橋流水灑滿余暉。老伯劉岳富眼睛直勾勾地盯著水面的魚漂。魚竿邊的網兜裏,六七條鯽魚正活蹦亂跳著,這是他一下午的收穫。

  沿河岸往前走,一溜親水準臺上,有七八位釣友在氣定神閒地釣魚,每處平臺邊上都立著塊牌子,寫著“此處可釣魚”。

  別看釣友們現在這麼悠閒放鬆,幾個月前,他們還在與公園管理員“打遊擊”。“沒有一個公園明確可以釣魚,公園管理員隔三差五地來趕我們。”劉岳富説。

  其實無奈的還有管理方。當地園林綠化管理所的季瑞煒,細數了在公園釣魚的幾大隱患:釣魚位置靠近河邊不安全,頻繁踩踏綠地影響維養,魚線魚鉤容易鉤到設施和遊客。但相關管理條例並沒有關於公園可劃釣魚區或禁釣區的規定,這讓管理部門無從下手。與此同時,近年來城市裏愛釣魚的群體越來越大。

  能不能乾脆建一批釣魚臺,讓大家安心釣魚?今年初,大家正圍繞“能不能在公園釣魚”激烈討論,樂清市委、市政府已經為“怎麼做讓釣魚者有更好體驗”開始行動。短短1個多月內,9座微小釣魚平臺、2座釣魚大平臺以及1個釣魚島在勝利塘河公園相繼建成,兩座原有的親水準臺也實施了改造。

  記者發現,這些平臺都是用木板搭成,並沒什麼花哨裝飾。小的平臺只有三五平方米,一般花費數千元改造,可容納兩人垂釣,面積大些的費用高些,但能容納的釣魚者也更多。

  垂釣有了固定地點,邊上還設置安全提醒標牌,管理起來便捷許多。釣魚平臺建成後,勝利塘河公園成了釣魚首選地,每天來釣魚的都有幾十人次,甚至還引來了台州等周邊市的釣魚愛好者。

  樓道裏的隱身折疊椅

  每天早上,家住樂清城東街道晨怡花園的林愛芬阿婆都要出門鍛鍊、買菜。多次步行上下4層樓,對已經72歲的她來説有些吃力。

  在這個老小區住了8年,她對樓道裏最近安裝的一把椅子挺滿意:“想緩口氣時,能在椅子上歇一歇,剛好是我需要的。”

  晨怡花園是上世紀90年代建成的小區,裏面有4幢6層的樓梯房。由於住戶對加裝電梯意見不一,雖然幾次動議,但每到徵求意見環節,總有那麼幾戶不願簽字,這件事只能作罷。

  電梯裝不了,還能有什麼辦法能讓上樓輕鬆些?在去年的一次督查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市委主要負責人實地察看小區環境、詢問居民對創建的意見,發現了這一需求。“我也從1樓走到6樓試了試,發現如果是老人,或是抱著孩子、拎著快遞,確實很難一口氣走完。”

  要找一個既省空間、又解決歇腳問題的兩全辦法。

  很快,住戶們接到了一項在無電梯高層老舊小區裏推廣愛心接力椅的意見徵求。特別是在徵求3樓和4樓住戶意見時,反饋出奇一致,大家都同意“在墻面安裝座椅”。

  我們跟著林阿婆上樓,在3樓至4樓的樓道墻上,找到了這把椅子。貼墻折疊起來厚度不過3釐米,像是隱身一樣,幾乎沒什麼存在感。但打開來,離地48釐米,長寬各34釐米,男女老少的身材都能適應,成了歇歇腳、擱擱物品的好地方。

  現在,該小區裏所有樓棟都已經安裝了這樣的椅子,一共12把。截至目前,樂清已在同類型的寧康家園等6個小區完成86把愛心接力椅安裝。

  “打工橋”旁的暖心雨棚

  接一杯熱水揣在懷裏,另一隻手捂緊衣領,劉秀生轉身匯入東浦橋邊的人流中。才清晨6時,河邊長廊幾乎已坐滿了人。找個空位坐下來,從現在開始到下午三四時,如果沒有僱主找他裝修,劉秀生的一天可能就在不斷接水、閒坐的迴圈中度過。

  算上前幾天的等待,他已經在這裡待了整整6天。然而比起前些年,經常一整天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劉秀生用“政府辦了件大大的好事”來表達滿意。

  東浦橋位於樂清老城區,它還有一個更為當地人熟悉的名字“打工橋”。沒有建築物、沒有招工牌,記不清從什麼時候起,這裡成為裝修、搬運、保潔等零工工種最齊全的招工市場。短短50米路,擠上近百人是常有的事。過去,等待招工的人們或是靠著欄杆、或是席地而坐,很是雜亂。執法人員幾度驅趕,但不過半日又恢復了原樣。

