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樂有禮 新聞詳情
農博會參展主體、産品數量均創歷屆新高:土特産裏看農業新氣象
發佈時間 | 2023-12-08 10:50:22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年貨大採購”時間。12月7日,2023浙江農業博覽會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開幕。4萬平方米的展會現場,聯動“網上農博”線上平臺,3000余家農業主體紛紛搭臺參展,3萬餘種各式土特産集體亮相。

  在這場參展主體、參展産品數量雙雙創下歷屆之最的“年度大狂歡”中,記者感受到了浙江各地做好土特産這一鄉村振興大文章的新手筆和新氣象。

  特産不“土”,引領潮流

  土特産有了新玩法,農博會現場,年輕的浙江創客踴躍亮招。在湖州吳興區展位,不少逛展市民有了新發現:中央水池中,未見以銀魚、白蝦、白魚為代表的浙北知名水産“太湖三白”,倒是有五六隻螃蟹通體純白,在數十隻吐著泡泡的青殼蟹中格外顯眼。走近細瞧,只見它們蟹殼半透明,隱約能看見蟹黃和蟹膏。

  “這種被大家稱為‘太湖第四白’的湖蟹,正是我們配合上海海洋大學水産專家團隊最新育成的中華絨螯蟹白殼新品係——白玉蟹。”展位負責人、湖州蟹臨門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黃昭輝是位85後海歸新農人。回鄉創業後,他與團隊攜手78位當地養蟹能手,在太湖邊建立了3000畝太湖蟹養殖基地。今年,經歷三代純化和精細養殖,新品白玉蟹終於少量上市,率先亮相省農博會,成為全場焦點。

  這種新品湖蟹不僅顏值高,煮熟後品一品,肉質更是鮮甜。黃昭輝表示,由於量太少,首批不足千隻,他們將一隻白玉蟹配上7隻青殼蟹,組成高端禮盒進行搭售,即便標出了2999元的高價,仍有許多人願意掏錢嘗鮮。

  “很快,更多白玉蟹就將爬上老百姓的餐桌。”黃昭輝説,目前苗種的大規模繁育工作正加快推進,預計明年,太湖白玉蟹的年産量就能突破100萬隻,價格回落並穩定在普通湖蟹的1.5倍左右。

  將開化龍頂磨成茶粉,搭配高山種植的紫山藥,做成清新養胃的“龍頂山藥麵條”;將金華火腿的鹹香融進一塊塊豆腐乳中,造就“下飯神器”火腿腐乳……一個個關於土特産的創新創造,在農博會上頻頻亮相,點燃了人們的消費熱情,也讓更多浙江農人意識到,土特産之“土”,不是乏善可陳的“老土”;而是基於一方水土,對鄉土資源進一步深化開發,點亮傳統農業永續發展的新火種。

  特産不“特”,花開異鄉

  一年一度的展銷盛會,浙江農業主體鉚足了勁兒向消費者推介自家優質農品。陣陣吆喝聲中,記者聽出了一種來自“走出去”的特別底氣。

  “我們基地的杭白菊一直暢銷全國,最近還銷往了歐洲市場。”桐鄉市緣緣食用花卉專業合作社總經理繆悅嘯面露喜色。今年,桐鄉杭白菊不僅迎來大豐收,還進一步拓展了海外市場,這幾天,他總是被國外的採購商催著發貨。

  “常有外國客商主動找到府,要求進口我們用龍井43茶葉製成的高端抹茶。最近幾年,我們雖然將發展重心放在國內市場,出口銷售額卻每年都保持著15%左右的增速。”紹興禦茶村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沈羅煦一邊沖泡抹茶,一邊分享著自家産品在國際市場上已不遜日係抹茶的熱度。

  走出去,讓浙江土特産的“區域特色”真正化為獨特的競爭優勢。黃岩西瓜、建德草莓、諸暨珍珠、樂清鐵皮石斛……在農博會現場,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如今,有近30萬浙江農民帶著土特産走出家鄉,在外發展“特色種養”,累計承包省外土地300萬畝,在境外投資65億元,創造了400億元的農業總産值。

  人走出去了,浙江孕育的特色品種也隨之遍佈四海。在省農發集團的展位,由省淡水所育成的羅氏沼蝦新品種“南太湖3號”替代“南太湖2號”成為時下主推。展位工作人員表示,這一生長速度更快、養殖成本更低、成活率更高的淡水長臂大蝦新品種,設施養殖的畝效益可達1萬元以上,今年以來,已在全國25個省份迅速推開,養殖面積超30萬畝。

  找準自身資源稟賦,跳出本地看本地,浙江土特産正在更大地域範圍、更廣闊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特産能“産”,致富增收

  “來,喝一杯嘗嘗。”經過浙江菜味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展位,董事長范濤向記者遞過來一杯茶。呷一口,回甘無窮。這是什麼好茶?定睛一看,竟是兩根3釐米長的梅幹菜梗。

  縉雲菜幹,是當地農民用高山九頭芥,經“三蒸三曬”傳統手藝加工而成的山區土特産。農戶自製自賣,售價在6元一斤上下,而范濤的菜幹工廠出産的菜幹,乾淨無渣,甚至可以直接用來泡茶喝,每斤能賣到100元。農博會開展半天,他的菜幹已經賣出了50多包。

  “因為我把小小梅幹菜,認認真真做成了一個産業。”范濤拿起一根菜幹開始解説,製作菜幹的33道工藝,他用團隊自研的機械化設備完全替代人工;種植、加工、發酵的每個環節,都請來省農科院、中國計量大學、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專家團隊改良和把關;將全株菜幹分為峰尖、銀羹、金藥、花開等6個部位,劃定不同用途,進一步精細化加工……

  目前,范濤的菜幹工廠年新鮮芥菜加工量已達3000噸,今年2月投産以來,累計帶動縉雲縣東方鎮200多位農民利用閒田種植新鮮九頭芥,實現每人平均1.5萬元的增收。現在,他正計劃著到松陽縣建設生産加工基地,讓更多山區老百姓種上這種“共富菜”。

  做好“産”字文章,發力特色産業的現代化升級,小小的“梅幹菜”正迸發出富民增收的巨大能量。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記者 來逸晨 通訊員 吳力    | 責編:張曉欣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