  市場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存在,如果搬遷,怕是新市場難火、舊市場難消。如果原地改造,狹窄的街邊人行道根本沒有空間。“能不能讓環境秩序整潔有序一些,再給等待招工的人多些關懷幫助?”帶著這樣的念頭,樂成中心城區管委會牽頭啟動建設項目,相關設施齊齊開工,2個多月就打造了這個愛心長廊。

  記者走在現場,發現劉秀生口中的“大大好事”,不過是在河邊搭建的一座並不豪華的遮雨棚子,裏面有一台飲水機以及幾條長凳。但就是這些小設施,給了“劉秀生們”尊重和幫助,就像被他揣在懷裏的熱水一樣,暖了心窩。

  可低語的親子閱讀區

  粉紅、粉藍相間的彩色空間,如果不是周圍環繞著書架,它看起來更像是個兒童樂園。更有趣的是,在這裡,輕聲共讀成了被允許甚至提倡的事。

  二年級小學生葉芃妤是樂清市圖書館的“老讀者”,每週四晚她都會和家人準時來到圖書館裏的少兒繪本區,讀一個多小時書。有父母的輕柔讀書聲相伴,葉芃妤更喜歡閱讀了。

  在圖書館設立親子閱讀區域,最初是為了解決閱讀群體變化帶來的管理之難。近年來,樂清圖書館經過樣本分析發現,年輕家庭的借閱比例大幅上升。由於低齡兒童自主閱讀能力不足,家長往往會發聲伴讀。但圖書館不安靜了,又時常引發投訴。家庭共讀的新需求和館內保持安靜的舊慣例,一時間成了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

  “圖書館的任務是滿足不同群體的閱讀需要。目標一致前提下,即使是慣例也應該允許被打破。”樂清市圖書館館長林回清説,市委、市政府非常支援在圖書館裏建一個伴讀區域。因此,想法很快被付諸行動。

  既然已經破例,更多讀者需求被大膽加入設計稿中:小舞臺供孩子們上臺表演分享繪本故事,墻面小洞讓孩子們鑽進去閱讀,貼地的書架和坐墊讓讀者更放鬆……

  該區域甚至捨棄了按序號整理圖書的慣例,安裝定位找書系統,為每本書加裝晶片,小讀者能在找書系統中直接搜到書的具體位置,精確到了某架某層的第幾本。

  現場,用行李箱借書的奶爸徐勇,和我們分享一年近千本的借閱量記錄。他每隔一週就要借至少40本書。他感慨:“縣城資源雖不如大城市多,但公共資源能真正被用上用好才有意義。這麼對比起來,住在我們這樣的縣城一點也不比在大城市差。”

  大樹底下的休閒場所

  只要天氣晴好,家住樂成街道樂怡小區的莊仙弟,就會帶著15個月大的孫女來到小區中央一處新改造的休閒場地玩耍,一待就是一下午。

  “之前多少年都是雜草和爛泥地,大家都繞著走,更別説進來玩了。”莊仙弟在這裡住了5年,想起這裡之前的樣子,仍會忍不住搖頭。

  問題就出在四週一圈大樹上。都説大樹底下好乘涼,殊不知,大樹底下的綠化帶,養護起來其實好麻煩。

  樂怡小區1993年入住時,在小區中央以間隔10來米環繞隊形栽下了26棵樟樹,下方輔以低矮灌木,“圈”出了一塊約700平方米的綠地。彼時的小樹經過30年生長,每棵都有20多米高,碩大的樹冠連成一片,幾乎全天候遮蔽了陽光。“老小區沒有物業,綠化養護本就差,再加上這種特殊‘地形’,樹下的綠化實際上陷入了一個栽了毀、毀了再栽的‘怪圈’。”小區所在的樂怡社區“一肩挑”幹部鄭丹嬋説。

  以往,每到創衛迎檢時,小區就要投入幾萬元搞綠化,沒幾個月又一塌糊塗。一邊是大樹下綠化屢種屢毀,一邊是老小區居民無處休閒,大樹下的“怪圈”怎麼解?

  多聽聽居民的意見,再想想務實的辦法。去年4月開始,街道決定在保留大樹的前提下,投入40多萬元對地面功能進行改造。鋪上地磚,建起連廊,健身和兒童遊樂設施也很快到位,今年初,一處新休閒場地呈現在居民面前。

  不能為了表面形象,而忽略了居民實際需求,這就是改造的出發點。樂清華興小區中心位置,原先也有一處1000多平方米大樹下難打理的綠地,如今,地面平整鋪磚後,裝上了路燈和健身設施,居民們還自發集資,在旁邊圈出了一處戶外乒乓球場,擺起9張乒乓球桌。工作日下午3時,當我們來到這裡時,其中8張球桌有人在揮舞球拍,場面好不熱鬧。

  華興小區A幢住戶包志浩感慨,“別人小區再豪華,也沒有像這樣的運動場,氣氛這麼好,這就夠了。”

  好看又好用的公益廣告

  在街頭巷尾,我們總能見到不少扮靚城市顏值的街頭小品,它們或立於主要交通路口,或“綻放”在公園、公共廣場等地,一處一景。而樂清街頭的公益廣告小品裏,藏有不少實用細節,讓人感到意外之喜。

  早高峰,樂清主幹道清遠路上車水馬龍。等待過馬路的市民一下子就多了起來。他們不著急向著斑馬線聚集,而是走進十字路口的公益廣告小品,坐了下來。

  這是一座以“文明樂清”為主題的藍夾纈非遺元素街頭小品。與普通小品相比,一條流暢的白色線條特別立體,經過延展、彎折,變成了可以供人歇腳的長凳和能避雨的頂棚,而在長凳側面和展示墻面,還嵌入了USB充電口。

  “早晚高峰時,很多人坐著等紅綠燈。中午會有人來這裡坐著曬太陽,拍照打卡的人也有不少。”黃樂丹是街邊移動營業廳的客戶經理,她的工位正對著這個街頭小品,從過去無人問津到現在大家主動走進去,黃樂丹感慨,“連我都會多看小品幾眼,‘醉美之城·幸福樂清’的城市標語記得牢牢的。”

  黃樂丹的感受,恰恰反映出了樂清市文明辦改變公益廣告小品設計理念的初衷和用心。

  這是清遠路上最熱鬧的地段,來往人員、車輛眾多,大家忙著趕路,少有人會關注路口的文明宣傳內容。而一些臨時性公益廣告,過陣子就要被清理替換,更是增加了成本。

  有什麼辦法讓宣傳更吸引眼球,讓小品虛工出實效?去年9月,樂清在開展城市道路綜合改造升級時,將街景公益廣告小品的提升也納進來,先後投入80余萬元,在多個重要路口設置了實用性公益廣告小品。這些小品在吸引市民歇腳休憩的同時,也讓文明宣傳的作用更突出。

  比共用單車還火的“小藍車”

  12月8日下午1時,樂清市雙雁路和育英路路口,5分鐘內,頗具樂清特色的“小藍車”出現了28次,遠多於其他自行車數量。

  寫有“樂清公共自行車”字樣的本土“小藍車”,為何能成為市民短途出行主流?我們隨機採訪了幾位市民用戶:一小時內免費、借還車服務點多、車況好等,這些優點讓市民們願意用腳投票。

  眾所週知,共用單車一度給各地城市管理、交通治理帶來了不小挑戰。樂清市交通水利集團經過探討,認為光堵不是辦法,還是得找到一條群眾願意接受的跑道,真正做好服務。

  不妨先從省錢做起。“小藍車”實行非盈利模式,1小時內免費騎行,1小時以上按每小時1元計費,24小時封頂5元。“在城區內日常通勤,基本上花不了錢。”家住樂成街道銀河花園的書法老師汪彩萍是“小藍車”的忠實粉絲,經常騎車免費暢遊樂清。

  共用單車能隨借隨還,“小藍車”便利性優勢如何匹敵?樂清收集了大量市民意見後,抓住“開始100米”和“最後100米”問題,96%的站點採用“公交+公共自行車”一體化佈局,實現基礎公交和慢行系統的有效銜接。

  體驗感也不能差。這次蹲點採訪期間,我們特別留意觀察,幾乎每次都能做到“出門見車”。為了實現這一效果,當地專門成立了“小藍車”調度巡查隊,通過管理平臺實時監控數據,及時調度、維修和管理。目前樂清已建成借還車服務點1300個,覆蓋16個鎮街,投用車輛1.85萬輛。

  “小藍車”還會根據市民反饋的需求升級。前不久,樂清市領導聚在行政中心的小廣場,試騎各種版本助力自行車,並給出具體建議,為解決群眾反映能否讓騎車更省力的需求找辦法。

  行走在樂清,這樣的細節故事還有很多:出門15分鐘就能遇見綠道,整整60公里串起老城和新城;在城市主軸上,留出2760畝空間建成都市農業公園,一年四季輪種各類農作物,讓城裏的孩子出門就能踩泥巴、捉泥鰍;為鄉村公路點起路燈,照亮群眾回家的生命安全之路……

  “我們把‘努力讓樂清人民每個人、每一天都擁有一張發自內心的笑臉’作為樂清的價值追求,打造‘醉美之城·幸福樂清’。希望每個生活在這裡的人都能沉醉在其中。”樂清市委主要負責人説。近年來,樂清啟動城市蝶變系統工程,除了環境建設硬體提升外,尤其注重群眾的細小需求,實打實想辦法提升群眾獲得感。今年,樂清連續第三年登上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市)榜單。

  樂清的“樂”字,許多人常分不清究竟念yuè、還是lè,但無論是哪個讀音,都向人們傳遞著“生活在此,不亦樂乎”的快樂幸福信號。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記者 周琳子 解亮    | 責編:張曉欣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